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社会适应主题绘本在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中蕴含着“大善、大美、大智慧”,体现了儿童性与人生哲学的交融。通过“体验-感悟”教学模式,在感知体验的环节中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认知的提高,在领悟践行的环节中促进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在内化迁移的环节中促使社会适应意志的内化三阶段开展绘本阅读指导,能有效促进幼儿适应性心理品质如同情心、合作交往、解决冲突、环境适应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劳动力回流后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保障问题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对湖北某地区回流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保障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回流农民工的经济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其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不存在明显问题;回流农民工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和精神保障,急需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3.
罗杰斯的师生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促进者,对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了与传统不同的重新定位。我国当前师幼互动行为上存在忽视幼儿心理感受、重视一致性原则以及重“活跃积极”,轻“沉默安静”、强调教师权威等诸多问题。基于罗杰斯师生观视角,为当前的师幼互动行为提供指导和启示,重新定位师幼关系,理解宽容幼儿、注重情感交流、正确处理公平和差异,以及重视师幼平等对话,从而促进当前师幼互动行为的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4.
武汉市藏族流动青少年在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和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意愿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差异性体现了该群体的局部性社会适应特征,可以从学校、社区、社会政策三个层面提升藏族流动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5.
美国认知与发展障碍学会对智能障碍采用智力与适应行为双向度评量。美国学者对适应行为的定义和适应行为内涵的分类也各有千秋,其中1974年Nihira等人的《适应行为量表》、1984年Sparrow等人的《文兰适应行为量表》是适应行为研究中两项重要成果,影响广泛。台湾在适应行为研究方面也有一系列研究工作,如于1986修订《适应行为量表》为中文版、于2004年修订《文兰适应行为量表》为中文版;徐享良则于1994自行编制"中华适应行为量表",后于2004及2012两次修订该量表。第二次修订"中华适应行为量表"项目旨在深化适应行为因素结构之研究、适应行为发展与幼儿发展需求、增加适应行为之社会效度、满足评分者间一致性之信度需求等。在智能障碍教育上,除应  相似文献   

6.
仇荃 《成才与就业》2014,(17):44-47
开学没几天,就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生理现象,还有的人甚至产生了逃学厌学的心理倾向。两个月懒散、轻松的暑假过后,如何在新学期尽早适应新环境,包括学习、生活、社交等,成为新学期中同学们需要面对的首个课题。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环境取得和谐关系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适应能力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其传统意蕴表现为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三个层面。弘扬中华传统和谐思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对促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倡导“和为贵”的行为准则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社会退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探讨幼儿园一名社会退缩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退缩行为产生原因主要有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人际交往质量低、缺乏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建立良好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提升幼儿社交技能与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进行教育干预,较好地改善了幼儿的退缩行为。  相似文献   

9.
论和合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合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儒家身心和谐思想主要包括:身心合一的身心观,知、仁、勇统一的全面发展观,身心性命双修的修养观。儒家身心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自我身心和谐。这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自我身心和谐,才能安顿生命、培育精神;自我身心和谐,才能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幼儿主体性是幼儿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特性,其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象征性游戏是2—6岁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其对幼儿主体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容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的发展,幼儿参与象征性游戏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并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幼教工作者应当提升象征性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认识,重视并鼓励幼儿的象征性游戏活动。  相似文献   

12.
优秀图画书是作者对幼儿生活的仔细观察和传神再现,表达着作者的儿童教育观。在为数不多的涉及到师幼关系的图画书中,《迟到大王》、《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及《点》比较典型,分别体现了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倾听与平等、关注与爱护、期望与传承的儿童教育观。图画书中幼儿园教师的儿童教育观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发展,这就启示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应该遵循图画书中的儿童教育观,消除话语霸权,平等对待幼儿独特的精神世界;内化职业认同,注重教育中积极情感的投入;敬畏童年潜能,使用合理期待激发幼儿发展,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游戏空间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空间。随着人文地理研究的社会转向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教育研究需要对空间概念有新的解读:教育空间不仅是物质空间,更是社会文化空间。对2002-2016年88篇儿童游戏空间研究硕博论文的分析发现,目前,儿童游戏空间的教育学研究欠缺,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儿童游戏空间的“自然地理性”,忽视了儿童游戏空间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忽视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儿童游戏空间的研究应重视空间的教育生产性和文化性,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是教育研究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客观了解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近十年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以Web of Science(WOS)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检索来源,利用共词分析软件Bicomb2.0和数据统计软件SPSS22.0对2007-2018年国内外幼儿攻击性行为1250篇文献进行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时序、研究力量、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比较比较,发现我国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性行为发展研究、幼儿社会化发展、攻击性行为表现及教师介入、幼儿个性化发展及干预方式四个主题领域,国外幼儿攻击性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攻击行为特征、幼儿攻击行为表现及影响、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攻击行为发展因素探究、控制及预防五个主题领域。  相似文献   

15.
渝西儿歌的主导思想是寓教于乐,渝西儿歌的艺术特色是童趣盎然。一些缺乏童趣的所谓儿歌,其实不是真正的儿歌,也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儿歌,是那种有别于儿童诗的,由民间创作并且主要在口头流传的儿童歌谣。儿童诗的发展方兴未艾,儿歌却和别的民间歌谣一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技术作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是儿童获得主体自由的存在方式。技术决定着生活世界的背景,以先在的方式融入生活进而建构儿童自身。技术世界通过丰富儿童的学习选择,延展儿童的交往空间及激发儿童的创造本能,反向确证技术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意义规定性。反思技术的资本逻辑、控制逻辑和教育逻辑,有利于对儿童美好生活愿景的技术限度做批判性的审查。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幼儿园的办园之魂,是幼儿园的精神支柱所在。幼儿园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念之上,必须创建符合幼儿生活和发展的健康的、积极的园所文化。建设幼儿园园所文化,应当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去着手,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相互监督,不断发展,为全园师生提供温馨和谐的园所文化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闹学图措绘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儿童学习、游戏的场景,是私整教育的一个侧面。以闸学图这一经典的儿童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十余幅闹学作品,聚焦私内外儿童的游戏行为和表现分其在游戏神动下对私规训和教师权威的反抗行为。儿童是游戏的存在,儿童的游戏精神促使其逃离私规训,无视学规要求,把桌凳、文具和戒尺当作游戏材料,通过游戏抵制私整教育对身体的规训,在对教师的戏弄和戏仿中消解其权威,呈现出私塾反频者的儿童形象。 关键词:闹学图;游戏精神;反叛者;儿童形象  相似文献   

19.
对陕西省西安市Y区16所幼儿园公办与民办园的幼儿教师课程领导力实施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实施情况与园所性质变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教师学历变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教龄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①。幼儿三维目标的实现、幼儿综合发展水平、课程配合程度、教师培训机会、教师课程决定权、教师园内交流机会、专业知识运用能力、与同事的沟通能力、教师个人能力提高意愿、对专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实现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据此从幼儿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幼儿三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生活中充满了叙事,叙事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发展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儿童叙事表现出诗性、整体性和个体性的特有性质。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的时候,绘画成为他们叙事的重要方式。对儿童叙事的研究和梳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发现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