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传统农区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对土地制度的选择偏好,将直接影响农民在土地制度形成和变迁中的“谈判”行为。该文作者通过在陕西眉县传统农业地区进行农民心态调查,获得原始数据,利用正交选优方法,得到年龄、性别、人均土地、人均收入和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民土地制度选择偏好的影响程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年龄和人均土地数对土地制度选择偏好影响特别显著;教育程度有一定影响;区位和性别无影响。最后,作者对调查与分析结果做出了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环境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土地环境退化面临的问题与表现形式。并以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和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优化土地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陕西战略地位重要性日渐显现,陕西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地重视与开发,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突出表现在:近代水利事业建设成效显著,农业科研力量得到增强,棉麦等粮食作物良种获得了较大范围的推广,近代农业机械及农药化肥逐步得到运用,近代农垦事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战时陕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步伐的加快,有效地促进了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农民被剥夺,农民与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的。然而,战后五十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从分离趋向统一;二是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作进一步的改革,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陕西属内陆次发达省份,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源、粱、峁、沟壑纵横;北部风沙地形,人畜饮水困难.陕南秦巴大山阻隔,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农业土地碎化.这种由  相似文献   

6.
1993年8月8日至11日,中国农业经济史第一次学术计论会在吉林市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农(?)(?)(?)学会农业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委托吉林农业大学农商学院和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来自吉林、河北、河南、江苏、陕西、湖南、海南等省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的农业发展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会议围绕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论点和意见。 会议认为,我国目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要求土地制度改革与之配套。从历史上看,我国封建社会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时期,都曾出现过土地兼并和国有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成为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转让、租赁、占有、变卖等问题相继出现,最近又出现房地产投资过热和炒卖房地产的现象。由于土地制度改革滞后,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关的法规建设,很多人钻改革的空子,通过炒地皮大发横财,国有或集体所有的财产被某些投机商或干部据为已有,不仅搞乱了我国的土地制度,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会议认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7.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意愿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发现:(1)80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意愿较强。与初代、90后农业转移人口相比,80后在劳动力市场有年龄、技能等优势,更愿意融入城市;(2)土地经营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意愿存在双向的影响。土地作为一种复杂的空间集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有着“促进—阻碍”双向影响效应;(3)经营土地的吸引力正不断下降。土地对80后、90后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正在加速减弱,而对初代农业转移人口则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合理安排土地政策,促进人地关系相协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结合进行股份合作制农业探索较为成功的范例,阐明了股份合作制农业的涵义、基本功能及其基本特征,论述了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土地流转的改革与新发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实行股份合作制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秦岭陕西段不同地区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低碳化发展水平对我国如期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秦岭陕西段6市农业作为研究单元,首先,从农作物耕作活动碳排放、畜牧养殖碳排放和农田土壤碳排放3个维度构建农业碳排放衍生指标体系,以此测算秦岭陕西段6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其次,对农业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TOPSIS法对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秦岭陕西段农业碳排放量时间上呈上升趋向,空间上分为4个区域,即商洛与安康处于轻型区域,汉中、西安属于中型区域,宝鸡属于重型区域,渭南处于超重型区域。2003-2022年间各地农业低碳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是渭南,较高水平是商洛、安康与汉中。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托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制度改革产生的一种农业生产性服务经营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碎片化,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经济和非经济两个维度构建托管方、被托管方、政府、中介组织多个利益相关主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行唐县土地全程托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参与土地全程托管后,农户的经济绩效与非经济绩效均显著提高;托管方次之,托管组织形成了适度的土地和劳动力经营规模,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并实现了社会价值;政府绩效最低,表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壮大集体经济等目标在短期内未充分实现,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1.
宋争辉 《南都学坛》2008,28(4):142-144
大学校长职业化是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讨论的热点之一。在走向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进程中,大学校长只有处理好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关系、处理好教育事业观和教育产业观的关系以及教育创新中高校内部各个层面的关系,才能保证大学校长职业化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2.
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创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但目前中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管理创新上力度不够。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思想、企业体制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朱葆华 《东方论坛》2005,(3):111-113
指出了书法作品<松江宝云寺记>释文中的一些释文错误,并一一作了订正.希望书法编选者应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在"规则主义"立法模式下,使用作品的"合理性"判断具有法律意义和实践价值.即使纳入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情形,仍应以"合理性"判断为司法释明内容.合理使用行为包括作品的使用和作品使用后的衍生结果的使用,并且不以非商业性或非营利性使用为是非分水岭."合理性"判断应当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实现利益平衡制度功能,适当地彰显特定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并充分考虑作品使用或衍生使用结果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学者散文重新崛起 ,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学者散文以文化、哲学的参悟为底蕴 ,以知性、理性、悟性为其基本的美学特征 ,对历史、现实、世态人心 ,以及现代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生存困惑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咀嚼 ,是极为严肃意义上的纯散文。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有过三次历史性的飞跃 ,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宋代法眼宗禅僧道原(元)编撰的<景德传灯录>一书,是研究近代汉语的宝贵资料,语言通俗易懂且简洁凝练,其中不乏成语典故,这对后世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景德传灯录>中的成语,结构形式多样,语法功能丰富且含义相对稳定,从结构、意义变化等方面对这些成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对揭示汉语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功能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 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之为女官;另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北朝时期的宫女,带有战乱割据时期的特点,而其民族成分也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乌江流域土司时期文人诗歌展示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雄奇秀美的山川风光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具有突出的认识价值;体现出鲜明的自然美和强烈的人性美,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饱含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家庭使命感,具有强烈的教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