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理论纷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70年代初以来“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起源、发展和理论纷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关键子概念是“可持续”,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对“可持续”内涵有不同理解。生态学家强调生态环境诸要素间的互补,认为经济发展不能以任何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为代价;主流经济学家强调资源间的替代性,认为只要不违反最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允许某些资源或生态要素的功能丧失;其它学者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争论主要发生在主流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之间,争论焦点是生态和资源的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操作性的定义目前仍未建立,尚需学者们深入研究和完整把握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间的联系,突破此难题需要相当长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和生态学家对环境和建筑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借鉴生态学家的认识 ,建立一种整体的建筑观念。依托整体生态观和系统观念建立起来的整体生态建筑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建筑系统在全寿命过程中 ,持续地与周围生态系统环境相互作用 ;其二是建筑系统对周围生态系统会产生空间置换影响 ,而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分布的一种特殊方式频频出现,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的研究热点,试图通过对产业集聚的四种集聚效应来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4.
空间与时间都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现代经济学体系早已将时间范畴纳入分析框架,但对空间范畴的把握尚不全面。但空间在经济体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将空间范畴纳入经济研究并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分析框架,是近现代许多经济学家正在努力的方向,本文将18世纪以来经济学者们在此方面的努力做了一个简要的回顾。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行政地位对土地财政具有空间效应的假设,根据不同行政地位(主城区、远郊区、区、县级市、县)的土地出让金差异划分归类,在分析不同类别行政区的空间邻接关系的基础上,嵌入多策略的空间权重矩阵建立空间滞后模型,研究行政空间邻接关系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结果显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财政高度正相关,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地均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产生负向影响;土地财政受不同行政地位之间空间传导效应的影响,2013年、2015年土地财政在处于中心城区附近的主城区与远郊区、区之间的空间互动性更强,这一发现肯定了相对落后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强行政权力地区拥有最具价值的土地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视角,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测度城市群各市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ESDA-GIS模型分析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总体与局部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呈现稳步上升状态,而全局Moran’s I 指数均为负值,表明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不明显;从空间关联格局看,HH区和LL区在空间上集聚格局明显。据此提出以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型”集约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土地利用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解决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两极分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用途转换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计算碳排放量,研究其空间关联性特征。研究表明: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率呈现“二增四减”的变化特征;土地用途转换导致碳排放量增加8577×104t,增幅达到68%,主要源于单位GDP能耗的提高;空间上,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一个中心,半环递减”的格局;分区域来看,各地区土地用途转换碳排放量存在空间关联性,但空间关联处于低密度联结状态;武汉市始终处于碳排放量空间的中心和空间净受益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空间权     
空间权是一种新型权利,空间权法理是传统土地所有权理论的新发展。空间权与土地权利的关系密切而复杂,准确恰当地定位两者的关系是空间权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业组织理论演变及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历史学派开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崛起,经济学家们致力于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之外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探索,逐渐认识到组织和制度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形成与确立的过程,表明经济学家对产业组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重视。在国际上,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而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发展初期,远未达到理论形成期。  相似文献   

10.
在深入应用RS和GIS支持下城镇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后,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法,对城镇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关键性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应用、数据库建立与管理、土地定级因素空间分析和土地定级单元分计算等,并对上述关键性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为城镇土地定级信息系统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威廉.配第到费尔德斯坦,土地税收研究经历了前古典期、古典期、现代期三个时期。前古典期开展了对土地税收的经验性研究;古典时期发展并完善了土地税收的局部均衡分析;现代期则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对土地税的动态归宿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然而,在土地税收是否中性、税负归宿是否具有累进性等问题上至今仍无定论,这些正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角度研究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以GIS智能分析和辅助决策为主要应用,从单一数据层中的空间概念层次关系研究空间关联规则的挖掘算法,利用该算法对龙海市土地利用进行空间拓扑关系挖掘,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空间关联规则,例如is_a园地∧adjacent_to交通用地→有居民区,以及is_a水域∧adjacent_to耕地^intersects交通用地→有居民区。  相似文献   

13.
具备大转动能力的2-PUR-PSPR并联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边际分析法和拓展的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测度模型,探讨中国2000—2016年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及变化特征,针对性提出土地资源错配纠正策略。结果表明:2000—2016年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从3.29%下降到0.56%,空间错配效率损失则由9.34%下降到4.60%;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指数小于空间错配指数,但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率损失值大于空间错配;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类型、成因、损失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西部错配程度较大,但效率损失值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错配效率损失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负相关关系。主要结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损失依然比较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减轻土地资源错配损失;提升农地边际收益是纠正土地资源部门错配的根本路径;差别化区域发展战略与用地政策是纠正土地资源空间错配的有效且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趋势下,中国以土地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带来大规模的征地,其背后的重要激励因素来源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行为。通过引入网络博弈模型刻画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中的竞争机制以及策略互动性,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地方政府之间的策略互动,实现了网络模型与空间计量的有机融合。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确实存在显著的策略竞争,而且这种竞争行为属于策略互补,周边地区征地规模的增加会使得本地的征地规模也扩大。进一步扩展网络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策略互动性,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政府在土地征收中既存在横向策略竞争,也存在着对中央政府的纵向共同反应,即表现出横向竞争和纵向跟随并存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5.
案观生态学注重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研究,对完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景观生态学规划思想为指导,对我国现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进行了反思。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从规划的技术路线和具体方法方面,系统阐述了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使土地整理与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6.
国内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主要侧重于产权、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有关农村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资源配置的作用、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影响多为理性判断和现象描述,实证研究相对较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引发的城乡空间演变的解释性研究和评价性研究、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的角色和作用、农民分层和社会空间重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优化等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使得经济学的概念和语言变得比较精确和完善。宏观经济的研究在过去的 10 0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相当多的时间里 ,经济学家更加注重宏观经济研究 ,这和经济学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政策性研究、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经济学则从空泛的抽象概念研究转向主要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批中国经济学家正在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中国经济问题。在新的世纪中 ,无论是国外的经济学 ,还是中国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工具研究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同时 ,新世纪的经济学将会更多地从全球的视野关注现实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建设用地结构变动特点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揭示了陕西省近十年建设用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围绕着影响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变化的诸多因素,利用统计学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构建了陕西省建设用地变化的典型相关分析模型,定量判断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强调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强化政府的行政化管理。行政级别作为国家政治权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对城市的资源配置、社会治理、政策规划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可以凭借行政级别的优势在中国的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下获取正反馈效应,因此从行政级别的角度理解城市发展也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模式的关键。研究首先对我国行政级别的制度背景、演化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展开系统性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对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土地产出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分别从权力职能、财政能力、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分析城市行政级别对土地产出效率的推动作用,由规模集聚、过度积累两个维度分析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倒U型结构作用,再从行政区与经济区发展协同的角度分析城市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在实证研究部分,研究通过对我国特色政治制度下行政级别设定的分析,将城市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土地产出效率纳入统一的面板数据模型中进行定量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变量之间的干扰问题进行控制。为进一步探寻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倒U型作用下存在的最优区间值,研究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以全社会资本存量作为门槛变量通过500次自抽样门槛效应检验对城市规模存在的结构变化点进行探寻。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行政级别对土地产出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呈现倒U型作用,城市在387万人时处于最优城市规模;第三,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较小,现阶段城市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最后,研究在着眼长远发展展开行政区划设置,强化行政区划设置在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作用、通过行政区划制度协调行政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空间结构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促进行政区划设置与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城市发展的匹配程度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顾准与卓炯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主要观点作了比较分析,通过分析指出了两位学者各自论点的异同和论证的科学程度,对于经济学说史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具有学术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