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诗歌是最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它的音乐性是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诗歌的音乐美是诗歌艺术美(如感情美、形象美、意境美、建筑美、绘画美等)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说感情美、形象美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那么音乐美则是诗歌的内在的骨骼,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鲜明的音乐性众所周知,但一百多年来乏人研究。其诗歌的音乐特征由其诗歌中的音乐词汇、音乐性意象和音乐性形式在词汇、语意和语法三个层面上共同建构而成。具体而言,其诗中大量使用的音乐术语和乐器名称赋予了诗歌联想性的乐感;有声有色的鸟意象和纯音乐意象,以及乐律十足的赞美诗形式则直接赋予诗歌突出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诗歌音乐性的认识,总是在诗歌语言声音形式的音乐化类似上去认同,强调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等外在音乐性要素,闻一多先生就认为诗的音乐美主要是“音节的美”.这种理论往往导致将声调与意义相分离的倾向,而不能从声调与意义的关系中去发掘诗的深层的音乐形式的美.艾略特在谈到诗歌音乐性问题时认为:“‘音乐性的诗’是具有声调的音乐型式(musical pattern)以及构成诗的那些字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的音乐形式,而这两种型式不能分离且合而为一的那种诗,假如你提出相反  相似文献   

4.
音乐性是诗歌的自然属性。为再现原诗的音乐性,许多译家作出了尝试。但由于音、意很难兼顾,诗歌翻译之音乐性一般为第二选择,甚至索性抛开,因而译诗的音乐感往往不强。本文以为忽略诗歌音乐性的翻译是对诗歌本质的不忠实,诗歌翻译应向音乐性作出必要的倾斜,赋予诗歌翻译更大的灵活性以再现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5.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歌和音乐水乳交融;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具有韵律的美;入诗的乐器多种多样;诗歌和音乐也相互促进和结合;诗人描绘音乐的手段和效果非常独特。  相似文献   

7.
音乐和诗歌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性是判断一首诗歌好坏的重要标准。自古以来,诗论家就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但大多只言片语不成系统。及至明代,茶陵派诗人李东阳以“调”论诗,以“具眼”、“具耳”辨格,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得到极大的阐发,然其后鲜有系统的论述。嘉隆年间,“后七子”中的谢榛可以说是明代屈指可数的音韵大家,他对诗歌音乐美的重视构成了其论诗的重要一环。在《四溟诗话》中,谢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意义:音乐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审美特征;音乐美对于表情达意有独特作用;以诗歌的音乐美为标准改前人诗歌。  相似文献   

8.
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强调汉语诗歌听和诵读的功能出发,运用大量例证进行分析,通过诗歌用词讲究声调美、回旋美、参差美,详细阐述汉语言诗歌丰富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是十分强调诗歌音乐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的音乐性与他本人深厚的欧洲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在内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浪漫主义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在外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欧化的格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的“志摩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五四以来,新诗蓬勃发展,但新诗过于散文化,脱离了诗歌的本体。新月派和现代诗派在借鉴了中西方诗歌特点的基础上,对新诗进行了反拨,尤其在音乐性的探索上成绩斐然,对新诗音乐性探索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月派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现代诗派主要是强调音乐性"纯诗",他们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文学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始,极力追求作品的音乐性,用音乐的不确定性来表现作者的某种情绪.从音乐性是象征主义诗人共同的追求与渴望、象征主义诗人赋予"音乐性"新的内容、构成象征主义诗歌音乐性基本要素三个方面系统地探讨象征主义文学(诗歌)的音乐性,以及如何辩证地认识象征主义文学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诗界革命"为肇始的诗歌改革冲击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言说符号和形式,自此现代汉语诗歌音乐性的滥觞期开始.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理论首先松动了古典诗歌言说机制:主张以"言文一致"为出发点的诗歌革新,"新语句"与"旧风格"的冲突与调合.其次体现为"饮冰室诗话"时期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理论的各种探索:包括对"旧风格"的坚持,诗歌的音乐性与启蒙主义的调合,对诗歌简谱化、谱曲式尝试.最后体现为"杂歌谣"的尝试:一是"新粤讴",这是方言与音乐性的尝试;二是"歌体诗"音乐性实践,它已经实现了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性尝试;并已经产生了达到胡适"八事"要求的早于"胡适体"十五年的早期的白话诗,是现代汉语诗歌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庞德的《在地铁站》被公认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人们对该诗的赏析常集中于意象的呈现,而常忽视其音乐性。从前景化视角赏析《在地铁站》的音乐性及四首译诗,全面掌握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诗歌音乐性的理念,反思汉语翻译英语自由诗时如何保留和再现原诗音乐性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从事英语诗歌翻译和音乐性方面的研究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与传统诗歌相比,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中语言文字的自身音响、音义音响、韵律、节奏和诗歌内在意蕴达到了较完美的融合,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另外,它还具有由语言文字和诗行排列形状构成的两个层次的画面,其中每一构成因素都有与诗歌意境相统一的象征意义。特具的音乐性和视画性使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强有力的审美效应和难以抗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埃德加·爱伦·坡在其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歌和音乐的结合可以找到诗歌发展的最广阔的领域,并把诗歌定义为"用韵律构建的美".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的音乐特质,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应用各种诗歌技巧来演绎他极为推崇的关于"死亡"和"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哈代的诗歌借助听觉上的音乐性来展示情感,同时注重视觉上的美感;二者完美的结合,形成了听觉上的音乐美和视觉上的形式美,体现出了高超的结构技巧。  相似文献   

18.
百年新诗诗体建设滞后,诗体危机是目前新诗自身的首要危机。艾青早期诗歌追求散文美,反对音乐性;其中后期诗歌出现格律化倾向,追求音乐性。新诗应当加强音乐性,适当规范自由诗,克服其自由化和散文化之弊;大力发展现代格律诗,创建诗坛合理生态。这是艾青的诗歌探索历程给新诗诗体建设课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华美的乐章——论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人们总是提及押韵、回环复沓等手法而往往忽视了音节中的声母在徐志摩诗中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诗人在声母运用上的特点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乐性.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种运用最精美的、带有音乐性的语言创造意象,主要借助意象以抒情的艺术。诗歌必须有真情实感,构思要新,要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诗歌必须有大胆、新奇、丰富的想象;诗歌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诗飞跃、灵动;诗歌要讲究音乐美,还要注意炼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