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王尔德的童话故事中存在着大量对死亡的描述。将童话中的死亡与王尔德的“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生活模仿艺术”以及“艺术应当远离生活”三个主要唯美主义艺术观点相结合,可以看出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是其唯美主义思想在创作中的实践。美而不真实的死亡反映了艺术的独立性;理想的死亡突出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对生活的指导性;而艺术乌托邦反映的则是王尔德试图在艺术作品中建立一个脱离现实的艺术世界,在那里艺术家的自我得到强化和重建。  相似文献   

2.
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维多利亚晚期英国文坛冉冉升起的唯美主义怪才,终其一生在生活和文学创作上实践着他的唯美主义理想.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文学批评诸领域,王尔德均有涉猎,颇有建树.然而,无论是王尔德的生活还是他的文艺思想,抑或是他的艺术创作实践,矛盾性、复杂性显而易见,一般意义上的唯美主义已不能概括王尔德其人其作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王尔德的童话在意象的运用和喻体的选取上与众不同。以王尔德的九篇童话为案例,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王尔德童话中所使用的比喻修辞和喻体的选择,探讨王尔德童话中比喻修辞的作用和特点,最终发现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其童话创作并未全然契合他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4.
英国唯美主义后期,王尔德承接佩特,把"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观,移植到生活的领域中来。从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转到强调人生的自律:一种以审美为主导原则的人生观。这种审美救赎思想在王尔德那里主要表现在:人生的形式化、审美的伦理观、"沉思自省"的人生艺术化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唯美主义的小说。作品着意表现王尔德的艺术战胜生活,艺术和美是永恒无上的等唯美主义主题,但仍无法摆脱艺术反映自然与生活的自然法则的矛盾与困扰。王尔德提出了生活与自然都反映艺术的观点,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他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也显示出他对艺术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6.
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评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唯美主义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主流。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美是至高无上的,具有绝对的价值,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是一种“撒慌”的技巧。是生活摹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摹仿生活。  相似文献   

7.
独幕诗剧《莎乐美》通常被认为是爱尔兰作家王尔德唯美理论的完美体现.然而,通过解析此剧可见王尔德所坚持的艺术观逐渐从唯美主义转向对现实主义的思考,唯美主义的面纱下实则深深地隐含着王尔德对19世纪末英国殖民统治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在剧中王尔德把虚幻世界中的唯美和19世纪末的英国现实恰到好处地结合在戏剧表演中,从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及诗剧的意象入手,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同时更好地影射了英国与爱尔兰之间自我与他者的主奴关系、王尔德“去殖民化”心理及维多利亚女王强权政治等一系列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社会批评性.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早期文艺观,是在接受西方众多美学思想熏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也包含唯美主义理论。其唯美主义思想的形成,受到波德莱尔、裴特及王尔德等作家的影响。他早期在文艺理论上奉行为"艺术而艺术"的无功利主义,小说、诗歌、戏剧等创作都不乏较为典型的唯美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表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以及唯美主义情怀,并具体体现于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唯美主义和消费文化之间关系已得到广泛认同,唯美主义可以被进一步归类为消费社会中的奢侈品消费。王尔德及唯美主义对于纯粹形式美和艺术去道德化的关注与奢侈品消费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奢侈品消费者所追求的个我影响和人际影响在王尔德的文学创作中却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最终导致了其个人和英国唯美主义的没落。  相似文献   

11.
日本唯美派尤其是谷崎润一郎对白薇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白薇的作品对日本唯美小说情节结构的借鉴以及对女性"恶魔美"思想的借鉴.她后来的创作渐渐超越了日本唯美派只注重个人情感忽视社会现实的局限,反映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深刻的社会时代主题,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从白薇接受日本唯美派影响的事实中,也反映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近代文学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衡量艺术品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社会性和审美理想的统一.两者的统一,首先表现为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其次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再次是社会性和审美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西方唯美主义戏剧思潮型塑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面貌,尤其是历史剧。唯美主义使历史剧在思想观念、艺术思维、审美视野、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唯美色彩,但并未出现鲜明的唯美主义戏剧流派。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危机加剧,唯美主义风潮在感应时代的节律中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4.
<诗经>在艺术上突出的就是赋、比、兴的创始,赋、比、兴等"有意味的形式"在言情中的广泛运用,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味道与价值,成就了<诗经>富于内容的结构形式、富于情感的表达形式、富于意境的审美形式.本文努力以文艺美学的观点给<诗经>言情形式以新的观照.  相似文献   

15.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16.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波希米亚浪荡子是唯美主义精神和波希米亚生活杂交的特殊人群,他们活色生香地进行着“艺术生活化”的广泛生活实践。这种实践促使唯美主义运动渗透出日常生活审美气质。换言之,沿着波希米亚的生活道路,英国唯美主义的浪荡运动导致其“为艺术而艺术”观念自身的内部穿孔,与欧洲大陆的先锋派运动潮流表现出历史趋向的一致性,成为20世纪“艺术与生活实践领域重新融合为一体”的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与闻一多在清华和留美时期关系密切,两者经常探讨诗歌创作问题,结成了“诗友”。由于艺术观不同,两者在诗歌创作、诗歌观念以及对一些作家的评骘上存在分歧。梁实秋认为艺术可以超越现实,坚持诗的“贵族性”和“唯美主义”;闻一多则兼容了诗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这种艺术观的差异其实源起两者的个性、气质与性情的差异,同时,也影响着两者的艺术走向与人生选择。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二人以“诗友”始,却没能以“心友”终。  相似文献   

19.
波德莱尔绝非通常所谓的仅仅是一个象征派诗人,他的创作充分体现出充沛的唯美主义艺术精神和与传统艺术决裂的巨大勇气,是审美现代性在艺术园地中的卓越代表。  相似文献   

20.
巴洛克艺术来源于反新教改革运动的灵性神学,在反新教改革运动中,天主教会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一系列的改革教会弊端和自身纯化的运动;其二是大力资助艺术家及艺术创作,使其为天主教造势;其三是发动了一场强调神秘世界的狂热运动。为了一改传统严肃而枯燥的说教,以及让人敬而远之的庄严肃穆的教堂,罗马教廷招募各地杰出的艺术家来装点教会,以吸引人们重新回到教堂。艺术以更加感性的、生动和华丽的形式来表现更加狂热、神秘的宗教情感,各种门类的艺术都出现了杰出的巴洛克大师及其作品。天主教的立场是反对宗教改革,反对理性主义,其实质指向乃是反对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建立,这从历史观来看无疑是消极反动的。然而对于艺术,神秘、激情、忘我的天主教宗教情感带来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巴洛克艺术是人类在艺术领域中对理性禁錮的一次精神突围,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的确立,在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