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球话语与行星视野是西方生态批评的重要内容。1968年以来,西方学者围绕生态批评与地方、地球及行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在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以及21世纪后这三个时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西方生态批评中地球话语与行星视野的凸显,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类生态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修辞批评的理论框架重构批评隐喻分析,采取隐喻描写、隐喻解释与隐喻评价的步骤,依托自建的治国理政生态话语的语料库,对绿色化话语、美丽中国话语以及生态文明制度话语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对治国理政生态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与评价,可揭示隐喻背后的修辞动机,即国家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展示了北美华文诗人的人生与情思、感性与知性,同时成就着北美华人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4.
话语狭义上是指语言的具体运作,广义上则是指一种社会实践的形式.作为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纯粹个体的行为,而是显示了话语主体的社会位置、社会关注和社会身份.话语不仅表现世界,而且能够说明世界、组成世界和建构世界.文学话语既具有一般话语的性质,又具有与日常交流环境中的普通言谈行为不同的特殊之处,文学话语的独特性表现在指称与语境、表达与建构两个方面.而话语的生产性与批评理论的增殖、话语的对话性与批评理论的多元开放,则凸显了文学批评在话语性的文学整体活动中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话语分析是由生态语言学派生出的一种从生态视角对文本话语进行解读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话语.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情感系统、鉴赏系统、判断系统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合《野性的呼唤》中生态话语的语法特征,从生态话语的及物结构、作格结构、语法隐喻等方面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在批判人类贪婪、反思人类破坏环境诸多行径的同时,也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生态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是话语主体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道路与文化的笃信与践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指导,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丰腴沃土,内生于对西方生态文明话语的超越扬弃,归因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面对话语体系建设的不完备、"中国环境威胁论"以及西方生态治理话语霸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自信形成的阻碍,必须通过切实搞好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维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安全、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以及多渠道多形式创新话语传播方式等途径提振话语自信.  相似文献   

8.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最近几年,徐治平关注生态问题的散文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散文生态话语呈现不断强化的态势.他散文的生态话语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传声筒",而是表现为人文关怀、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新疆生态批评的建构,旨在针对新疆文学创作中所表达的生态意识,提炼出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形成一套属于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生态批评话语。大体而言,新疆生态批评的可能性,可以从生态批评理论形成的现代性思潮、新疆生态客观环境的现实变化、各民族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及新疆生态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现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生态写作主要通过两种话语系统演绎现代生态理念:西方生态科学影响下的自然科学话语,以及与本土资源对接产生的诗性话语系统。诗性话语的建构,是新时期生态写作在审美层面的本土化生成,并以此形成与世界生态写作的对话。其话语体系体现为:故事层面,"天人合一"的生存方式产生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与时间哲学;话语层面,"立象尽意"的话语建构方式,在勾通自然万物的内在关联中呈现文本形态层面的生态伦理精神;思维层面,对"人道"的认知与对"天道"的认知相通,一方面通过"推己及人"获取对待万物之理,在人际伦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生态伦理立场,另一方面,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当代生态批评的视阈着手,在对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就生态批评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生态批评思想史、直线社会进步论、理性主义与科技文明、生态解困与精神革命、生态政治与生态教育、重振文学艺术的自然之维诸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从而断定人类文明历史已经进入生态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因此揭开新的一页,21世纪的作家、艺术家再也不能漠视地球生态现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生态批评自出现以来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也遭遇了瓶颈。环境正义对广泛公正的诉求以及强大的实践精神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历史叙事,发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和话语机制,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学的生态哲学思想将为审视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思路和思想源泉,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和精神生态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斯科特·斯洛维克以美国西部生态批评,尤其以美国西南部环境文学研究为例,就如何探寻环境文学中的地方和全球意义,如何扩大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做了有意义的探讨,提出生态批评现阶段关于"地方"的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地方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世界主义",认为我们应该在特性与共性、地方与全球、人类与非人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生态批评或者说环境文学研究就应该积极探寻这些关系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讴歌自然的典范,是当今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史重要的研究对象。生态批评中一个亟需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科技与人的关系。恰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不仅仅有对自然的赞美,同样也有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欢欣和忧虑,这些思想将是生态批评最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文学生态学批评是后现代批评,因此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就应重新理解该批评的本质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学生态学批评应该具备的形态,即文学生态学批评的关键在于把握存在于“生态性、文学性、宗教性与政治性”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批评中的理想人格——“生态人”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形态的文学批评——生态学批评的出现,既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思维的破产,也意味着关于人自身发展的新展望,其核心是对“人自身”研究的深化与认识的拓展。与此相适应,作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出现的“生态人”,具有有限性意识、死亡意识、敬畏意识和不完整意识等基本限定,它也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非最后形态。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批评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倡导两个方面对路易丝.厄德里克写的印第安小说《爱药》进行了解读,探讨了这部小说中蕴含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前现代时期的少数族裔文学处于自为状态,晚清以来,中华帝国向民族/国家演进的过程中,它们被整合进"中华民族"的谱系之中,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少数族裔文学进而成为"少数民族文学"。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在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统摄之下呈现出三种面目:一、在集体无意识的洪流中被时代的风潮挟裹、一体化,融入到启蒙话语的主旋律中;...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生态批评和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西语裔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短篇小说集《喊女溪》中的一个短篇小说《萨帕塔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发现桑德拉·希斯内罗斯是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的作家,旨在推动西语裔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并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