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功用,必须确立合理的道德标准,并将一系列道德规范落实到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其中关键是把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制度化、法律化,以此强化道德规范力量,逐步提升道德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规范有效性途径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规范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和价值标准为一定范围内的主体提供的行为模式,它发挥其有效性依赖于两大途径:一是道德主体在原有道德图式的基础上,不断内化社会道德规范于自身的道德结构,同时又不断改变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道德发展的个人行动机制;二是受影响的其他人采取联合行动对行动者施加压力而形成的社会约束机制.这些机制能保持道德规范的内涵始终与社会的发展一致,并能促进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世界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道德规范:两重性及从他律到自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道德规范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这两重特性,来考察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过程,可以发现,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转换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道德规范转换的发生是双重的(个体道德发生和属系道德发生);③道德的社会化是道德规范转换的必由之路;③道德主体背后的利益动因是道德规范转换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领域发生诸多变化,如新旧道德观念交错并存,道德标准和评价的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等.道德领域的新变化,势必会影响个体的道德社会化,加大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难度,据此我们必须建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提高个体的道德自主选择能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以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当前 ,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矛盾。这主要是在道德建设中没有重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所导致的结果。道德建设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或掌握程度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的程度。美育以其特有的作用 ,加速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内化 ,因而对道德建设的知行统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仁与良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王阳明以良知释良心,牟宗三以心体释良心、良知.虽然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与王阳明所言的良知都是道德的根基,但是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主要是指道德规范的整全,即全体的道德规范,而王阳明所言的良知并不是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形成具体道德规范的原则,是判断道德规范的标准.此外,牟宗三所言的心体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关系是全体与个别的关系,而王阳明所言的良知与具体道德规范的关系则是道德规范的原则与具体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就此而言,牟宗三所言的心体并不是王阳明所言的良知.  相似文献   

7.
编辑道德终极标准是编辑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根本准则。编辑求利行为既是编辑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动力,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分析编辑道德终极标准,其目的是通过调整编辑求利行为的各种关系,以达到编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结果表明,编辑道德终极标准并不是解决编辑工作问题唯一的或最好的途径,编辑工作中的道德问题需要编辑制度或市场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德治与法治从来都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辩证看待“道德失范”问题, 指出道德建设需要有效制度的供给, 道德规范确立的标准, 并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不足, 由此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对法律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分别是法学和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两者的社会功能,即调节功能、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指出了两者社会功能发挥作用的范围、方式、手段等方面的差异和特征。在确认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特征的前提下,探析了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和实施的重要意义:道德对法律的创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道德的价值为法律的评价提供了道义标准;道德支助影响法律实施的功效,弥补法律之不足,执法者需要良好的道德修养。文章还进一步从道德精神和法律精神的比较研究中,揭示了道德和法律的相互内在联系,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制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内含社会主义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11.
德福一致是中国人的伦理信仰,它的作用机制是善恶因果律,当前道德建设需要对德福一致这一命题及其作用的机制善恶因果律重新认识和定位,其中最关键的是使带有宗教色彩的善恶因果律通过合理的思维转换获得现实合理性,一是对神秘力量的理解,超人的神秘力量实际上就是主宰宇宙自然的大规律,宗教只不过是把这种神秘的力量或者说法则转换成具有人的品格的神,只不过是让人能够更容易“通感”神或法则的存在,这也许就是宗教的最高智慧所在;二是对灵魂不朽的理解,以往的灵魂不朽的设定是以个体为基点,所以这一转换应将视野扩大到全球整个人类,如果站在这一高点,则“普适伦理”等也能获得一些合理的解释。通过恰当的思维转换,再次建立起人们德福一致的伦理信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前的道德失范多发生于陌生人之间,而这种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并非是人们道德素质的下滑,而是特定伦理基础的缺失。这种伦理缺失有其历史根源,即中国传统的"五伦"伦理结构并没有"陌生人"这一伦属;同时,其负面效应的显发有现实基础,即中国已建成市场经济,并形成"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群体迅速扩大,而关于他们的伦理体系并未成型。要解决中国当前日益严重的道德失范问题,构建适合市场经济的陌生人伦理体系是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工程职业社团及其伦理章程在促进工程伦理建设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工程职业社团的性质和立场,因为它决定了其理想目标、运作模式以及制定伦理章程的目的和内容等。工程职业社团要在促进工程伦理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必须以公众的利益为己任,有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采取公正的立场来处理相关问题,加强自身建设,并以积极主动的态势为其理想竭尽全力。工程伦理章程要在促进工程伦理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它就必须是为了实现职业理想及道德理想而制定,并包含道德底线和道德理想两部分内容,不断地从广度、深度、精度等方面使之得到改进和完善。实现职业理想及道德理想是工程职业社团及其伦理章程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伦理道德是指佛教伦理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在实践中所应有的道德行为和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佛教伦理道德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佛教伦理道德与其它宗教伦理道德社会功能相比,既有特殊性也有共性。在和谐社会中,佛教伦理道德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一项具有伦理性的企业决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使企业决策具有伦理性,企业的决策系统的各个环节必须融进有关道德的思考,将辨别和评价道德问题结构化或程序化。同时,必须认识到组织与文化及管理者个人道德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企业决策的影响,在努力建立起伦理性决策制度与机制的同时,发展企业伦理文化,提高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7.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8.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意识的确立以及道德行为的发生都离不开道德主体的情感参与,所以,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是空洞的伦理学,不关切道德情感的伦理学史研究是空洞的伦理学史研究.今日学术界关于伦理学史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情感缺失.呼唤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参与必须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确立道德的非科学性,道德的真正领域是意志的领域,而意志产生于情感而不是逻辑;二是确立情感的非自然性,道德情感凸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和自由创造,从非道德向道德的跨越要求我们对情感实现从自然性向自由性跨越.  相似文献   

20.
道家伦理思想是不是一种非道德主义或道德虚无主义,涉及到对道家伦理思想基本特征和精神实质的认识与把握。从比较伦理学的角度分析道家伦理思想的价值视角、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就会发现,这家的伦理思想是一种从精神实质上反对道德形式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实质主义或特殊的自然主义伦理思想,是一种强调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真正的道义论伦理思想。道家伦理思想有许多合理因素值得我们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