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全面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了解大班幼儿对小学的认知,笔者选取20名大班幼儿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表明:大班 幼儿认为小学生是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任务重、身材高大;对小学的认知,主要从小学的环境、小学的活动和小学的主体进行 描述;理想中的小学是有玩具的,作业是轻松的,休息时间不要太少,有午点环节。幼儿对上小学充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快 快长大,上小学;另一方面,又担心学业压力。幼儿对成人的期待集中在情感和知识准备上提供帮助。为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 衔接,教师与家长应转变观念,从“幼小衔接”转为“小幼衔接”;应以儿童为中心,从“让儿童准备”转为“为儿童准备”;应关注情 感,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应给予幼儿合理期望,减少幼儿担忧。  相似文献   

2.
为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各利益相关者应明确国内外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要领,把握幼小衔接的内涵与特点。作为幼小衔接 工作中的发起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家长容易陷入自我主义与学科知识主义的固定式思维,产生对幼小衔接教育主体、小学“零 起点教学”、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误读与困惑。及时澄清家长的现实困惑,厘清谁来衔接、衔接什么、如何衔接三方面的问题十 分必要。基于家长视角,化解幼小衔接的现实困惑,应克服在价值、情绪与行为上的痼疾,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塑造理性的教 育心态,建立协同的共育关系。  相似文献   

3.
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是延续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幼儿顺利过渡到义务教育的重要开端。挪威政府围绕着尊重幼儿兴趣的理念,多元互动建构幼小衔接等手段,推动着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国应采取尊重幼儿兴趣与需要,建构以幼儿为本的幼小衔接;强化政府的关键引领,推动幼小衔接一体化发展;发挥幼儿园的主要作用,协同多方完善幼小衔接内容;重视不同儿童的需求,推动幼小衔接的公平发展等措施,有效地推动落实科学幼小衔接的工作进程。  相似文献   

