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人本法律观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是现代法律的精髓与灵魂,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法律亦即人本法律。人本法律观的主要理念包括:尊重人格、保障人权、展示人性和弘扬人道。  相似文献   

2.
人本法律观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在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做到合乎人性、尊重人格、讲究人道、保障人权的观念体系.从人本法律观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由国家保障实施的、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合乎人性、尊重人格、讲究人道、体恤人情、保障人权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3.
近年有学者提出了"人本法律观",认为法律的本源从马克思的社本论推进到人本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法律从异化到回归的历史和逻辑必然。但笔者学习后认为,"人本法律观"撇开阶级存在的现实,笼统地界定"人"是法律的本源,不仅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逻辑和相关理论相冲突,而且也无助于"人本法律观"锁定的政治目标。在国家与法无不打上阶级烙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的社本法律观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表明,唯物主义者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谈人论法,只有"社会关系"才是法律的直接本源。  相似文献   

4.
程广安 《理论界》2008,(11):98-100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当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者法律观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工具论,是理性的法律本质论而非抽象的本原论,是科学的法律方法论而非简单的操作方法。劳动者法律观的核心内容是劳动者的发展权,即劳动者享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权利。树立劳动者法律观、保障劳动者的发展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春苹  马德成 《理论界》2005,1(3):67-6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含义,必须弄清"谁"以人为本、"本"是何意、"人"是什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对人类历史上所有人本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观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7.
牛杰 《兰州学刊》2011,(9):6-1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基本法律观发生了巨变,最主要的变化是法律属性观、法律地位观及法律价值观的变化。辛亥之前法律被视为君主之法,辛亥后国人将法律视为人民的法律;辛亥前后西方法律受到重视并被大量引进,新中国强调法律的革命性,文革时期一度无视法律,改革后继续了移植法律的进程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理念;辛亥之前法律被看作维持统治的工具,其后则日益成为维护权益的武器。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的研究对孔丘的人性观和法律观不甚明确。本文认为其人性观与法律观中充满了自相矛盾的地方 ,并且力求对其矛盾思想的根源进行深刻的探究 ,得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体制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旧法律观的冲突,如重公抑私的法律观与公私并重法律观的冲突,追求平等的法律观与弘扬竞争法律观冲突,“精神至上”法律观与“效益优先”法律观的冲突,“义务本位”的法律观与“权利本位”法律观的冲突等。其“必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客观存在。然而,当务之急,是化解新旧法律观的冲突,重塑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体现平等竞争时代精神的现代法律观。  相似文献   

