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湖北咨议局是试图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一个省级地方议会的预备机构,却在资产阶级宪政请愿运动中一再受挫,由绝望毅然转向革命,在武昌首义中推波助澜.湖北咨议局立场的转变对于武昌首义成果的巩固与扩大乃至对于辛亥革命在全国的深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湖北咨议局是试图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下的一个省级地方议会的预备机构,却在资产阶级宪政请愿运动中一再受挫,由绝望颜色转向革命,在武昌首义中推波助澜。湖北咨议局立场的转变对于武昌首义成果的巩固与扩大乃至对于辛亥革命在全国的深入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组织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昌首义从一场革命到一座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遗产宝库,赋予了武汉城市文化以独特魅力。但是这一独有的文化资源长期没有被有效发掘、保护与利用。2011年将迎来武昌首义100周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发掘与保护好武昌首义文化,这是关系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武汉城市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对于展现武汉城市风貌,丰富武汉城市内涵,提升武汉城市形象,扩大武汉城市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武汉在当今世界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张之洞死于1909年,辛亥武昌首义爆发于1911年,两者至少在时序上发生了脱节。然而,张之洞的确与辛亥武昌首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深深浸润于时代氛围之中的关系,并未因张之洞职务上的调迁(1907年入参军机)而割断,也未因张之洞命归黄泉而消释。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对应,而是一种文化功能上的价值同构。我们谈论张之洞与辛亥武昌首义的关系,并不是抹杀湖北革命党人的历史功勋。恰恰相反,充分剖析张之洞振兴实业与教育所导致的客观效果,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湖北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因为前者为后者提供、创造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新质因子和重要条件。本文旨在论析张之洞与辛亥武昌首义之间的文化传承机制,并且由此出发,对政治家成为历史的不自觉工具这一具有宽泛意义的文化现象提出自己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5.
作为湖北新军中秘密组织“文学社”的社长,武昌首义中革命党人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不仅在武昌首义的筹划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革命的宣传和舆论的监督等方面,有着与他同期革命党人不可比拟的建树。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传媒活动,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前后,超过1600名中国青年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他们在法国、比利时、德国、英国等地通过各种形式"勤于作工,俭以求学"。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成立了各种革命团体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领导了勤工俭学生和华侨、华人的反帝爱国民族民主运动。还有一些同志,通过其他途径参加了中共旅欧支部的工作。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中共旅欧支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领导骨干和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革命领袖。他们先后回国,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同盟会自成立之初就自觉而勇敢地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使命。武昌首义的主要领导组织之一共进会,在武昌首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共进会与同盟会两者间无实质上的隶属关系,是两个相互平行的组织,共进会在"以同盟会之宗旨为宗旨,以同盟会之总理为总理"的旗号下进行着独立的革命活动。无论是共进会的成立动因、革命纲领及目标、革命斗争策略及经费来源,还是其独立的组织体系,都可以清楚地说明共进会与同盟会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8.
辛亥前湖北革命团体积极致力于革命活动,为武昌首义立下不朽功勋。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背后,有赖于道德救世精神的强力支撑。此一精神涵盖甚广,其内涵主要体现为知耻救世、尽责尚武的道义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勇作奉献的牺牲精神。此三者从思想上奠定了这一革命的不败之基。  相似文献   

9.
揭开辛亥革命大幕的骨干力量,是两湖地区组织化、军事化的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武昌首义的胜利离不开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青年,而在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两湖书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末张之洞筹办于武昌的两湖书院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下无形中成为了蕴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的研学基地。该文分析了两湖书院及其延续两湖总师范学堂,如何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革新风气,成为了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对两湖书院是辛亥革命文化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把青年看作是工人阶级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他们认为青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是建设新社会的重要革命因素和积极的创造性力量。共产党人深信青年具有巨大潜力和革命精神,深信他们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因而特别重视青年一代。“青年”这一概念有多种含义。列宁格勒学者鲍里亚兹给“青年”下了如下定义:  相似文献   

11.
吴禄贞为武昌起义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参加并参与组织领导了多个革命团体,尤其是他领导了武昌花园山聚会,发展壮大了湖北的革命力量。他采用多种形式宣传革命思想,使革命观念渐入武汉人心。他推动北方军队起义,牵制敌人兵力,呼应了武昌起义。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前夕,武汉地区的各革命组织为配合反清大业,发动了形式多样的革命宣传活动。经过长期的宣传,广泛发动了民众,争取并掌握了强有力的武装力量。辛亥起义之所以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并取得胜利,武汉地区的革命舆论宣传在其中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四川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其中学生运动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运动主体为留日学生和新式学堂学生,他们通过讨论时事、参加和发展革命政治团体、鼓动群众和直接参加革命斗争等行动,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出了政治主张,提供了革命骨干力量,推动保路运动向着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方向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14.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命袁世凯前往湖北,督办剿抚事宜。袁世凯举起清廷剿抚的大旗,却不是消灭革命军,使革命党投降清廷,相反地,是利用革命党迫使清帝退位,又使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众口一词,说民国总统“非袁莫属”,终于出任了总统。辛亥革命,不知有多少人牺牲,而最大的赢家,不是别人,正是袁世凯。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前后,沅水和澧水流域出现了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人才群体--"沅澧流域人才群".这一人才群的出现,对于辛亥革命尤其是武昌起义起到过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对新军的革命化改造、组建革命团体、开展革命的舆论宣传,以及发动和领导武装起义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同时塑造了两个侍妾形象,即贾政之妾赵姨娘,严监生之妾赵氏。小说家通过这两个姓赵的姨娘,把封建家庭的侍妾形象、社会地位以及她们所代表的侍妾文化,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赵姨娘有儿子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赵氏没有了儿子,她的命运却急转直下。赵姨娘和赵氏的命运可谓殊途同归。有儿子,并不能改善作为妾的地位,没有了儿子,作为妾的身份却牢不可破。到底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礼教左右人生,比较两个姓赵的姨娘的生命归宿,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时期,陈布雷任上海《天铎报》记者。他思想激进,倡言革命,大力声援武昌起义,积极宣传共和思想,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为革命的宣传作出了贡献。陈布雷的活动奠定了他在新闻界中的地位,使他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记者。  相似文献   

18.
赵贞吉不仅是明代一位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亦是一位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就其学术思想而言,早年沾溉阳明学说颇深,其思想倾向应属王门心学系统无疑。时下研究赵氏之专著不多,其代表作《赵文肃公文集》屡经翻刻而得流传至今,嘉惠士林。本文拟就赵贞吉之宦履行历及著述作一探述,以见其在明代学术思想界及政治领域中之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19.
陕西是首先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西安起义的成功和全省各地的相继恢复 ,从政治上、军事上给了清王朝以沉重打击 ,有利地支援了南方刚刚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 ,为北方各省革命党人的起义树立了榜样。本文试对辛亥革命前陕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西安起义的成功与我国辛亥革命的关系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