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有关儿童说谎的研究是近二十年以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论文对近二十年来的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介绍了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说谎行为的技能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概述说谎研究进展的同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并从说谎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一所公立幼儿园445名3~6岁儿童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前儿童说谎的一般特征及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学前儿童说谎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3岁儿童说谎高于5、6岁儿童;母亲拒绝显著正向预测儿童说谎,母亲拒绝水平越高,儿童说谎行为越多;儿童性别在母亲温暖和说谎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母亲温暖程度越高,女孩的说谎行为越少;母亲温暖对男孩的说谎没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儿童说谎研究的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说谎行为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该领域,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是两个有广泛影响的理论。然而,目前不仅存在关于这两个理论的争论,有关研究结果也存在较多不一致。研究设计及其生态效度仍有待改进。今后应该加强对我国儿童乃至青少年在真实生活背景和网络背景下说谎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纲要》倡导的核心理念,幼儿园游戏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儿童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可以自由的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一切,个性、能力得到综合的发展。对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评价需要教师通过游戏观察来进行,在游戏中观察儿童的行为,能全面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的潜力,因此,观察是教师指导与评价幼儿游戏的前提与保证,游戏观察需要专业的支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与具体方法能帮助教师在专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廊坊市1所幼儿园230名幼儿为被试,使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幼儿说谎行为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幼儿说谎行为无年龄及性别差异;家庭环境的娱乐性能负向预测幼儿说谎行为,即家庭娱乐性水平越低,幼儿说谎越多;幼儿性别在家庭环境成功性与说谎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成功性程度越高,预示男孩说谎越多,而对女孩说谎则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社交关系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发现,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在融合教育中多数未获得同侪的接纳,被拒绝的情况严重,颇显孤独;上课时间内情障儿童在普通班与同侪互动的次数比在资源班多,而下课时间内大部分情障儿童主动参与同侪活动的时间和次数比单独游戏或观看同侪游戏的时间长,次数也较多;情障儿童在同侪行为的示范与同侪压力下可训练出良好的行为模式;而普通班儿童能培养出对问题行为的包容、协助和乐于与情障儿童互动的态度。普通班儿童受情障儿童问题行为的干扰易形成集体排斥后者的现象,后者则因受到排斥而产生孤独、焦虑、自暴自弃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当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说谎行为现象进行了研究。将来自不同性别、院校性质、学历、学科、家庭来源及不同就业压力感的被试791名随机分配到16种实验处理情境当中,并根据罗克奇的价值观问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对于其求职说谎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哲学的问题源于语言的误用。因此,需要从概念上进行澄清。这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也同样适用。通过儿童说谎概念的界定,发现儿童的谎言不仅遵循成人世界内说谎的“符合律”,还需要契合“排除律”,两者缺一不可。有基于此,成人对儿童的说谎应当做到:首先,澄清儿童谎言的概念,反思习以为常的观念。其次,辩证地对待儿童谎言,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再者,指向“善”的教育目的,朝向“爱”的教育方法。此外,成人应当和儿童多交流、常对话,走进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包容儿童、接纳儿童、呵护儿童、守护童年。同时,对于不能明晰的不可说的“谎言”领域,应保持沉默。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的实验任务,以数量和情感两个因素为变量来设计儿童的主观价值判断,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分四种实验处理水平(情感丰富/数量较少,A1N1;情感丰富/数量较多,A1N4;情感匮乏/数量较少,A0N1;情感匮乏/数量较多,A0N4)对240名3~5岁儿童进行单独测试.结果发现:学前儿童的捐赠行为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和自身情感因素的交互影响.总体上来讲,在情感丰富条件下,随着受捐赠对象的数量增加,儿童的捐赠数额却减少;在情感匮乏条件下,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伴侣》2011,(8):4-4
在电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警察可以根据犯人的肢体动作判断出是否在说谎。其实我们也可以学会,只要了解人说谎时最爱做的几个肢体动作,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岛市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低碳社区建设的认知状况和参与状况。描述统计分析发现,社区居民对低碳社区普遍有着基本的了解,但对政府和居民自身在其中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认识。社区居民在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一般性节能环保行为较多,专业性低碳参与行为较少;个体自觉行为较多,相互影响和推动较少;绝大多数居民将低碳社区建设的最重要职责寄希望于政府行为上。与西方低碳社区强调民众参与和责任分担相比较,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由此影响着对应的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学业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从社会交往、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三个方面对国内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在社会交往上,多数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儿童同伴关系不良,师生关系消极,家庭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在社会认知上,大量研究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消极,不良情绪体验较多,学习动机弱,缺乏正确的归因方法;在社会行为上,研究显示学业不良儿童存在较多的问题行为,并且与未成年犯罪者有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伤逝》结尾中的“跨出去”与“遗忘和说谎”体现出1925年鲁迅的“人间”心态。鲁迅对涓生的“要向着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是肯定的,不仅仅是鲁迅对青年的一种启示,也是他自己的“反抗绝望”哲学的外化行动。涓生用以救助自己的“说谎与遗忘”是一个非鲁迅式的命题,鲁迅以为欺骗自己是最为无益的,应该大胆地看取人生,不回避血泪。某种意义上说,“人间”心态亦成为鲁迅所独有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14.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以“生活”作为幼儿园行为课程思想建构的基点,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强调儿童的实际行为,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指出儿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尊重儿童,使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此外,也强调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组织、实施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的发展不仅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当前幼儿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通过DIT测验随机选取初中二年级高道德判断与低道德判断被试各 40人 ,男女各半 ,然后通过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6.
民间传说是我们了解地域文化的途径,也是反映当地百姓情感的精神载体.地方民众通过创作和讲述历史人物传说,及不断修改其内容来表述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感情和评价,显示出其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社会记忆理论可以解释这一做法及其合理性.流传在广西博白的绿珠传说,地方文献中也有记载.该传说反映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冲突和融合,也体现出大小传...  相似文献   

17.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较多地转向了对假装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假装理解的研究.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绘画的理解与对假装的理解也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表征行为.本研究对120名3~8岁的中国儿童进行研究,验证了Lillard2002年的研究中的一些结果,同时发现在本研究中的各问题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儿童和欧洲儿童的通过率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绘本在国内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逐渐成为教师和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绘本中的故事往往反映着成人世界的教育构想.绘本美好的教育构想在于陶冶儿童的美感、宣泄儿童不良的情绪和规训儿童的行为,其中所渗透的合理教育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绘本的缺憾之处主要在于对儿童自然问题的道德化、评价方式不科学以及运用不同标准对儿童和成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丧失,特色和个性未能充分展现,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成都市居民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和实地访谈,不仅能了解城市居民出游预期、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出游行为和感知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时还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心理健康就是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各种人格特性的完整结合。而且当前在我国约有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行为问题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