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十年来,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术研究方面存在的参与主体单一、研究体系不健全、基础研究条件薄弱,以及救助实践方面存在的救助政策不健全、行政性救助色彩过浓、救助主体社会化低、区域性救助合作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人性化、专业化与社会化发展。应对这一发展瓶颈,必须加快流浪儿童学术研究,构建独立的流浪儿童福利行政体系,构建与儿童福利制度相衔接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与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工作与民间组织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面临着许多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机构救助模式不仅无法消除,反而是在强化社会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为消除针对流浪儿童的社会排斥,本文提出建立社区为本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并具体论述了社区为本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具体做法。该体系的特点是基于并融入社区、多主体参与并密切合作、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发展为取向。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结构变迁与功能弱化是流浪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返乡回家也是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基本范式。但简单的返乡回家导致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陷入流浪-救助-再流浪-再救助的困局。走出这一困局,要处理好政府与家庭之间在流浪儿童预防与救助工作上的责任承担,通过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增强家庭的儿童照顾功能,建立支持家庭的福利体系,以预防儿童流浪。同时,从家庭与流浪儿童的关系出发,提供分类化的家庭干预服务,推动流浪儿童的家庭融合。  相似文献   

4.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政策: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5年以来,在长期的流浪儿童救助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政府逐渐发展出一套保护性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其目标是要在临时救助流浪儿童的基础上将流浪儿童护送回家。这种保护性救助政策的实施,未能有效帮助大多数与自己父母的心理联结脆弱的流浪儿童,致使流浪儿童问题长期存在。为了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有必要在儿童为本和注重预防的理念的导引下,建立一套包括预防性策略和治疗性策略在内的流浪儿童救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深入分析近20年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发展脉络,发现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主导模式为保护性救助,即将流浪儿童视为需要保护的特殊弱者或视为引起社会问题的风险因素,对他们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或强制性的管控,这种模式并不能有效促进流浪儿童个性发展与社会回归。该文在比较分析"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后,将优势视角的核心理论——抗逆力理论引入流浪儿童研究中,试图在该理论视域下构建新型发展性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并提出基本构建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救助服务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浪儿童是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中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的群体,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目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普遍存在儿童流失率较高的问题.针对儿童流失问题,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中儿童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视角下的救助服务模式的限制.这种模式注重流浪儿童的矫治服务和康复服务,忽略了流浪儿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出要改变目前流浪儿童救助服务的困境,应采用优势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模式,开展多元化的流浪儿童服务.  相似文献   

7.
纵观近30年来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遵循着"问题视角"的工作理念与思路。救助服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流浪所产生的个体与社会问题及风险,其目标定位于以儿童流浪风险控制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国家为本和机构为本。将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抗逆力理论引入新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构建过程,可以积极引导现有救助模式转向关注流浪儿童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并将救助目标定位为以流浪儿童能力提升与生命成长为导向的"儿童为本",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国家民政部门的官方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们的大量存在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本人会带来严重危害,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和救助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现有救助体系的缺陷的分析基础上,从救助的供给主体、供给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9.
从对国内外流浪儿童救助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入手,解释我国当前流浪儿童救助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儿童救助,以其"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助人理念,专业的助人方法和技巧,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防治,为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高效的、"标本兼治"的流浪儿童救助系统的建立寻得捷径。  相似文献   

10.
流浪儿童福利是我国儿童福利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1980—2013年相关流浪儿童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我国流浪儿童福利发展分为萌芽、初步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并呈现由慢到快、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特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为流浪儿童福利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随着儿童福利时代的到来,流浪儿童福利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1.
儿童贫困具有二维多元内涵,包括经济贫困和服务贫困,与成年人贫困和家庭贫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儿童贫困治理不同于儿童福利工作,应以实现儿童权利、彰显公平正义、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价值诉求。通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依托家庭,克服儿童在物质、教育、医疗、照顾、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匮乏,改善贫困儿童经济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儿童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弃婴数量多、生存环境差,极易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其生命健康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得不到保障.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国家、法律和社会层面的因素.相应地,革新观念、构建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完善法律规定、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成为保护和救助儿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残疾人福利权益支持状况是当前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经济发展现状相比,残疾人福利服务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许多针对农村残疾人的服务仍然停留于基本保障阶段,距离福利性质还有不少差距。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秉承福利和平等两大价值理念,以救助服务为基础,以康复服务为主体,就业优先。在尽快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由当前的保障型向福利型转变,使农村残疾人充分享有各项惠农政策和社会福利支持。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essay Peter H. Rossi describes the four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assessing welfare reform, programs that account for more than half the spending in the area: the Survey of Program Dynamics (SPD), the National Survey of America's Families (NSAF), the Project on Devolution and Urban Change (UC), and the Child Impact Waiver experiments being fund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He concludes that these studies cannot provide a reliable assessment of welfare reform's impact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 because it is too late to construct a valid control or comparison group with which to measure the "counterfactual," or 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n the absence of welfare reform.  相似文献   

15.
儿童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关爱保护和福利保障。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保障和关爱保护的政策,试图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促进儿童的福祉和发展。但受制于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理论指引不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思维惯性固化等因素,导致困境儿童政策与服务层面均存在文化敏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于注重对象资格识别而对对象内部需求差异关注不足;注重儿童工作网络建设而对福利传递效能关注不足;注重货币化救助帮扶而对专业服务提供关注不足;注重活动化短期服务而对全生命周期服务关注不足。因此,在探索困境儿童政策优化和精准服务创新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文化敏感和需要理论指引下,应采取服务理念更新、福利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多元主体整合、整体性服务供给等策略,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G市救助管理站针对成年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的物质救助与心理救助联动服务模式的调查,分析该模式的制度效果、社会效用与不足之处,提出在服务项目联动之外,进一步建立公共部门间服务联动机制,救助管理站与外部社会间联动服务机制以推进社会救助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福利是生态危机时代公民的生态利益普遍缺乏法律保障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权利概念,是因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由政府提供的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公共利益。生态福利符合权利的基本特征,它既是从生命健康权延伸出来的公民基本人格权利,又是从公民环境权分化出来的公民基本环境权利,是一种新型的应受法律保护的正当利益。对环境整体价值保护必然要求生态福利的权利化,对社会主体生态福利的法律保障是环境公平的合理内核,生态福利是法律调整生态利益冲突的直接结果,各国的环境司法实践也彰显了生态福利是环境法益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