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秋分 寒露     
正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俗话说:春分、秋分日夜平分。《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过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秋分观卦值事。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意思是秋分过后,雷声少了,夏天活跃的小虫们开始蛰居穴中,用泥土封口,准备避寒了,这时雨水也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霜降 立冬     
正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左右。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节气,剥卦值事。"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天气渐冷,露水凝结成霜。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养膘,准备过冬了。秋风扫落叶,枝头枯叶飘零,摇摇欲坠。蛰虫伏在洞中,准备冬眠。  相似文献   

3.
冬至     
正冬至,俗称"冬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复卦值事,冬至一阳生,过了冬至,白天渐长,黑夜渐短。《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相似文献   

4.
大寒     
正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1月20日前后。大寒,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日子。北方大片土地天寒地冻,江南此时,也是寒气逼人,人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衣。南方人盼望的一场大雪,在这个季节最有可能如期而至。大寒节气,临卦值事,阳气更长。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  相似文献   

5.
小满 芒种     
正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在5月21日前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而在温州,这时虽然还没进入梅雨季节,但江南多雨,大河小河,河水满满。小满不仅指麦粒饱满,也指河湖水满。小满节气,依旧乾卦值事,阳气爆棚。据《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  相似文献   

6.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易通卦验》中说,春分加15日为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前继春分,后启谷雨,是农历24节气之一。此时,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光。正如古诗写的"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  相似文献   

7.
小寒     
正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时间是在公历1月6日前后,小寒开始则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临卦值事,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时过小寒,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很快  相似文献   

8.
<正> 古人曰“气候”,包含两个意思:气,指阴阳二气;候,指自然现象应时。阴阳二气交感的某一阶段,有一定的自然现象对应,总称“气候”。汉人把《易》卦与“气候”结合起来,称为“卦气七十二候”,或称“易候”,今传《孟长卿卦气图》即是。孟氏《卦气图》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四时,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氘。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合每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六十卦中的十二卦(复、临、泰、大壮、决、乾、遘、遁、否、观、剥、坤)为“消息卦”,主十二辰,七十二爻主七十二候。  相似文献   

9.
各位同学,江书记,章校长,各位校领导: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人们应该知道过去。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是孔子的《春秋》,春复秋,秋复春,年复一年。之所以取其名曰《春秋》,源于24节气中两个重要节气:春分秋分,春分秋分之日昼夜平  相似文献   

10.
五行卦候推算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特有的一项内容。基于中国古代历法中五行卦候的设置及其推算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载入五行卦候的文化背景。古代历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历法是古代王权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历法的制定影响颇深,五行卦候载入历法是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惊蛰     
正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般在公历3月6日前后。《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二月属"大壮"卦,阳气继续上升,大自然进入一个充满诱惑的季节。这时,阳光温柔,春风妩媚。惊蛰一过,那些冬眠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动物们便纷纷惊醒过来。田野上桃花、梨  相似文献   

12.
夏至 小暑     
正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夏至不是夏天到来的意思,进入立夏,就是夏天了,这个"至"是极致的意思。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恪遵宪度抄本》:"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节气在易卦中属"姤"卦,五阳在上,一阴在下。俗话说,物极必反,阳盛至极,阴气渐生。和冬至一阳生,一个道理。夏至这天白昼最长,过了这天,白昼就慢慢变短了。因为这一天太阳直射到北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古人数字的观念以三为最多"的命题进行阐释,认为,<周易>阴阳二爻作为生殖器的取象,不仅在<周易>中能找到内证,也符合中国古人象喻思维的特性.阴阳二爻错综重叠而成八个不同的三画卦,三画卦两两相重又构成六十四卦,这正契合了老子的"三生万物"说.无论是三画卦还是六画卦,都是天地人三才的取象.这种三才观对古人"崇三"的民族审美心理起到了直接的催化作用.而<洛书>的九宫图,也是这种三才观的推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之"政”始于尧时创制的新历法于生产中的直接运用,故所谓法天地而施政教的王者之礼并非由<易>的象数派生;汉易卦气中讲的气、候依赖于历法的节气划分,对历法的进步并无价值可言;<易>的义理并非由象数派生而来,而是古人对天道和人道认识的成果,卦爻系统只是储存这种认识成果的符号;古代学术史上汉易衰亡的事实已经对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的地位与价值问题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5.
<正>风和水,原是《易经》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易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分阴分阳的,也是阴阳互补的。世界可分为天、地、人三个层面,通称为"天地人三才","三才"也全都是阴阳并补彼此可以组合成八卦。八卦的乾、坤、艮、兑、巽、震、坎、离,即为构  相似文献   

16.
《周易》认为"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因此,坤卦揭示了成就事物的基本道理。坤卦是至柔至顺,具有观察、理解、柔顺成物的直观性、易从性和一致性。同时,坤卦提出了具体的柔顺成物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本文分三个部分:管理的顺通观、几微观以及顺通的具体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五行卦候推算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特有的一项内容.基于中国古代历法中五行卦候的设置及其推算方法,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中载入五行卦候的文化背景.古代历法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用.历法是古代王权的一种象征,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对历法的制定影响颇深,五行卦候载入历法是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考《诗经·渐渐之石》篇,得出《渐卦》与《渐渐之石》无论是单个的"渐"字还是各自描述的内容都存在一定联系的结论,其中"渐"义应为"山石高峻之貌"。《渐卦》初爻辞有"小子"一词,各家解释不一,通过对先秦主要典籍中凡出现"小子"一词的各篇章的分析,可知《渐卦》中的"小子"指代"青年男子"。整个《渐卦》描述两件事:一是青年男子出征打仗之始末;二是妻子对出征丈夫的思念及艰辛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9.
《易经》中的卦辞爻辞是西周王候贵族占筮的记录 ,所保存的资料中 ,饮食养生的内容较为突出。从需、噬嗑、颐、困、井、鼎、震、渐、中孚、末济等 10个卦中可以窥见西周贵族的饮食养生信息 ,了解到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服食、饮酒、饮水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周易》所揭示的饮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食物品种丰富 ;二是饮食方式多样 ;三是饮食思想纯正健康 ,即认识到饮食养生防病的思想与自养为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农历二月二为龙头节,又称"龙抬头"或"青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冬天里蛰伏在洞穴里的动物开始苏醒,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古书记载,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龙抬头得名于此。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