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熊十力通过"恒转"、"翕辟"、"体用不二"、"即用显体"等范畴与命题来说明"本心"与"本体"的关系,即"本心"就是"本体"。人们通过"工夫"才能见到本体、本心,而且工夫就是本体、本心,通过修养工夫就能体悟本体。一方面,本心、本体当下呈现出来;另一方面,通过工夫见到本体。熊十力的"无极而太极"即本体的"虚而有"、"寂而感",即体即用,即本体即变化。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最初写作构思中包括境论、量论两部分,大致相当于现代哲学中的存在论与认识论.熊十力没有写出关于量论的系统性著述,但他终生都在思考量论问题,已经形成了实质性的量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证悟本体的性智,以性智统摄量智的明体达用,以涵养工夫实现本心呈现的即用见体.与其存在论上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相一致,在认识论上,熊十力把证悟本体的性智落实到量智的发用流行和涵养工夫上,形成了认识论意义上的翕辟成变,从而在借鉴中国、印度、西方三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量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继承阳明良知观的要义并扬弃阳明后学“耽虚溺寂”的弊端。他建立了本体是大用流行的学说。在此前提下,他区分作为“本体”的良知与作为“自体”的良知,全面阐述“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关系,从而批判了只面向外在事物的工具理性,也批判空谈道德而忽视经世致用的倾向。经由吸纳阳明及朱子的学说和赋予《大学》经文的新诠解,熊十力建立了其独特的宇宙本体论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把道德修养工夫与实学研究相结合,为解决困扰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6.
何为哲学?何为儒学?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熊十力的哲学观和儒学观。以体用论重建本体论,是熊氏哲学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哲学只有本体论”的哲学观乃是熊氏哲学的原点。熊氏指出西方哲学将本体抽象为现象之外的“独存”,使本体和现象被割裂为“两重世界”。与此不同,中国哲学是不离“发用”而反求实证本体的哲学,故是一种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哲学孤悬本体之覆辙的“真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重反求实证又“不遗理智思辨”,故中国哲学“当为哲学正宗”。尽管中西哲学各有所长,但未来哲学应将西哲重思辨与中哲重实践的意趣加以结合,发展出“融思辨以入体认”的“新哲学”。这些观点表明熊十力的哲学观与其儒学观有密切关联。熊氏儒学观反映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成为熊氏哲学建构的原动力。中晚期熊氏的著作《读经示要》和《原儒》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了整体考察,虽然某些具体观点不免逸出了学术史的历史范围,然而他面对近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意在力挽中华文化将倾之危局,通过由历史以见价值、由价值反显历史的方法,提出儒学始终是“一个仁的系统”的重要观点,对传统文化作了充分的价值肯定,显示出其哲学的时代性以及文化...  相似文献   

7.
学派是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人对社会问题或学术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思想足够强大,影响足够广泛,便会形成自己的学派。先秦“九流十家”其实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学派。即使在一个学派中,因具体观点不同,也会形成一些小的学派。中国人做学问历来重视学派,因为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创立学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学力高超,智慧过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治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先生,拜其为师。拜师后先生会手把手地传授其治学经验,使自己登堂入室。这些经验都是无价之宝,仅靠个人摸索,除非你是难得的天才,很难体悟得到。现在社会中常有人申明自己发现了某某真理,自视甚高,打倒一切,但学界并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师承,很多连学术的大门尚没有找到。近代以来,台湾、香港还能够讲师承,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陆的师承则几近中断。可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大陆师承的现象又有所回归。目前时有耳闻的“侯外庐学派”“冯友兰学派”“金冯学派”“张立文学派”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热闹的局面中,我们认为,也应该关注由熊十力先生开创,唐君毅、牟宗三一脉发展的“十力学派”。就中国现代哲学史而言,熊十力先生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阐明道德践行意义的呈现和道德存有意义的呈现,有极高的学理价值。这些思想经过亲炙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的发展弘扬,现已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30多年前,郭齐勇先生克服重重困难,首先开辟了熊十力思想的研究,其后研究者不断,如景海峰先生、丁为祥先生,以此为题的学位论文更是难以计数。虽然其中也偶见“熊十力学派”“十力学派”的提法,但这方面的意识似乎还比较弱,“十力学派”这个术语还没有叫响,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为此,特组织一组关于熊十力先生思想研究的文章。第一篇以本体问题为主题,指出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没有将本体与时空联系起来,又是其明显的不足。第二篇同样讨论心性问题,谈了对于熊十力“致良知”与“格物”关系的理解。第三篇将视角转入政治方面,讨论由康有为到熊十力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文章都是在“十力学派”这一视角下展开的,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于“十力学派”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区分了哲学与科学,在此基础上,严辨哲学之知与科学之知。他认为两者分属不同的层次,哲学之知属于“性智”,科学之知属于“量智”。“性智”是对宇宙人生本体的认识,“量智”是对功用的认识。在为学上,熊十力认为思维的方法、建构与人的道德修养有密切关系,他强调思维与修养的交互作用与统合,也即所谓“思修交尽”。  相似文献   

