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语言学理论是布迪厄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有广泛的思想渊源。其中包括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法国语言学家梅耶的"语言的社会性"等重要思想。由此,布迪厄建构了一种"语言交换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2.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结构-能动性、系统-行动者、主观-客观等诸多二元对立的现象,皮埃尔.布迪厄试图通过自己颇具特色的实践理论超越这些二元对立。本文认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关注实践过程和实践未经表达的逻辑,反思是其实践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实践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首先,布迪厄对社会学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的反思有助于增强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其次,布迪厄指出社会学也是一种政治科学对于认识社会学学科性质、促进社会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他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工作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和概念。  相似文献   

3.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行动与结构等二元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历山大、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等社会学家为解决社会学的二元对立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其中尤以吉登斯和布迪厄两人对社会学主客观二元论的反思最富特色。通过对吉登斯、布迪厄的结构社会学理论加以比较,可以加深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同时揭示社会学理论的内在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4.
阶级和性别不仅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立场,也展示了女性受压迫的两种模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割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突破过去所有类型女性主义的地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将阶级作为核心观念,并结合诸多观念和理论,诸如心理分析、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生产观念等,发展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范式主要包括元分析、文本重构及现实批判。元分析是对主流文化高度认可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予以重新分析和反思;文本重构主要体现为对教育史、教育思想的重构及女性社会性别意义的重新解读;现实批判即以女性主义尤其是以社会性别为视角,检视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以及女性的生存与发展等问题。女性主义在教育研究范式上的探索与积累,有助于教育研究视角和教育理论体系的丰富,促进教育领域性别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孙晶 《南都学坛》2007,27(4):94-97
我国对女性犯罪原因进行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四种理论视角:社会化过程、社会变迁、社会文化和社会性别。前三种视角是传统的社会学视角,认为社会化过程的缺失、对社会变迁的不适应、社会文化的冲突和不良文化的影响是造成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而建立在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女性犯罪原因研究,则强调男女两性所占有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上的不平等是造成女性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在国际关系中以提出"全球政治中的女性在何处"这个问题为起点,分为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激进主义和文化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性和性别的区分;认为性别影响民族主义,女性是民族主义的发源,另一方面也反对民族主义政治.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也扩大了安全的内容,强调女性在变化世界中的安全.全球化使性别事务也全球化,女性主义为国际关系的研究提出独特的视角,增加了女性在国际关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拉康关于主体建构过程、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等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改变了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的认识,群体意义上的性别主体开始为个体和差异的主体所替代,性别构成中的语言属性得以揭示和突显;二是拉康所提出的想象态和象征秩序的阶段划分,为女性主义批评寻找女性语言之源提供了理论启示;三是女性主义批评内化和吸收了拉康的语言先在论,将语言与女性身体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女性语言、身体写作等理论主张.女性主义批评对拉康理论是扬弃式继承,一方面对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象征秩序及主体性构成进行批判,对匮乏论进行改写,强调女性身体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与拉康对象征界的认识不同,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关系,强调这一时期的符号延留对无意识、潜意识的影响.拉康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社会文化,女性作为译者主体延续了译文的生命,并通过创造性的叛逆给译文注入了女性性别意识。但女性性别意识的过于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过激化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性别这一女性主义学术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该理论以透析男女两性差别的社会存在为主要内容,从解构男性中心主义传统知识体系入手,强调社会文化建构对性别的作用及其多样性、可变性,倡导多元的思维方式,关注女性/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力倡男女两性关系的改善与社会的公正。性别理论的知识批判与重建精神及其实践性,反映了这一新兴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所具有的开放性格和学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女权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它借助于社会学、精神分析学和文化分析学三种模式,对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电影的内部构成、观众的反应以及文化控制上的性别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形象批评、叙事结构批评和文化批评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不断丰富、反省着自身的同时,也不断地检验和挑战着主流的各种电影理论,在西方电影理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社会学研究的推进具有实质性贡献。要理解该理论的核心要旨,就有必要考察布迪厄的认识论依据。通过追溯布迪厄对客观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实践理论具有关系性和将研究对象客观化的风格,这种风格赋予其理论某种反思性效果,布迪厄对以往社会学的反思正体现了这一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法国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是最早、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其社会性别理论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关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认识,欲给"生理决定论"以彻底打击,但有"矫枉过正"之嫌。法国唯物主义对女性受压迫的物质性根源进行了探索,但探索的结果却分散在性、家庭、阶级和再生产等领域中而未能统一。这种"多元决定"女性主义理论,很难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二元模式"的超越,因为二者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核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性别诗学"的兴起原因在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重心从"女性"向"性别"的转移和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理论的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性别诗学也必须注意处理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理论"之间的关系、"诗学体系"与"女性立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女性主义者致力于为女性争取完整公民身份.在此过程中,形成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两种公民身份模式.但是,这两种身份模式有着自身内在的对立逻辑,同时面临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多样化的挑战,以及政策实践上的困境.女性主义者为克服此困境,对性别平等的概念进行了重释,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性别中立和性别分化进行了新的综合,试图超越和化解两种公民身份模式的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目标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最后,基于女性主义公民身份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从两个具体层面探讨了中国女性获得福利和保障的需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把妇女视为被动的受害者到具有主体性的能动者、从男女二元对立到多元的性别观、从白人中心到后殖民女性主义等等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挑战、质疑与突破,这种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生产力和思想活力,同时该理论也存在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如对女性语言、女性风格的探讨尚无定论,对文本意识形态的强调使之缺乏美学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吸收和借鉴了解构主义、读者反映、新历史主义等理论精髓,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把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翻译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而最终形成的.该理论旨在揭示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消除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确立译者和作者同等,确立译者主体身份;改变女性弱势文化,争取女性从边缘话语向中心话语的转变,以逐步消除父权理论一言堂的权威,最终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8.
性别差异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石。该理论认为性别差异贯穿于传统翻译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翻译的性别”和“性别中的翻译”两个方面。翻译的性别被定义为女性,为女性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隐喻性的思维框架;而性别中的翻译主要关于两性译者对于译文不同的贡献,尤其是“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自由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因强调性别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因素,那么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因过于强调经济因素,而轻视了性别,只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既强调性别,又强调阶级,认为女性受压迫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父权制,从而成为目前相对完善的女性主义分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不仅在政治上争取女性生育权利、教育权利,还在文学领域进行批评实践,其批评将阶级和性别作为理论立场与核心观念,不局限于文本分析,还分析文本的生产条件,将女性置入公共生产领域,并结合诸多的观念和理论如心理分析、语言学,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Media and Gender Studies)是女性主义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批判的视角检讨媒介所维护与再生产的种种社会性别不平等表象及其原因,并深入探索社会性别权力关系如何镶嵌在媒介机构和媒介产品以及受众收讯的物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传播研究批判学派的重镇。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建构展现出女性主义批判思想与传播研究的结合、后学思潮与女性主义的力量汇聚与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的联结等三个重要的学术发展取向。借鉴西方学界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理论地图及其生成的语境,可为中国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种洞察的途径,拓展中国传播研究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