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视“误读”为中国新感觉派创造性的转折点 ,阐述了它在中国新感觉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给小说带来文体的现代性变革。“误读”不仅限定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叙述对象 ,也确立了其小说的存在方式 :它们带有日本新感觉派的色彩 ,又从根本上属于文学的创造 ,是中国的新感觉派  相似文献   

2.
学界所指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其主流是从清末民初产生蔓延整个民国时期,其称呼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民国旧派小说"、"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和"中国现代消遣小说"。前五种称谓都不够科学、不够合理。而从这类小说消遣娱乐的核心特征、自己的主张和新文学对其的批判来看,"中国现代消遣小说"的命名相对而言最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伴随着对外国现代派文学的引进与新文学一起成长,在大陆中断后却在台湾、香港盛极一时,世纪末又在大陆重新出现繁荣。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成长中形成了与西方现代派小说不全相同的新景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现代主义,即:外来现代主义,上海现代主义,中国学院派现代主义。沈从文是学院派现代主义的先驱人物。学院派现代主义受外来现代主义影响而形成,却有其独创性。它不同于上海现代主义。其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凤子》、《看虹录》、《水云》等。这些作品从主题到技巧都充分证明了沈从文现代主义特征的一面。沈从文的现代主义作品虽属“非主流文学”,但却影响了后来整整一代的现代派诗人和小说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 3 0年代的现代派小说是在世界现代派文学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但由于救国图存的需要 ,显得不合时宜 ,因而是不成熟的现代派小说。其创作内质、表现手法 ,都保留了现实主义的一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哲学思想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既是一种现代哲学思想,又是一种现代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它在文学层面的应用导致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产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吸收运用,表现在思想与技巧两个方面。施蛰存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其作品便具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但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却有其独创性。  相似文献   

7.
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具体考察了 3 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40年代 ,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压倒一切 ,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影响渐次消退 ,现代主义作为流派在中国现代小说中已经不可能存在 ,但是有些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较深的作家 ,在他 (她 )们的小说创作中仍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主要是张爱玲、钱钟书、徐皊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小说具有多重功能,而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又具有对小说功能进行评价的责任,因此,中国小说评点派诸家对古代小说的功能问题多有议论,且不乏真知灼见.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是古代小说的两种重要功能,对此,古代小说批评者们作出了种种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小说既是现代都市文学的开端,更是一种存在主义视域下的先锋性创作;一方面现代“都市”景观为其提供了一种文化背景、创作语境,另一方面“人”与“城市”的现代性关系诱使他们从“感觉”上体验现代性生存的要求,探索现代人自我存在的证明和生存空间的延展.就其创作本身而言,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文明“恶之花”的透视来凸显生命存在的异化,这种有关“异化”的艺术“感觉”接近存在主义的话语内涵,从而展现了荒诞畸形的都市文明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感,文学于是作为人类存在的象征来得到表现.与日本的新感觉派相比,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由于“感觉”对“都市”的过分沉溺,以致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非中国”和“非现实”的文化身份上的暧昧,它匮乏那种对生命价值的终极追问和对生命存在进行深刻体验的灵性,其存在主义质素不免带有几分浮掠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派文学在微型小说中的典型运用之一便是荒诞手法,荒诞作为美学上的一个范畴,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它运用丰富的表现手法、独特的审美功能、反常的审美形态、离奇的审美构成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和反映人类的社会状况。只要运用得当,能起到抨击、讽喻不合理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是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发生转换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在文学史中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它自身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还在于它作为一个转换期所具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其为现代小说的发生和孕育所提供的必需性条件。同时,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无疑受到了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学深刻影响,但是,外在的影响只能通过中国社会的接受主体实现,其转换要受到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制约和规范,这也是中国小说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后,其所变异和诞生的新小说和新文化依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气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4.
"文革"文学一般分为公开文学和地下文学两类.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以现实倾向为主.地下文学情形比较复杂,有现实的,也有现代的因子出现.新时期文学从"文革"文学中走来,其所带有的现代性具体表现在"文革"地下小说上.从文本角度考察,以<波动>等为代表的地下小说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现代意识相通.<波动>还是"文革"时期特有的意识流小说文本.它和其它反映"文革"现实的地下小说一起,潜在地接通了新时期之初文学现代意识的脉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圣手穆时英,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多层次的美学功能,将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方法,同中国大都市社会生活相交融,描绘了一幅幅光怪陆离的时代图景,从而丰富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鸳鸯蝴蝶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它的发展和繁荣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而且鸳鸯蝴蝶派随时代潮流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其作品有其积极意义。它与新文艺的分歧,实质是文学观念的分歧。在当前文化背景下,应对鸳鸯蝴蝶派文学进行全面而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鸳鸯蝴蝶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和对话中,在西方文学的刺激和启迪下,开始了自身对于传统文学的转化.在其翻译和创作的实践中,逐步开始了对小说文体的试验,形成新的文类,转换叙事模式.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文学娱乐功能的重视体现了不同于五四严肃文学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另一面.这些元素使其成为当时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通俗小说在80年代的回归刘炳泽我国是世界上通俗小说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读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建国以后,由于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否定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加上对现代通俗小说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历史积怨,武侠小说禁止出版,极大多数通俗作家停止创作,甚...  相似文献   

19.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在艺术方面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小说传统和追求技巧上的革新。其具体表现为:描写对象上的大胆更新、构思结构时的新颖奇特、要求读者参与创作、追求语言文字的变化等等。本文认为,新小说派在艺术上的革新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也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新感觉派是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出现在日本文坛上的一个文学流派,其一出世,便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轩然大波,冲击了以私小说为代表的旧传统,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新潮流,从而揭开了日本现代文学史的序幕.历史上,日本新感觉派曾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过两次重大影响.近来,随着中国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作品逐渐被重新出版发行,有必要对日本新感觉派文学予以评析,重新认识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