9.
作为心体、本体的良知如何对接科学精神,是现代新儒家特别重视的问题。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家学者,对此都提出系统而原创的观点。但是,学界往往重视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而忽略了熊十力与唐君毅的观点。事实上,熊十力的"良知推扩"说与唐君毅的"良知虚通"说,以及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共同构成了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一条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建构哲学体系之目的在于"见体",见体之工夫,就是良知之呈现。"良知是呈现"既是哲学命题,也是道德实践的要求。良知是个"实",故其有实践的力量。良知是本体,故其能涵摄一切而为宇宙之大主;良知又是即本体即工夫的,故其有体用不二之特性。良知又即生命,故其精进不已,故故不守。通过对"良知是呈现"进行阐释,既可以厘清熊十力思想体系中的体用、内外、本末关系,也能展现其关于本体论、心性论与人生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以“物”向“心”倾斜、“天”向“人”倾斜的中国“心学”文化哲学影响下 ,中国传统美学所崇尚的“内重外轻”、“贵神贱形”、“心融万有”、“无我之境”等思维取向模式 ,带有浓重的“向心”文化色彩。中国翻译理论受传统美学影响 ,并从传统审美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 ,吸收了其由表及里、由实及虚的思想 ,强调审美主体的自我人格欣赏 ,提出了相应的“三似”论、“神似”论、“离形得似”、“心神交融”、“感应”、“意境”、“妙悟”、“化境”说等翻译观 ,不可避免地具有传统美学的“重心”特色和“向心”文化痕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二”“三”与“多”的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观念中,只要突破了"二",承认了"三",那么,"多"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因为三正是通向"多"的桥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是一种典型的二元关系学说,"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提法正是阴阳泛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的体现。西汉哲学家扬雄首提"三分法",并由此构造出另一套与《周易》的二分法相区别的《太玄》经卦体系,进而提出种种三三见九之说。早在西周末年史伯就表述了一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多元综合的复杂性思想。五行说也具有克服二的简单性观念,将世界的本原建立在复杂性的多样化基元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法哲学思想界对法哲学的学科性质歧见很大,有着各不相同的“法哲学”观。法哲学是关于法(律)现象的抽象本质和存在根据的学说,其实质就是法的形而上学,其他的诸种“法哲学”观均有悖于这种法哲学的一般本质,都是一种非哲学的“法哲学”观,不足称之为法哲学。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与学的形上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教师的职业乃是教学,然而这种模糊的认识导致人们对“教”的遗忘,即缺乏对“教”之本质的反思。就作为“教”之本质意义上的“传道”与“反思”的层面而言,“教”是不能进行的,我们只能“无限”的切近,对教之本质的切近须靠“点拨”和“熏陶”。目前而言,以追求“高效”、“实用”为宗旨的教育模式恰恰使得我们忽视乃至遗忘了“教”之本质。  相似文献   

15.
始自2001年的“纯文学”讨论没有在对八九十年代文学历史的检讨中对“文学自主性”的理解做出新的贡献,其引发的关于“文学性”的讨论深化了对文学自身境遇的思考,但是这些讨论依然以认识论思维讨论文学的经验属性,没有对“文学性”的根本依据问题做出深入讨论。“纯文学”反思不足以代替对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整体概括,“文学性”问题应该在“文学本体论”的层面得到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问题构成了形而上学的重要维度 ,海德格尔把形而上学的本质归结为命题“存在状态与思想” ,进而从存在者与人的关系角度回顾了形而上学史上主体问题的孕育、发生、发展和完成。本文对海德格尔的回顾作出分析 ,指出此回顾植根于其思想主题———存在问题 ,并对其“主体问题完成于超人学说”的结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和限定  相似文献   

17.
王蕊 《南都学坛》2003,23(3):11-12
南阳汉画像砖石图案题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达着汉代艺术家对时代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对传统图案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并借助自然界的事物和形象 ,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情感。在艺术创作表现上 ,以“满”传神 ,以“动”传神 ,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以神写形 ,以形传神 ,形神兼备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的思想形成历程来把握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的。马克思从实际活动的人出发,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并且由生产力来决定。人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人的本质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这就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发展规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20.
战国中期诸子心性论的产生有一个理论前提,即用"精气"来说明"道"。《管子》四篇将老子"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由宇宙生成的客观化描述指向了心性化,实现了这个理论转变。《管子》四篇的心性论深深扎根于气化的连续性之中,"心"与"精"、"气"、"神",乃至于"道"是性质相同的。人通过心性的修养可以贯通于道,于是个体的限制得到突破,人与天地万物即可成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