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40年代,费孝通地权思想在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他认为农民贫困是农、地分离的根本原因,主张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防止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地权分配与土地生产相结合,分散所有权,集合经营权,以发展农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费孝通地权思想来源于纯学术性质的农村调查,着眼于农业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具有"普适价值"与更为广泛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因其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而缺乏有效的产权激励功能。必须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入手,赋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实现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当前我国农村进行的重大制度改革,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变革不断强化农民对于土地的实际控制,不断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可以实现农民土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权属证书"四到户",可以实现从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转换,这将对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益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经营者地位的升迁杨才明日本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与企业经营者地位的升迁有着内在的联系。早期资本主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并不分离,经营者凭籍所拥有的资本财产权利来统治企业。随着股份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但经营...  相似文献   

5.
浅析《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建立在集体所有权之下的一种新型用益物权,其长期性和稳定性对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保证农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了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权利的稳定性和权利的维护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是,该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界定及在妇女承包权益维护上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会引起许多矛盾和冲突,立法应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要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必须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必须为其提供通畅的救济渠道。另外,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可克服的弊端,法律上应当提供复数的农地经营模式以供农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7.
股份制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是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股份制等同于公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可以用股份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可以用,它是帮助我国国有企业实现政企分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农业要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必须经历一场从观念 到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大变革。必须以制度和科技创新为基础,搞清楚中国农业的真正比 较优势所在,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在坚持土地集体 所有权的前提下,在法律上承认农民土地承包权是一种财产权利,促进中国农业新的突 破和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绝对地租问题是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其形成条件是农业落后于工业,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其来源是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战后,在主要发达的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农村掀起了改革的大潮。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迅速普及。人民公社时期“大呼隆”、“大锅饭”的旧体制被彻底打破,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然而,自一九八四年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徘徊。农业生产徘徊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打破徘徊局面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就成为理论界和农村实际工作者思考的热点。有人认为:以土地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主要内涵,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命题。江泽民“三农”思想把对新时期中国的“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问题,他对农业发展的动力、方法、方向等作了很多探索,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谋划农业发展,必须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规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在这种情况下,重温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对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它与国家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息息相关。通过阐述生态安全、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的内涵,在总结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及"三农"建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生态安全与农业安全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指出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主要挑战,最后论述我国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从荷兰装备农业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荷兰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私有制为基础的农场,农业微观组织形式与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户颇为一致.荷兰依靠其装备农业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农业奇迹,很值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借鉴.荷兰以家庭为基础的装备农业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业和温室业等各个农业产业,并且从政策、专业化生产、国内国际市场、技术集成、农业创新、合作社等方面强化家庭农场的活力,巩固家庭农场基础,并确立了温室农业作为现代装备农业的发展主流.  相似文献   

15.
农业企业“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企业通常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农村设立种植基地,实施规模化生产,以此获取超额经济效益。但是,农业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难与加工制造型企业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如土地规模庞大、种植季节性、非全职农户、开放式生产等因素都会阻碍规模化种植的发展进程。因此,农业企业需要根据当地农村情境进行适应性的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才能摆脱"公司+农户"的运行困境。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农业企业对已流转土地实施"再承包"的模式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效防止其"搭便车"行为,提高要素间的配置效率,增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为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贯穿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分配了农业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农地“两权分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继续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实行“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坐标上为农民谋幸福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乡村社会学研究"去农业化"的趋势,带来了农业研究与乡村研究的二元分立。同时,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概念,不仅是对西方国家乡村转型与变迁过程的理论抽象,"农民的终结""农业的终结"也成为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文章以江西垣村生态农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如何重新将农业与乡村结合起来分析;(2)新生产主义乡村如何可能;(3)生态农业发展带来的理论命题及其挑战。生态农业技术和产量、合作社的生产组织过程、生产端中心的产消连接、新型城乡关系形塑、乡村社会运作及与国家关系六个层面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组合,使新生产主义乡村成为中国乡村一种极为重要的(新的)发展类型与形态。如何面对生态农业对农业种植与乡村社会的重塑,如何面对中国社会食物需求上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对乡村与农业和广义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态农业带来的理论命题及研究上的挑战。文章以中国乡村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抽象,提示乡村转型一种重要发展类型和形态之外,丰富和推进乡村社会学对农业与乡村关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保障问题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对农民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0%以上,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我国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诸多的原因致使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受到严重侵犯,农村妇女丧失土地的现象极其严重.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隐患。保障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既是男女平等原则的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婚姻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业高科技 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率,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论其社会意义,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培育了"新型农民",推进着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国内农业产业化现状,用实例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产业化的几种经营模式和存在的问题。用经济学理论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机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这种模式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归结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模式。并针对这种组织模式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