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国务院颁布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蕴含丰富的政治、文化图像符号和文字符号,凸显出抗战胜利开启了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征程的重大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基于社会符号隐喻视角从视觉语法和Wmatrix系统主题词隐喻功能等角度,可以对"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作出隐喻阐释.  相似文献   

2.
《边境三部曲》是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描写西部牛仔的宏伟巨著,这一系列作品因其对大自然、对人性、对社会、对宗教等的深切关注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隐喻。从《边境三部曲》中牛仔、荒原、宗教等文化符号入手探讨作品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3.
德莱赛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讲述了嘉莉在芝加哥经历的种种磨难和她融入城市生活的故事。小说的文学主题以当时美国社会女性的生活与心理现状为主,表现出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的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德莱赛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主要是作家内心冲突与客观社会现实结合的产物。他的小说打破了19世纪末期传统的小说观,开创了一种大胆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的小说形式,为美国小说创作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德莱赛的《欲望三部曲》描绘了20世纪初美国消费主义兴起之时的社会状况。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在美国消费社会初期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领先人物;女性消费表现出三大特征:炫耀消费、替代消费和身体消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不仅消费着商品也消费着“自身”,成为消费社会的一道特殊景观。但她们作为消费主体处于两难处境之中,小说中的女性消费现象也反映了作家德莱赛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6.
美国后现代作家托马斯.品钦在他的长篇小说《拍卖第49批邮票》中大量地运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充满了各种代码符号、科技术语、神秘言语、历史典故和各种比喻。通过解读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隐喻和意象,旨在揭示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符号指向整个语义范畴,而且通过隐喻和转喻进行扩展后的整个语义范畴本身就保留了隐喻和转喻的特征,未被句意选择而被携带进话题的义项通过与句意选择的义项的范畴错置而形成隐喻,隐喻形成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对语言符号线性原理的承诺使得任意性和线性共同作用,从本质上规定了隐喻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从定义、理据和工作机制三个方面对语法隐喻和语法符号隐喻作了较为详尽的对比分析,同时也注意到,语法隐喻与语法符号隐喻作为解释语言现象的手段,无论从概念表述上还是功能上都有相似之处,具有一定的共性。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对于完善隐喻体系、全面科学地解释语法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条件分句可以分为原型奈件分句和隐喻式条件分句.在原型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表达其原来的语法意义,二者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在隐喻式条件分句中,语法符号脱离了其原来的语法意义,而语法隐喻使语法符号通过隐喻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言中语符的隐喻象似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打破了"语言任意性"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语言学研究向多元化、纵深化方向发展开拓了思路。认知语言学所揭示的语言符号的象似性分为拟像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隐喻象似性又包括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语符隐喻象似性证明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似性。  相似文献   

11.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社会信仰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原初社会普泛性的巫术文化因此转变为以祖先崇拜为代表的宗教祭司文化,巫师沟通神人的权力最终为帝王所独占。“绝地天通”是巫术向宗教演变的一个隐喻说法。  相似文献   

12.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和话语:两性角色的“在场”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性角色的话语权再分配,中国女性在父权社会秩序中重新定位。男性话语赋予女性双重能指的修辞化命名,“女人”作为能指,在亦“玉”亦“瓦”的喻象系统中漂移。在男性霸权中崛起的“女强人”,是对男性话语权的不成功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建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语料库,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使用AntConc 3.2.1和Ranger对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词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演讲词汇难度比美国大学生低,动词使用偏口语化,分词使用不熟练;中国大学生更倾向用人称代词和情态动词表达演讲的语气,而美国大学生更善于运用丰富的意愿动词;中国大学生演讲的主题词具有显性的"主题性",而美国大学生演讲的主题词具有隐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美国国家认同由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文化和"美国信念"等观点构成,主要反映了WASP文化和欧洲移民的历史认知。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国家认同构成了严峻挑战,在20世纪末的美国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文化冷战":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国家认同的核心是WASP文化,指责多元文化主义可能导致美国的分裂,而多元文化主义者更强调美国文化的多样性。受美国保守主义崛起和"9.11"事件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转为低潮,但围绕美国国家认同的争论不会消失。从长远来看,"和而不同"的理念,即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对"美国信念"的共识,也许是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7.
购物中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的兴盛与"大众高消费"时期的到来和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巨变是分不开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大众高消费"时期,购物中心的兴盛,适应了这个时期美国大众的消费水平,并引导美国大众的消费更趋科学化、多样化.购物中心已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它是美国商业经济发展的亮点,为美国现代社会的商业经济繁荣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研究美国购物中心兴盛的背景与影响,以及它与"大众高消费"的关系,对研究中国购物中心能否成为中国"大众高消费"时期商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战略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社会以同化理论作为消弭异于其语言(英语)和文化的思想武器,造成众多语言少数族裔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未能得到满足。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呼吁每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都应该受到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公平的权利保障。多元文化理论为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提供了文化透视的视角,厘清了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对制定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中隐含着的"文化霸权"和忽视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本有的文化价值的倾向,为所有儿童提供了让个人尊严受到社会尊重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成人看儿童和儿童文学类似殖民者看殖民地的人民和文化。成人为了确证自己文明、理性的现代人身份而创造了具有野蛮、幼稚、不文明、未开化等特征的原始人/乡野人/儿童这个他者形象,以将自己和他们、自己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区分开来,这自然赋予儿童文学某种保守性质。保守于儿童文学并非都是负面的。现代“并喻社会”“后喻社会”的到来也为儿童文学挣脱保守主义的羁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苦干》(KuKan)对中国抗战前期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影像展现和舆论传播,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主流社会、广大民众了解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和中国的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抵抗的形象和精神感染了美国人民;引发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及其抗日战争的新认识。这种巨大的震撼和影响力,促使美国社会逐渐趋于认同与支持中国,进而促使美国政府调整其援华政策,为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逐渐扭转中国独自苦撑抗战的局面,作了最为成功的舆论准备。《苦干》展现了海外华人运用舆论援华的新史实和新作为。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战时中美关系、海外华人华侨舆论宣传的援华历史,以及推动影像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