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在现代小说史上,废名的艺术价值观与当时的主流艺术形成较大差异,他自觉地追求冲淡平和、抒情的审美趣味,在同时期的乡土文学创作领域中废名显示出独具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废名开创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叙事传统,这种传统在文体上表现为诗化叙事与散文化叙事.在主题选择上,废名坚持寻找故乡与表现黄梅;在文化资源上,是对中国古典传统和西方文学的有效融合和超越,体现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在审美情趣上,表现为宁静幽远情韵并致,情感内敛含蓄节制;其价值观的基础是融会儒、道、释于一炉的“道”,核心是“诚笃”与“真实”,即“不自欺”;在古典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冲突和选择之中,废名彰显出其鲜明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切构成了废名小说的写作“传统”,一方面,他是对既有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另一方面,他以其执拗的个人努力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写作的崭新传统.废名的小说传统对同时代及其以后的作家创作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并形成清晰的传承谱系.这种写作传统一直没有断流,代有传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5.
废名早期小说对现代乡村民间文化进行了浪漫化、古典化、趣味化的文学想象和诗意描绘, 传达出了作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体现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现代文人在追求现代 性过程中的一种“反现代性”的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6.
在以全面师法西方为主流的中国现代小说中,写意小说以其注重民族文学艺术传统、崇尚小说审美功能、追求个人化表达方式而显得独具一格。写意小说全面颠覆了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扩展了小说的领地,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在对“写意小说”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结构、人物、意境、语言四个方面揭示了写意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艺术特质,并阐述了其艺术渊源及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在其谨严、整饬的典型理论背景下的总体模式中始终存在着散文化的革命因素。散文化小说 ,是一种现代作家们自觉创作出来的独立的小说体式 ,是一种超乎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之上 ,有自己独特艺术品格和审美意蕴的现代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8.
废名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以诗人的气质创作小说,是我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之一。小说的诗化,其实质是小说的抒情化,废名的诗化小说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质。本文将从诗化小说的艺术特质出发,着重探讨其前期创作的诗化小说的情感特征及缘由。  相似文献   

9.
废名和萧红在小说创作中走上了返回传统与走向现代两种不同的道路,因而在叙述策略、文体风格、语言技巧、乡土色彩等方面形成了不同风格。文章通过《桥》和《呼兰河传》的比较,对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认为“艺术的最大要素”,是“美与情感”.在郁达夫那里,美与情感互为表里、不可或缺,彰显了小说现代化的品格.美与情感的交响,带来郁达夫小说抒情艺术的三大特征:其一,以抒情的方式刻画人物;其二,用抒情的笔调描绘景物;其三,按抒情的要求安排结构.郁达夫抒情小说以独特的审美形态,表现出一种创造的活力和新鲜的风貌,为现代小说文体的革新和构建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上古神话具备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品质,它不仅奠定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而且形成了小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因此,从文体的本质性特征上看,上古神话就是中国的原始小说。  相似文献   

12.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较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她的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废名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但是从现代隐逸派和现代隐逸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又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加之其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先后两次隐居,是现代隐逸派的忠实实践者.在文学上,他创作的《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田园世界.在废名的小说中,桥、塔、坟等意象都具有隐逸的哲学意蕴.他塑造的人物如小林、莫须有先生、陈聋子等人也是废名隐士人格的外化,是隐士原型的变形.废名的这种语言和审美风格直接影响了沈从文.从周作人到废名,从废名到沈从文,前者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后者又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可以说,废名在现代隐逸派,在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之间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京派作家的审美现代性首先表现于文学观念上,他们均把美作为文学的中心.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侧重于对现代文明乃至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废名则执着于审美乌托邦的建构.京派作家对审美现代性的自觉追求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祝学剑 《南都学坛》2007,27(6):48-51
废名是"五四"时期极富艺术才情且引人注目的作家、京派的重要成员,但日后却只留下薄薄的几本似小说非小说的集子,游走在文学的边缘。过于冒险的文学实验造成废名致命的创作缺陷,无情地减损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导致他30年代文风奇辣生僻、审美趣味恶化,40年代小说创作偏离小说创作轨道,向非小说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萧红跨文体写作打破传统小说学的限制,融合多种文体与非文学因素,注重场景的象征性铆接、风俗的审美性表现和氛围的艺术性营造。跨文体写作和小说文体的融合能力、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以及萧红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关。萧红跨文体写作开创了现代小说诗学的新路向,创造了小说的新形式,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年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抒情小说较之20年代的抒情小说在文体特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抒情小说的整体梳理,在与20年代抒情小说的比较基础上,着重从抒情视角、人物类型分析和审美形式的稳定几个方面分析了30年代抒情小说的文体特征,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抒情小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现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和学者废名先生 ,其小说清婉恬淡 ,具有田园风味。《竹林的故事》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从中可以看出 ,废名早期小说的艺术特色为 :超尘脱俗的诗一般意境的营造、自然清新的语言、散文化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废名向来以作品晦涩难懂而著称。其晦涩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练含蓄和主题的含混模糊,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互文与反讽混合的修辞手法,二是文本的复调意味,三是作品中的禅道意蕴。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废名在中国小说现代转型进程中的选择和努力,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观念”的价值意向性结构即“小说文体”。构成文学文体的美学原则是人类对语言的结构与形式的审美价值直观。依此原则 ,最基本的文学文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意象类、情节类、逻辑类。按惯例 ,小说归入情节类。“小说观念”的嬗递与演变就文体学意义而言只具有形态学特征而不具本质意义。小说文体的演化只具有文体确立与文体否定两种逻辑可能。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作失去文体之后重返文体“伊甸园”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