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生存方式·人的本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阿诤 《社区》2005,(18):1-1
据媒体报道:某社区为几只流浪猫专门召开了协调会,讨论是否应该继续喂养它们。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因为我们关注的视点已经扩展到与我们同在一个星球上的其他动物及其生存权的问题。与强大的人类相比,小动物们是与生俱来的“弱势群体”。因此,在人类的话语体系中,便有了“任人宰割”这样的词语。如果对诸如此类的成语追根究底的话,那么其词源应该就在于人类对这些弱小生命的“主宰”之上。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竹子、铜鼓、虎龙及其生长、盛行之地与广西那坡彝族先民生息密切相关。其优美动人的传说对后世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当地一种非物质与口头文化载体。圣洁的竹子,是彝族人民生存、生活的精神支柱;神秘的铜鼓,是彝族人民奋发向前的鼓动力量;源远流长的招魂礼,记载着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巍峨的虎龙山,深深地印下当地彝族先民漫漫迁徙的脚印。研究竹子、鼓乐、招魂礼仪、虎龙山及其在广西那坡彝族地区特殊关系,挖掘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抢救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化即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文化力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近年里发表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是相平衡的”一类的观点是过于乐观和简单化的。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人类文艺的发展从“质”(永久的艺术魅力)方面讲不是一种不断的进步。平衡论、不断进步论忽视了经济繁荣对文艺发展影响的复杂性、负面牲。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相当复杂的概念,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但是由于文化只能学而知之,所以决定了文化与教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教育与人,使人类文化得以传递、保存和延续.本文从文化与教育、教育与人、文化与人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教育和人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对社会的演变与人的发展过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创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产生了超额熵增,自然环境本身提供的负熵却不足以抵消与平衡,从而引起了生态危机。本文试图运用熵理论来解读这一现象,认为人类在积极寻找诸如“能源负熵”、“科技负熵”的同时,更应该在认识系统中引进“文化负熵”———生态文化来指导、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9.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风格的主要基调。有别于古典时代的苍凉感,苍凉不仅是一种文体风格的书写,还是现代人生存图景的隐喻。人生和谐、柔和维度的强调拓展了张爱玲人性理解的宽度,构成张爱玲小说苍凉背后的悲悯情怀。从生活的日常性、细节当中读解历史人生,苍凉是生命悲剧体验的隐喻。人在时代生活面前的软弱无力所造成的人生悲剧是形成张爱玲小说苍凉意识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跟张爱玲对五四运动的复杂接受有关。由于对五四精神接受的游移与不定,历史与人在张爱玲那里就成为一种在现实当中无法达到和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诗性美学家”的宗白华,以其东方式的心性与文化视野融汇西方的哲学与诗歌精神,形成了以东方式的哲学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为皈依的独树一帜的诗歌理论,后者以“宇宙—生命—诗歌”一体的方式构成了诗歌生产机制,对于今天的诗歌写作与理论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与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有新思路.新思路从何而来?新思路能否被深刻地理解和接受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关键在于新的人.西部人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和客体.而人是生活于一定文化中的人,新人要从西部文化的改革与创新开始.  相似文献   

12.
悖论性的叙事是鬼子小说创作的重要哲学叙事视角。在小说中,鬼子常用朴实、冷漠的笔调叙述20世纪末凝聚在家庭内部子女对父亲情感的眷恋与背叛。这种悖论是现代化文化处境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哲学思考。鬼子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冷静的边缘性思考:20世纪末中华民族生存的艰难和人类心灵痛苦的挣扎。  相似文献   

13.
杨志军与杰克.伦敦有着灵魂的契合,他们藉着动物小说完成了人类的生命幻想,成为人类心灵的表达。尊重生命是杰克.伦敦和杨志军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他们以爱来构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试图通过爱到达现实的彼岸,泅渡人类的灵魂。杨志军更是赋予藏獒厚重的文化理想,超验性地表达了对人类文化前景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忧患。  相似文献   

14.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15.
坚持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寻求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价值观之间的融合和平衡 ,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的价值取向。“科学·文化·人生·创造”四位一体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是科学与人文实质性的融合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突出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最佳的组合和表达方式。新目标是以素质教育思想、文化哲学、高等教育哲学、当代生存论哲学以及创造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为理论依据 ,彰显了四位一体目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科技文化是物的文化,人文文化是精神文化,人是物质实体与精神主体的统一体。所以人类既有科技文化,也有人文文化。人的物质实体是动物体,所以人始终具有动物性,其局限性日益凸显。人文文化的最根本的价值是超越人的动物性。在自然生存中,系统的科技文化尚未形成,人文文化占主导地位。在技术生存中,科技文化成为极其强势的主导文化,人文文化受到“挤压”。物本主义盛行,要对两种文化进行协调。未来将是艺术生存,人类彻底超越了动物性,成为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的主体性既表现为能动性,又表现为受动性.合理的主体性是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的协调统一.主体性和两个尺度是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它推动人类实践、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人的世界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9.
在曹禺精心营造的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世界里,弥漫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灌注着浓郁的悲悯情怀。人生历程中的苦痛所产生的悲苦感受与自我悲悯,让曹禺产生了“生存之畏”,这种“生存之畏”又使得曹禺在潜意识里把个体导向了人类群体,转向了对人生、甚至对整个宇宙天地的同情与怜悯,从而显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种人性光辉下蕴含的心灵状态是高尚人格的基本标志,其深刻的内涵,是博大的胸怀、仁爱的情感。这些构成了曹禺作品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蕴和超越世俗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先民从现实的生存需要出发,不断实践着对于自然环境的创造性开发和价值利用。田、公田、藉田,因而在历史政治和历史经济上存在这样的逻辑关联:土地意识与农耕方式的实践表征——土地制度与农耕劳作的支配原则——象示土地观念与启示农耕生产的礼仪典则。从依赖、崇拜土地到利用、支配土地,古代农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物质结果和历史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