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是实践的过程,也是精神培育、价值观形成、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蕴含了“植根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人文精神.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企业价值观的培育与实践,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与许多大中型国企一样,在漫长而又痛苦的社会转型期内,员工在思想多元、价值取向分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核心价值观在认同和践行上出现了障碍,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为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精神,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企求洗刷百年屈辱,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社会的顽强信念。西柏坡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集中体现,深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政治情怀。西柏坡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爱国、自强、诚信、仁爱精神依然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理念,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独特作用。建立健全培育机制、全方位齐抓共管、注意教育宣传形式内容多样丰富,选择多样化的实践类型不失为培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握大众的特点。今天的大众是以多质化的形态存在与发展,这是红色文化培育大众核心价值观首要关注的问题。红色文化是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拓展传播渠道,打造红色经典,强化红色文化场馆建设,使其成为涵化大众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家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思维导向,还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方法借鉴,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学文化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土壤。当前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不同社会思潮时刻冲击着大学校园。文化自信不但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文化自信具体地就是要与中国梦的推进和实现紧密结合,要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要与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结合要与教育实践活动的融入和渗透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素质文化价值构建的主题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素质文化的践行标准,旨在解决素质文化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与如何实践问题。把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提到应有高度,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为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述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握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的精髓,探索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要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制机制;要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模式;要采用多种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与2035年远景奋斗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了全面性、深入性、创新性、整体性等一系列新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供强大物质基础,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一要凝聚价值共识,二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要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化是多种地域的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构筑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高度契合。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诸如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仍然需要传承。对待海派文化要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取长补短,吸收外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底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把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挖掘思想资源、汲取精神营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基于此,研究探析中国传统“和”文化所蕴含的“崇德向善”、“仁者爱人’、“家国天下”、“协和万邦”的精神特质,期望能从立德树人、执政为民、民族复兴、世界历史的层面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高职校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究其原因有来自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教育缺陷的双重困境。新时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重树批判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和涵养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元化主导和多元化包容、发展现代教育的载体与机制、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工具、发挥评议与激励效应等路径加以培育。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荣辱观不仅有利于践行,而且能够从思想传统和现代精神的层面来加深认识,使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理解和弘扬."八荣八耻"提出的文化意义,就是用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荣辱观去引导人、培养人,去规范人的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精神的凝练,是新时期道德规范的提升与创新.社会上存在荣辱观颠倒现象其文化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失、"文化大革命"反文化的危害和多元文化撞击的负面影响.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荣辱观,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要加强纪律、法律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发展要求下的大学第四职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要充分发挥第四职能,通过力挺脊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根本——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凸显个性——弘扬独特的大学精神,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原动力。  相似文献   

16.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民营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中存在着企业定位、企业重组、企业品牌建设、企业激励等问题。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塑造杰出的企业家精神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实施适当的技术创新战略 ,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商贸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商业文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业文化是商业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商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商业文化建设直接关乎商业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应受到极大地重视。企业应弘扬商业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服务为先的企业精神,诚信兴商。培养爱岗敬业的员工团队和知识型管理团队,也是企业持续经营、创新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但当前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因此,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的文化引导作用、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才,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内容的实施、方法的运用等,都离不开发展与创新教育载体.因此,将理想、信念、信仰教育,人生观、荣辱观、集体观教育,伦理精神、民族精神、创新精神教育等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是其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大学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智慧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现代大学的使命。现代大学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文化教育,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的和谐文化,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从而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