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嵘论诗,提倡“滋味”说。他认为诗歌应当有“滋味”,“使人味之,亹亹不倦”,“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歌最高的境界,“是诗之至也”。诗的“滋味”是什么?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相似文献   

2.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  相似文献   

3.
有些学者认为,钟嵘《诗品》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物感说”、“三义说”、“滋味说”、“流别论”等四个方面。乍一看来,似乎也言之成理,但细加思量,就感到将四者如此并列,等量齐观,有违《诗品》品诗理论系统的内在逻辑结构。其实,《诗品》全书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总纲就在一个“味”字,“味”字概括了全书的精髓,“味”字体现出钟嵘诗论与诗评的特色。至于“物感说”、“三义说”、“流别论”等等,都蕴涵于“滋味”或“品味”之中,更准确些说,都是“滋味”或“品味”的组成因素,并且分别处于以“味”品诗的理论系统的  相似文献   

4.
一对玛雅早期阶级社会的性质,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属于“原始的”或“远古的”(即原始公社)发展阶段;第二种观点认为该社会属于一种新的前所未知的对抗性社会(对其性质无一致意见,连名称也其说不一:私有的阶段,或封建奴隶阶段,或原始封建阶段,或公社专制主义阶段等);第三种观点认为,古代东方、热带非洲和哥伦布前美洲早期阶级国家属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最早的国家组织起源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是早期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据苏联和其他国家学者的研究,古代的国家组织在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曾有过正确一致的结论;因为,《南史》与《梁书》虽则均有《钟嵘传》,而语焉不详。对于《诗品》一书,也只是很简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历来有两种《诗品》: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诗本质的探讨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言志”和“诗缘情”两大说,从钟嵘的“滋味说”、皎然的“意境说”、……到王国维的“境界说”,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由表层到深层探讨诗歌审美特质的过程。而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们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从作者的角度,而是从作者和读者共同的角度去探讨诗的本体问题了。  相似文献   

7.
朱熹《诗》学理解修辞的深刻意蕴既简单划一,又无穷无尽。简单划一在于只有一个追求圣贤理想的目的;无穷无尽在于追求理想的道路和方法复杂微妙。其"意思"或"滋味"说,不但是他诗学理解修辞具体的深刻内涵,而且是他《诗》学理解修辞追求圣贤理想之最本质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8.
一、对现有财政职能说的几点商榷 财政职能问题,是近年来财政经济界研究的热点之—。目前,比较流行并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所谓的“四职能说”,即认为财政具有分配、调节、监督和资源配置这四种职能。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其理由是: 第一,这种观点与传统观点相比,并无实质性区别。从形式上看,较之传统的“三职能说”(即财政具有分配、调节、监督这三种职能,也有人把分配职能一分为二成筹集资金职能和供应资金职能),“四职能说”增加了资源配置职能。固然,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是重  相似文献   

9.
社会学浅说     
社会学是人们为摆脱抽象、思辩的社会历史哲学而创立的一门社会科学,它依赖于经验研究但又不能归结为经验研究,是一门实证科学。就其学科地位存在着种种观点,诸如“总和说”、“综合说”、“普遍说”、“平等说”、“共通说”等等。80年代中期,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又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完全相同的看法: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学科;属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学;属于第三层次的是经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诗品》“滋味说”成为热点问题引起广泛讨论。本文试图时这些探讨进行梳理,针对“滋味说”是《诗品》的主要评诗原则、审美标准以及审美范畴提出质疑,说明所谓“中心”论、“核心”观的偏颇。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杜诗《石壕吏》中“石壕”的地点历来有“陕县说”、“宜禄说”、“宜保说”三种不同说法,文章通过对杜甫行踪、诗中内证、史书外证三个方面详加考据,认为“陕县说”比较确切,依据考据结果,杜诗三吏的顺序应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12.
明代格调派的演变历程及其对意图说的否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格调派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初期推尊盛唐的高华,中期追步汉魏的高古,晚期融会诸说,作适当修正。以本色为依据的格调说属于审美诗学,其核心之一是反对“诗以意为上”。谢榛、王世贞等人认为艺术比意图更为重要;他们强调对瞬间感觉的捕捉,注重对事物的“直接处理”,旨在避免“涉于理路”。  相似文献   

13.
“神韵说”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是颇为重要的一支,它以标榜“神韵天然”而独具美学价值。但历来对其褒贬不一,引起较大的争议。文章拟从中国传统诗论及结合国外新的美学观点的角度,对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审美意蕴作些探究。主要通过对“神韵”的解说、“神韵说”美学蕴含的内容以及动态的创作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较完整地揭示“神韵说”内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代对诗经《郑风·风雨》一诗的题旨解释,大致有三种:《毛传》传统认为,此诗旨在“乱世则思君子”;朱子解为“男女淫奔”之诗,现代人则舍去朱子之道德偏见,认为此诗表达了寻常正当的男女相悦之情;方玉润解为怀念朋友之诗.三种解释的差异取决于如何理解诗中的“君子”.透过对“君子”的辨析,可以得出对此诗主旨的三种不同理解,但这三种理解未尝不可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诸多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一是孟子并未实践其“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二是孟子提出“以意逆志”说《诗》方法是对“断章取义”用《诗》方法的否定,分别给以辨正。并简要分析了孟子“以意逆志”说《诗》方法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的风格、出处和作者为王之涣—说的来源出发,对此诗是王之涣所作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根据《国秀集》、《吴郡志》和《大明一统志·平阳府》的有关记载,得出此诗的作者是朱斌即朱佐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诗·樛木》之“樛”、“葛”意蕴的生成过程大致可从三个层面着眼:一、“樛”、“葛”之本义的生成.历代学者和诗人共同参与这个过程,本着求是的原则,对“樛”、“葛”之本义进行严谨的界定与体认;二、“樛”、“葛”之象征意蕴的生成.历史地看,此过程毛诗一脉学人影响最大,他们的阐释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理想与期许,具有建构性;三、“樛”、“葛”之象征意蕴在诗赋中的拓展.此过程得力于历代诗人的传承与努力,使“樛”、“葛”之意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积淀得愈加丰厚.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但它究竟是一首“反战诗”,还是一首“赞歌”;其情调是“高昂”、“豪放”的,还是“忧郁”、“感伤”的,历来众说纷纭。现在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说法:一说,“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感伤。”二说,全诗的情调是“豪放”,而“不是伤感的。”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把王翰归入“高岑诗派”,认为“作者人生观是乐观的”,“情调高昂”。说《凉州词》和王昌龄、王之涣的《出塞》一样,“呈现出无比雄伟的气魄  相似文献   

19.
国营企业产品的所有权问题涉及到企业和国家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后的关系问题,说得明白一点,是个权益分配问题。对此,基本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和产品分属不同的所有者,因此,国营企业的产品仍属于或基本上属于社会或国家所有;另一种观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认为“国家所有,企业经营”决定了“企业运用国家的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产品属企业所有而不属国家所有,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国家是不能无偿调拨的”。我对上述两种观点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商讨。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孔子受到片面的否定,他的“诗教”观点,也被认为是违反阶级斗争的文艺观,长期受到“讨伐”,其实是不公平的。 根据《小戴礼记》的记载,孔子曾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也记载过孔子的话:“《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可以怨”。司马迁在《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引申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