10.
任何民族都有历史形成的意识层面的"基因"。中国传统的"天道哲学"是经验的,由此演绎出"法出于权"的法律观和"家国一体""差等秩序"的国家观,并在此基础上置换了某些西方舶来价值的终极指向。现代政治建设应引导社会培育现代的法律观、国家观,关键在于坚持发展市场经济,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1.
当代美国的法律职业出现了危机,不仅大众对法律职业充满了越来越多的抱怨与担忧,律师自身也面临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危机。隐藏在法律职业危机背后的法律理念是工具主义法律观,它以两种方式体现在法律职业之中:其一,律师的为当事人利益服务的工具色彩越来越强烈;其二,律师通过工具性地操作法律规则来达成其当事人或其个人的目标。工具主义法律观在当代法律职业中的流行有着深刻且复杂的现实原因。我国的法律职业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吴越  陈蔚红 《江汉论坛》2007,4(9):115-120
针对"人本法律观",本文指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人论法,只有"社会关系"才是法律的直接本源.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法本源问题和相关改革的看法:法本源研究应以恩格斯"两种生产"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人的"社会关系"这一客观基础;法本源研究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为指针,深入认识社会关系对人的定向作用;法本源探讨应沿着马恩关于法的产生及法的功能的论断推进,才能得出与之相协调的应有结论;政治法律改革应遵循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找到创新理念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权利观念变迁的视角出发,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工具性权利观阶段,第二个是个体化权利观阶段,而个体化权利观阶段又可以被划分为意志论的权利观阶段和利益论的权利观阶段。不同的权利观反映了其所属阶段的社会生活状态,并将这种状态通过权利话语表达在法律体系中。权利观变迁的背后是在形塑主体性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变化,而权利冲突、权利滥用现象的普遍化所表征的利益论权利观的失灵恰恰源自主体在追求利益时对自身的遗忘。发展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法治实践的共同体权利观是解决权利冲突、权利滥用问题,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哈特的法律观与语言观紧密相连,他从真值条件语义学出发,采取了约定论的立场,阐述了法律的开放结构,在功利主义基础上将法律与道德分离;同时,又吸收了解释学的思想,强调了法律运行中的解释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前见”将最低限度自然法吸收进实证法中,缓解了实证法与自然法的对立;并进一步采纳了普遍语用学的观点,阐述了规范的内在性问题,对实证法做了重大发展.哈特的语言分析方法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但同时又有内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中国化走过了不同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进路和逻辑.其历史进程是:毛泽东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在中国确立和建构,注重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邓小平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的发展与转型,注重法的物质制约性、阶级性与社会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突出人民利益性;科学发展观指导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建立人本法律观.其理论进路为:在坚持中发展和创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由注重法的阶级性转向注重法的社会性;法的终极追求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其理论逻辑为:逻辑起点和终点是人;逻辑展开是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逻辑结构包括根源本质、功能本质和目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正如美国社会法学派法学家庞德(R.Pound)所指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①在法律的常态发展中,法学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到了法律转型的关键时期,法学家的作用则更为重要。20世纪初,沈家本主持的晚清法律改革以及由此而生的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可以印证法学家在法律转型中的重大影响,及法学家的作为与社会文化文明度、政治环境容忍的关系。沈家本会通中西的文化态度和执著坚韧的性格特征,对晚清法律转型的模式和程度产生了影响;沈家本刚柔相济、曲当合时的改革方法使他虽遭礼教派反对,却仍得以主持修律十年之久,并使一系列新型法律得以通过;清廷的修律决策为沈家本等人提供了政策的保护和抗争的依据;沈家本的偏颇与不足在法律修订过程中亦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起奎 《东岳论丛》2000,21(1):85-88
多年来 ,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误区。最突出的表现是 ,有相当多的论者都正面引用马克思那段流传很广的关于自由的著名论述 :“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 ,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点 ,并以此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按照这种理解 ,任何法律等社会关系都是自由的保障 ,要想获得自由 ,就只能在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限定的范围内行动。这是把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无条件的合理化神圣化了 ,是在为现存的世界盲目唱颂歌 ,其后果只能是封闭自由的发展之路。其实 ,这与马克思的自由观不但相去甚远 ,而且完全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王晓丽  石晶 《阴山学刊》2002,15(2):94-96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的办馆意识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资源观、人本观、服务观应成为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9.
西方法律文化和制度滥觞于古希腊,在古希腊诸多的法律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独特的正义观。本文通过对古希腊主流正义观之历史考察和梳理,揭示了其正义观的内涵和特征,启发我们借鉴古希腊正义观滋润和提升法律的内在精神和品性,激发后人的法治信仰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提出这些主流思潮坚持一种“没有国家的法律观”,它不仅是法律移植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是法律共同体的职业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种思考与法学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由此被称为“法律人的法理学”。基于反思这种法理学在处理国家与法律关系上的方法论误区,作者考察了当代法理学中的边缘学说,即实用主义法理学,对整个主流思潮的批判,以及由此形成本土主义方法论与本土主义政治立场之间的张力。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立法者的法理学”,试图在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重新把国家与政治作为法理学思考的中心,从而在技术意义上整合“法律人的法理学”,思考中国在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转型中面临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