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对双性同体这一生物学术语赋予了新的内涵。她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是个体心灵中男性因素与女性因素的阴阳平衡、和谐相处,这样两性才能平等沟通、共存互补,女性才能获得话语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第二性",生活在"人"的范畴中,获得人的尊严,达到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伍尔夫的这一双性同体女性观的提出,同其作为女性的自身经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其杰出的作品《到灯塔去》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莉莉和拉姆齐先生的塑造,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
多丽丝·莱辛运用互文关系,对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了重塑与阐释,再现了伍尔夫所表现过的对女性精神与生存状态的关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所描绘的房间不仅指建筑意义上的空间,而且是一个独立于男权中心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理性王国,是女性在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3.
斯妤小说女性主人公以"孤立"、人格扮演等方式来试图找寻真实的自我,以抗拒对非在、对时间流逝等的恐惧。这群爱的失落者并未能以上述的方式达到自我认同的成功,最后只能隐遁于世或是自我摧毁。一幅幅苍凉的画卷中,表达着斯妤对生存困境的思索,也流露了她执着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4.
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深入剖析《尤斯蒂斯钻石》中的女主人公丽萃这一欲望主体形成、发展直至最终无可奈何妥协向命运妥协的过程,探寻导致该人物悲剧人生的深层心理根源。对项链的追寻是造成主人公丽萃人格自我异化与分裂的重要原因,也导致了她未来迷失自我和摒弃自我的悲剧。通过描述一个仍旧游离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主体成长、发展、迷失继而梦想破灭的欲望史,特罗洛普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女性所面对的多重生存困境的深切忧思,也能引发我们对当代英国社会女性角色建构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百衲被的意象不仅是当代众多女作家的共同语言,也是女性美学的一个隐喻。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别名格雷斯》中,百衲被的主题贯穿始终。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特的女性话语赋予作为沉默"他者"的格雷斯以声音,而且为她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空间,任由其思想自由驰骋,使她在缝合生命碎片的同时,也求得了精神的觉醒与心灵的完满,从而构建起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8.
老蛋 《市民》2006,(6):35-35
天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住房准则,天津称房型为“独单”和“偏单”还有“伙单”。“独单”指的是一室一厅或者干脆就一间屋子,没厅;“偏单”指的是两间屋子。或者有厅或者没厅;“伙单”指的是两家用一个单元,进门左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右边一间屋子是一家,厕所在厅里,两家共用。因为是两家共用的,所以就成了杂物堆放的地方,放满了过冬的大白菜和大葱。  相似文献   

9.
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拍片之初呈现出一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激进姿态,并借鉴"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叙事模式来对抗主流专题片中权威的"上帝之声"。然而,独立纪录片作者"主体性"的缺失以及过度依赖拍摄客体的"言说"却让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憾。经过自我反省的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表现出对"回到自身"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化的写作、自由的表现"的诉求。中国独立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多声部的发展态势。中国纪录片的声音也由"上帝之声"演变为一种"自我指涉"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10.
文化即"以文化人",它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个人、民族以及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文化自觉是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对文化的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化人",其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与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觉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中国叙述"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与她敏锐而深切的"现实感"密不可分。这种"现实感"与赛珍珠早期在中国比较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着内在的情感和精神联系,同时亦与她破除一切自我禁忌的以"生存—生活"为中心的现实哲学浑然一体。而她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发自生命本体的超越种族、国家与文化的悲悯意识,为她突入到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提供了超越时代主流意识和思想的个人精神信念。而在理性与抒情之间的适当平衡,不仅成为她的中国叙述的方法支点,亦成为她的中国题材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的一种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2.
放电剧情为了自己暗恋的男孩,以交换生来到韩国的女孩Jun go。在韩国居住的Sweet Home的主人,非常亲切,给她做了美味的佳肴,还给她准备了一间上房,这间屋子就是主人家的儿子的房间。因为事先没有得到通知,儿子宗满晚上回来之后看都没有看就跑到自己房间里睡觉……房主不仅把儿子的房间让给她,而且还让土生土长在韩国的儿子宗满当Jun go的韩文老师。宗满,  相似文献   

