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或者说是农民的自由流动,是解决我国目前某些行业的劳动力不足的重要动力,同时又能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农民增收的的影响机制,是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从分析"民工荒"现象入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规律,对现阶段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些思考,为实践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操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6—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于: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土地出租短期化,土地改良投资小,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了农业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1986—2005年的经验证据,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6--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于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土地出租短期化,土地改良投资小,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了农业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云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做好劳动力转移同样是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根本途径。作者首先分析了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政府以及转移对象存在的具体问题,并且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对策与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关注转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全程服务的信息网络;积极发挥群众社区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规范化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应用对非农就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越高,农户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非农就业人数比例越高,不考虑内生性问题将低估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农业机械应用通过减少单位土地农业劳动力投入与改善农户健康状况来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此外,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倒"U"型影响;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大专、本科以及户主健康状况和村庄交通状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劳均耕地面积与是否获得农业补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
探讨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对发展现代化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农户样本数据,以社会网络为工具变量,运用IV-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转移规模对土地流转具有阶段性影响,即仅当劳动力转移规模>0.42时,劳动力转移才会显著促进土地流转;家庭中购买金融产品的可能性越大、教育程度越高都会促进土地流转行为;社会网络与劳动力转移规模存在相关关系。为促进土地流转发展,政府应完善劳动力市场及异地社会保障体制、更新农业信贷产品、鼓励农户学习相关政策与职业技能、加大非农就业机会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评价了河南城乡劳动力要素的配置状况,结果表明,作为农民大省,其劳动力要素在乡村与城镇间的配置上仍有很大优化空间,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优化是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农业现代化、发展小城镇和城镇工业、消除劳动力流动障碍和劳动力能力促升四个具体策略来促进其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最终实现劳动力要素的优化配置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苏北四个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了流动劳动力整体特征、土地数量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社会网络关系和劳动力中介市场对流动的影响等问题,发现转移出去的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部分,大多数都是青壮年,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只有1/5的农村劳动力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大多数身份介于农民和非农民之间。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不应该忽视软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将劳动力转移、农业技术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联系起来思考,可以具体地考察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以农业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选取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泰尔指数测定城乡收入差距,以劳动力转移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得出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且该影响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劳动力转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较小;当农业技术水平越过门槛值达到较高水平后,劳动力转移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果几乎增加了一倍.此后,通过替换解释变量泰尔指数为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生产效率重新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发现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其检验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文章将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三个重要变量纳入同一模型框架中,在加深劳动力流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视角的研究的同时,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转移对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一是我国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除非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能以更快速度增长,否则短期内很难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二是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对农民增收有直接作用,还会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力资本、农业财政投入及市场化对农民增收均有显著贡献,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影响为负。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更有利于东部地区农民增收。自然灾害减少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对东、西部地区影响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三大区域较为一致。三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增收的直接作用拉大了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尽管经由劳动力转移的间接作用缩小了该差距,但不足以改变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短期内能抑制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从长期来看,却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因此,通过强化就业培训、消除就业歧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建立长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保障机制,才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选取19962011年为样本期,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出城乡收入之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变量的对数这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提出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多元转移,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与农业效益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业富余劳动力逐步在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教育投入不仅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而且关系到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就业,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多年来,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城市化、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作用,而对如何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却重视不够。文章认为,可以通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以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等途径,大大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劳务经济是缓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恩施州是一个农业大州,但恩施州劳务经济在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维权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应该有针对性地从组织领导、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品牌、维权服务、回乡创业等六个方向来改变,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加快恩施州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障碍,劳动者素质等多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问题,解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我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江浙两省4个乡镇1107位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资料,就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且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其就业方式具有正相关性,非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高,而纯农就业劳动力素质最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完全一致性,某些维度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变迁滞后于或者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