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是英国史册上的重要一页。它涉及到政治、宗教、经济以及社会习俗等许多领域,是当时英国社会变迁的有力杠杆和突出表现。16-17世纪正值英国资本主义勃兴的时代,清教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因而,深入研究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对于探索英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足迹,揭示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的历史面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是一場巨大的社会变革。从政治角度看,清教运动成为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外衣”;从经济角度看,清教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清教运动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清教思想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清教徒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清教所追求的宗教与社会结构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雏型。因此,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有内在的联系性。不能仅把清教运动归结为政治和宗教变革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尽管1351年的《叛国法案》有把国王推上审判席是叛国行为的规定,但英国的普通法传统同样为审判和处死查理一世准备了坚实的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对"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的坚定信念以及反对暴政的决心成就了这一最"革命"的行动。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正是审判和处死查理一世坚定了资产阶级冲破旧制度障碍的决心,也以一种强大的震慑力粉碎了绝对主义专制王权复活的可能性,才迫使王权低头接受限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才得以达成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的上帝已经不是狭义的基督教意义上的上帝了。它是指一种生活背后的神秘的终极力量。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在奥尼尔不同的作品中因主人公所处情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象。有时它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阶段使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机器;有时它是指清教文化环境下奉行聚财和禁欲的清教上帝,这个清教上帝实质上是清教徒们主观理解和建构的上帝,是清教伦理的拟人化与上帝化;有时它又指的是神秘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5.
一莎士比亚生活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波及英伦的时代。鉴于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愚味主义禁欲主义的反动,对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法律观念的否定,当时社会以强烈的个人主义著称。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血腥的圈地运动使大批自耕农(与别国不同,英中世纪农村以自耕农居多)离乡背井,涌向城镇,惨遭镇压沦为雇佣工人。交换经济形式替代了自然经济。政局几经变动,迎来了伊丽莎白辉煌的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以封建社会结构的摧毁和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为基础,清教和人文主义两股思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文主义者看来。英国的资本主义历程是矛盾的:他们一  相似文献   

6.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子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7.
1933至1937年,英国在远东推行对日妥协政策,希望缓和由日本侵华引起的中日矛盾和英日矛盾,维持英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均势,维护“9.18”事变后的远东现状。英国一方面企图迫使中国承认伪满洲国,发展英日在华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与日本妥协,使日本同意延长将于1936年满期的海军军备条约。日本宣布废约后,英国又谋求与日本达成新的海军协定,未成功。1937年夏,英国希望签订一个太平洋条约维护其远东利益。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英国远东政策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8.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舍,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符号学角度看,韦伯提出的"文化决定经济论"是个元语言评价漩涡。"当代新儒家"提出,儒家为东亚资本主义提供了理想的伦理基础。要将韦伯论应用于东亚或中国,就要分解韦伯模式。韦伯原是解释原发型资本主义,那时清教的"天职观"将动力与制约合二而一。而所有的继发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动力价值与制约价值已经分开。东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是受激发产生的,其动力价值与制约价值,更是分源分途。儒家传统是中国宝贵的财富,应当作为制动价值起作用,在这个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在中国可行的现代性伦理价值,是二元的"中制西动"。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清教徒移民将清教契约思想带入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清教契约思想以<圣经>为依据,以世人对上帝的虔诚为核心,主要是对世人与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规范.该思想被运用到新英格兰殖民地地方教会与世俗社会生活中.它所反映的自愿、平等、自由等思想与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对新英格兰地方自治乃至美国民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伏里奥是《第十二夜》中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喜剧人物。他一方面具有英国清教徒的特质——做事严肃认真、拒绝任何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莎士比亚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明自己对英国清教的矛盾态度:否定之中有肯定。他认为英国清教反对娱乐的行为是对人性的压抑,但同时又认为清教教义中对秩序的肯定可以遏制人私欲的膨胀——这恰恰是英国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通过马伏里奥可笑而可悲的表演触及人性的弱点——人对自我认识的局限性。他通过马伏里奥的悲剧揭示了人类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永恒矛盾,使《第十二夜》少了一般喜剧的肤浅,从而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1957年2月日本岸信介上台后,根据此前石桥湛山内阁与韩国方面达成的谅解,为恢复中断近五年的日韩会谈展开了积极的交涉。双方交涉的结果是,在韩国的强烈要求下,日本最终收回了第三次日韩会谈日方首席代表久保田所做的否认日本对朝鲜殖民统治的错误的"久保田妄言"和日本对韩国的财产请求权主张。日韩双方还就日本释放被收容的韩国人(朝鲜人)、韩国释放被扣留的日本渔民、日本"移交"部分韩国文物、重新恢复日韩正式会谈等问题达成了妥协。第四次日韩会谈之前举行的日韩预备交涉,扫除了长期阻碍日韩关系发展的两大重要障碍,日韩会谈向达成妥协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交涉在二战后长达14年的日韩会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南边界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纠纷,也是至今中国仅存的陆路未定界中争议最大的一块地方.1960年中缅北段边界的划定并不意味中国政府认可了"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邓小平曾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把争议较大的中印东、西两段边界联系起来解决,将是两国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妥协、互利方案的最佳途径.在处理敏感的麦克马洪线问题上,印度政府应吸取中国与其他邻国达成边界协议的经验,果断处理中印边界争端,其间如何引导以及应对民众情绪,将成为印度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民族深刻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最底层原因;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历程的起点;"官督商办"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中国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绕不过去的一道关口,是当时中国既定政治框架内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唯一选择,包含着妥协与无奈。"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首先是洋务派对中西文化价值判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柏林危机期间,阿登纳政府与西方盟国特别是与美国和英国之间,在解决危机问题上出现了分歧。阿登纳政府主要采取影响西方盟国决策的方式来参与危机的解决,在事实上保留了对西方三大国政策的最终否决权。阿登纳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不能让西方盟国牺牲联邦德国的利益与苏联达成妥协。从这个意义上讲,阿登纳政府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对策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否定了君权神授、等级授权制、以人治国、世袭制、终身制等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和传统,并为人类追求更高级的社会政治形态,实现民主政治理想开辟了道路。但必须看到的是,任何政治关系都是一定的阶级关系的体现,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它的局限性。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民主政治"与"经济自由"变得越发不能兼容;二是钱权交易大行其道,民主政治运作走形变样;三是福利资本主义进退维谷,政治妥协难以实现;四是民主输出与民主制度的野蛮化和军事化。  相似文献   

18.
由17世纪北美清教徒文学形成的"美国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清教文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从属于圣经文学传统,但美国清教文学在神话构建以及圣经话语使用中都注入了具有明显北美地域色彩的独特内涵,由此形成美国文学与其它基督教文学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9.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布莱尔为首的英国工党政府吸取了历史教训,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它的主要内容是超越传统的"左"和"右"的分野,建立新经济和新福利,目的是使英国成为"新英国".它是资本主义内部比较全面的改革和理论创新,试图在资本主义的公平和效率之间找到一条新路.它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回顾六十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根本改组的一段时期。早期垄断资本主义的协调性,在美国艾森豪威尔时期达到顶峰,在六十年代却被各种前所未有的事态发展所打破:在北美和西欧,一些学生对清教主义和资产阶级工作伦理观的许多基本价值观念开始表示怀疑,他们否定这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