4.
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幼小之间的“衔接点”——儿童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从幼儿园到小学需要一个过渡阶段,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渐进的。幼儿园大班可以向小学的教学形式逐步靠拢,但要避免“小学化倾向”。此外,幼儿园和小学都需要进一步认识游戏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引入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指导方式,发挥游戏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成型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种。政治因素:国家旧有的财政投入政策使得学前教育投入长期不足、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应试教育机制使得应试化教育下移、中小学教师下放政策使得中小学式教育下放、幼小衔接制度不健全使得幼小衔接不紧密等;经济因素:市场经济促使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化改革促使简易私立园丛生;文化因素:传统人才观催生了“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传统儿童观催生了“儿童是成人的依附品”的观点、传统交往观催生了“不让子女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就是家长失职”的面子观、传统教育观催生了“以知识为中心”局面的出现。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大建议:一是政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二是幼儿园要树立科学保教思想;三是家庭要形成科学的育儿观。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班幼儿的视角探究幼小衔接,采用“马赛克方法”,选取三所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幼儿园的66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小学”为主题进行自由绘画和说画,并逐一访谈,了解他们对小学的认知和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与小学在校园环境、学习方式、生活节奏、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庭的三方合作:幼儿园用心帮助儿童做好入学的准备,小学积极做好接纳儿童入学的准备,家庭配合引导有序做好儿童入学的准备,三位一体使儿童顺利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家长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理念的矛盾导致家园沟通不畅。新西兰“学习故事”不仅是学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幼儿教育评价方法,也是家长更新教育理念,科学育儿,促进家园合作的新途径。幼儿园应以“学习故事”为契机,帮助家长了解孩子,进而鼓励家长尝试撰写发生在家庭的“学习故事”,形成家园合力。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量表,以西安市某小学510名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从幼小衔接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水平、特征及现状。结果表明,一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良好,呈中等水平,但在年龄上一年级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女孩的学习适应性高于男孩。并以幼小衔接断层理论为基础,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提出对策:外部包括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内部指儿童自身方面。在家庭方面,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培养一年级儿童的独立性和毅力;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学校方面,幼儿园加强与小学的交流,增强一年级儿童对小学的向往;小学要布置适合儿童的教育环境,创设良好的衔接环境;在儿童自身方面,一年级儿童要树立自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家校合力,培养一年级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9.
以304名3-6岁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式构建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简称“主体性”)与家长饮食营养教育行为(简称“教育行为”)、家长对幼儿进餐行为的态度和评价(简称“态度和评价”)以及家长自身饮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简称“知识态度行为”)的关系模型,结果发现,教育行为对主体性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其效果值为0.670;态度和评价可直接地或通过教育行为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影响,其总的影响力是0.710;知识态度行为通过三条途径间接地对主体性产生总效果值为0.533的影响力。三个预测变量,即教育行为、态度和评价以及知识态度行为,能联合解释主体性76%左右的变异量。因此,本研究认为成人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的重要支持者,幼儿自身则是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发展的真正力量;作为幼儿生活中重要他人的成人,只有将自己的外在影响建立在幼儿生理需要和心理因素等基础上,帮助幼儿将这些外在影响转移或内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心理结构,才能在幼儿进餐行为主体性养成中发挥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幼儿成长有重要意义。围绕目的与内容观、教育形式观、评价观、教室环创观几方面内容,对142名幼儿园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学前”与“学校”的内容冲突是教育目的与内容观的动力表现,集体教学过多是“小学化”教育形式观的组织表现,结果重于过程是“小学化”教育评价观的导向表现,教室“幼趣”不足是“小学化”教育环创观的课程表现。幼儿园教师观念“小学化”倾向的形成与教师教育的观念保障、幼儿家庭的利益诉求和教育机构应试教育的低龄渗透紧密相关,其治理需走分层施策之路,家庭要改变应试取向的教育方法,积极回应幼儿园的“幼儿本位”工作;职能部门要系统改善“幼小衔接”工作,全面落实小学入学的准入监管;幼儿园要及时更新保教工作观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前教育觉悟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自21世纪以来,幼小衔接问题逐步升温为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主题集中在幼小衔接内涵与价值、利益相关者、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等四个方面,并呈现从经验总结到实证研究、从成人视角到儿童本位、从关注幼小衔接外在形式到关注幼小衔接内在需求等进阶特征。今后幼小衔接研究可以从坚持儿童中心立场、建立“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和应用“大概念”框架等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家长助教作为一种常用的家园合作共育方式,在家园同步教育、形成合力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合作型”助教支持系统、形成基于“问题”的工作机制、构建“适切性”助教模式、启动“个性化”助教项目等方式,发挥家长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一日活动内容,为幼儿智慧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13.
当前,有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把幼小衔接当借口进行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主要表现为办园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小学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离.为了防止这种倾向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加强教育部门的监管力度,正确认识幼小衔接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统一幼儿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4.
在幼小衔接时期对孩子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对幼儿与小学生社会适应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幼儿尽快地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品质,研究从专门的社会适应性活动的设计、在幼小衔接阶段组织实施学前领域课程、家园共育以及日常生活等实践层面探索幼儿社会适应性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顽疾,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进行专项治理,但成效有限。幼儿园“小学化” 治理政策在执行过程涉及多个利益方,因此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应对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契合性。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分别 是政府部门、幼儿园、家长、小学一年教师及媒体与社会公众等。通过访谈并结合文本分析得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结合 利益诉求分析出政府部门与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幼儿园与家长、家长与政府部门、家长与小学一年级教师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据此,提出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观;幼儿园及小学应积极与家长配合,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充分 利用媒体资源,宣传正确的育儿知识;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等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正>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在管理体制、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幼儿在向小学阶段过渡时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实现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是幼小衔接的主要目标。幼儿园体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之后的小学教育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7.
儿童性侵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我们对幼儿性知识教育的思考。对幼儿进行性知识、防性侵教育主要应从幼儿园、家长两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强化国家和社会责任。幼儿园开展性知识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幼儿及家长科学理解性知识教育的含义,让幼儿具有性别自认能力和建立性别角色;其次,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组织各种活动,侧面进行性知识教育,培养科学的性态度,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教师要正确面对、理解班级幼儿之间发生的“性游戏”,为幼儿防性侵打下坚实基础。在家庭开展性知识教育,要求家长正确面对幼儿的各种提问,掌握好性知识教育时机,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注意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意识的培养,实时为幼儿解答疑惑。家长、幼儿园同时还要重点对幼儿开展防性侵教育,让幼儿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掌握防范措施;教会幼儿求救方法和力所能及的反抗;培养孩子生命意识和独立自理能力。国家和社会还要完善幼儿保护法律,健全“二次伤害”防范机制,学习、参考世界各国对儿童性侵案的处罚方法。只有社会、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筑起防性侵的“防火墙”,才能预防幼儿性侵事件发生,才能还儿童一个健康、自由、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8.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很多幼儿在此阶段都会出现适应性困难,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之后的学业成功和人格结构。而课程衔接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可先从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入手。课程取向作为课程的理念体系,会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产生决定性影响。要想解决幼小课程衔接问题,可尝试改变幼小课程的课程取向,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9.
“独二代”幼儿有着特殊的家庭结构,在面对冲突或矛盾时多表现出退缩、哭泣、无助、依赖感,其抗逆力水平不高。研究者针对“独二代”幼儿的抗逆力发展培养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在情绪管理、专注力、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家庭支持系统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养建议:一是在幼儿园内,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独二代”幼儿,挖掘个体内在潜能,抓住教育契机,因材施教,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抗逆力;二是在家庭中,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以身作则,淡化独生概念,学会放手让“独二代”幼儿独立成长。  相似文献   

20.
:选取辽宁省S 市、D 市、F 市共计640 名从事幼小衔接工作的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幼小双向衔接的数学领域 游戏活动的问卷调查。通过在数学核心经验、幼小衔接和游戏活动三个维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幼小双向衔接工作中,幼儿 教师开展数学领域游戏活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数学核心经验、幼小衔接和游戏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上同样有更大 的提升空间。由此,幼儿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幼小双向衔接理念、积累扎实的数学领域核心经验以及培养专业的游戏活动实施 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