13.
跨越20年的两场展览,却使用了《触觉·凹凸》同样一个名称,无疑隐含了一种时间性,同时,也是艺术家工作持续性的显现。李秀勤的雕塑是在"寻找(盲童)命运",以提问与建构的样式,建立自我与"当代"的关联,孕育并释放其作品力量的则是一些勘探本质,秉承的却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底色。她的创作或可称得上是对"当代"的一种异质介入。她的艺术之路,也给"当代"本身的多元化存留了一个特殊样本。  相似文献   

14.
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中篇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过着常人眼里幸福的生活,但有着双重性格的艾德娜却在传统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缺口,即她自身的需求和欲望,并以此为契机,上演了一出离经叛道、追求自我的凄美好戏。该文试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入手,解读艾德娜是如何从自我的完全缺失、构建伪自我、打破自我的虚伪本质直至幻想回归到"镜像阶段"以前的"前俄狄浦斯阶段"的艰辛历程。尽管艾德娜最终无法忍受作为"他者"的自我的压抑和控制而葬身大海,似乎验证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但我们无需如此悲观,而应将艾德娜的死解读为一种超然的解脱,是对父权凝视下女性主体不在场的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15.
拉姆齐夫人不仅仅是维多利亚时期典型的家庭妇女形象,而且是一位具有独立意识,善于思索的女性。她并不像有些评论者所说的那样迷失自我,灵魂扭曲。虽然拉姆齐夫人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但光辉的人性也有黑暗的死角。在一个充满父权文化的历史环境下,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让她已不是普通意义上只会依附男性的菟丝花,她坚实地依靠自我的精神力量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赢得众人对她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佟薇 《社区》2011,(34):56-56
云南省昆明市丽苑社区"悄悄话室"成立已有一年,一间不大的屋子成了居民们的心灵驿站,大家到这里诉说心声,讲出心里话,社区工作人员用心倾听,帮忙想法子解决问题。邻里、夫妻、婆媳间难免出现矛盾,"悄悄话室"让居民有了个很好的倾诉地点。2010年年初,丽苑社区成立了"悄悄话室",一年来,这个神奇的小房间解开不少心头疙瘩,成为促进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7.
考察"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中的楼适夷,可以发现他从"忘我"到"无我"的一次精神蜕变。这种蜕变的实质是"自我"的逐渐淡忘直至完全丧失,意味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在个人身上的彻底刈除,这是文艺界思想改造运动的必然结果。问题在于",自我"的丧失导致随后的盲目服从和狂热"紧跟",其结果必然是遭受愚弄和摆布。  相似文献   

18.
散淡也是福     
王老太是出名的"爱干净",对自己家的屋子一天一小扫,三天一大扫,整天不停地擦、洗,桌椅、地板更是擦得能照出人影。有人到她家串门,人一走,她就要将地板擦上一遍;要是有谁坐了她的床,她更要马上把床单洗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中有关房屋意象的描写具有重要的哲学意味。从性别角度上看,男性所建立和拥有的房屋对于女性而言意味着“牢笼”,而女性自己所建造和生活的房屋是女性自身向往自由的象征。房屋这一空间意象在不同性别领域中的意义转换,表征了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建构的过程,进而指出女性的独立不仅是物质上的独立,更体现在真正的灵魂自由。莫里森小说探讨了在奴隶和父权制度下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更为深层次的黑人女性的人生命运问题,反映出作家更为超越的女性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20.
"谪仙"自我,是李白蓄谋深远的一种"政治"策略。李白自身的个性特点,原本就极易产生精神偏执的病症,而其硬要往政治上发展的人生定位,使其生成了越是走不通政治而越是要走的精神偏执。"谪仙自我"的自我设计和角色错位,则助长了他的精神偏执和人性扭曲。"谪仙"自视,这种宗教情感的支撑,让李白始终感到自己有一种超人的伟力,也进入了仿佛一夜卿相的政治迷幻。因此,诗人天马行空的狂狷,独来独往的漂寓,加之其诗神异浪漫的色彩,则将其"谪仙"身份演绎得恰如其分、真实而生动,也使其诗人的浪漫天真具有悲剧性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