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着手,简要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策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Nida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分类来分析林语堂早期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林语堂先生对文化传输采取的异化策略有利于把相对弱势的中国文化作为异邦文化带入英美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进行阐释,结合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中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比较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指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译,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宣翻译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采用多种方法:直译、意译、删译等.在翻译中,译者十分注重译入语的用词、通顺和可接受性.而美国新闻期刊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多采用音译、直译及音译加注的方式.这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优长.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两种途径,归化是以读者为中心,异化是以作者为中心.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最终发展趋势是由归化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论三原则视域下《京华烟云》的文化传输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论”三原则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它在具体的语境下制约着“连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因特殊的文化传输目的而采用了“纪实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成功地向西方读者进行了中国文化传输,应证了目的法则的主导性以及它与和忠实性法则的一致性,显示了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处理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翻译质量,因此在译介过程中需要引起译者足够的注意。分析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众多范例,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归纳出诸如音译、直译、置换、增译等多种有效的翻译方法,探讨源语文化成功融入目的语文化之路经。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2.
蒙古语和英语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导致蒙英语言中有些词语的对等失败,形成一些文化空缺词汇。本文分析了蒙古语文化特色词汇的特点,探讨了对这些词语的不同的翻译方法,提出了应尽量采用音译、直译和音译直译结合的异化翻译策略,以便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恶意改写甚至被曲解,而林语堂的作品却是个例外,在国外倍受好评。林氏《京华烟云》实为后殖民文学,但据后殖民译论研究,其创作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翻译过程。杂合这一后殖民文学最大的特点在其翻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上。通过杂合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林氏把弱势的中国文化根植于西方强势文化中进行传播,不但没有使之失去自身的文化烙印,而且使之得以在其他文化中重生,这就是林氏成功输出中国弱势文化的秘诀——杂合策略。杂合策略满足了权势两方的需求,并调和了两者的对立,同时又瓦解了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传播弱势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宣资料翻译往往采取音译、直译等异化手段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移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汇或语言风格。异化翻译策略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外宣翻译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外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随着国际交往日渐增多,译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接受水平也不断提高;采用异化策略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交流中享有应有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京华烟云》成书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目的论"在林语堂著书和张振玉版译作中的应用。林语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向西方社会成功地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同时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同时在"目的论"原则的基础上,增删策略和汉语四字格的使用让张振玉版《京华烟云》取得了空前轰动和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让谁"安居不动",原文作者亦或译文读者?长期以来在翻译界都是争论的话题.以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为个案,分析强势文化中林氏文学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共存互补现象;并指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选择的翻译策略的历史文化背景.随后得出结论,在文化翻译中,最佳的策略是如林语堂先生的让读者和作者相互走向对方,即归化异化彼此杂糅,以达到两种文化的互补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翻译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解原文中互文性内容的意义,然后将其传译到目的语中。译者张振玉在翻译《京华烟云》时,还原了林语堂英文原作中的互文内容,不仅忠实地传达了文化意义,同时创造性地运用了四字结构和小说体例形式上的改造,提高了译本在中国读者中的接受度,成功地拉近了读者与原作的距离,使得这一译本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泽,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语堂的英文版《京华烟云》为例,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四个层面分析了其"中国英语"的语言特色及意义,指出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创作策略,对于如何提高英译质量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