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灾,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抗洪胜利后,全国又投入到了一场因水灾而带来的防治流行病的斗争之中。江西是这次洪灾的主要受灾地区之一,这与它的生态环境问题关系极大。本文力图从江西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明清时期来考察这一时期江西的水旱灾害及其由水旱灾害导致的直接严重后果——疫病的广泛流行,从而说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问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一、明清江西水旱灾害概况江西的地势周高中低,由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境内水系完整,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度达到18…  相似文献   

2.
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以水、旱灾害为主;水、旱灾害连年发生,甚或交替发生;灾害发生总频率高,除水旱灾害外,其他灾害发生频率低;灾害类型在地域上有差异,水灾集中在下河地区。地形、气候、黄河南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清代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造成损害,引发饥馑和物价上涨。蠲免、赈济、抚恤是清政府对泰州地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主要救灾形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灾害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异常变化而对人类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频发,多种灾害交替甚至交织发生,水旱灾害尤重,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显著。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政局动荡、战争破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都是生态灾害发生的具体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生态灾害进一步恶化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促进了现代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防灾救灾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4.
水旱灾害是一种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灾害现象。清代甘肃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发,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曾造成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究其原因,既与当时气候变化、地理条件本身不利的影响有关,又应归咎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甚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引用大量史料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频发的状况,并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及生态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清代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成因,以期对陇东地区水旱灾害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晚清时期灾害频发,尤以水、旱灾害为重,郑观应将水旱灾害的发生与战争等人为因素联系起来。针对水灾,郑观应提出筹巨款、采西法、选治河之官等举措。针对旱灾提出开沟洫、使用水粪浇灌、多种树木的方法。郑观应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具有继承传统、采用西法、标本兼治等特点。但他却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国内环境和制度。郑观应所处时代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他的防治水旱灾害思想在当时缺乏生长的土壤,所以其所提出的举措在当时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代主要自然灾害中,以水旱灾害最多,地震、风、蝗、雹等灾害次之,霜灾、疫瘟等又次之。这些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分布广泛、区域差异明显、灾害群发现象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莱布尼茨是亚里士多德之后的伟大逻辑学家,是数理逻辑的奠基者。他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他所提出的关于创设“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的构想上。这两个构想是如何推动逻辑形式化、系统化的发展的,有何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现代逻辑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而阐明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对现代逻辑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创造性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中国以“一国两制”方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现代史上创下了一个奇迹,是没有先例的。“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重大创造。从国际法看“一国两制”构想更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二、“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在坚持一个国际法主体,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谋求大陆与香港共同繁荣与发展;三、“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土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国家实现和平统一,给予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及其“大成智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及“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工程”和“大成智慧教育”的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作者指出,这些构想和思想是钱学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最近30年水旱灾害对中国大陆地区粮食减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减产是水旱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最直接的影响。文章通过建立粮食减产率和减产量计算公式,设定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等级划分标准。首先,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农作物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然后,分析中国大陆地区最近30年粮食水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减产率、减产量情况和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年均分布情况;最后,提出防治水旱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灾害防治是传统村落安全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智慧的再认识,梳理出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个阶段的医治策略,剖析了传统村落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及特征,认为传统村落灾害的发生过程与“治未病”的核心医治过程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据此提出传统村落平灾结合、未灾防备,防微杜渐、欲灾防治,安全应对、既灾防控,有序重建、灭灾防返的防灾治灾内容,可为今后传统村落防灾韧性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作为思想启蒙的承载者,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经济发展、文化重建和社会转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2007年底在武汉举行的“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从“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政治”、“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文化与教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分野”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积极反思人类生存现状的基础之上,对世界未来发展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擘画。总体观之,作为“类”存在的人的主体自觉以及马克思主义“类”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逻辑基点, 现代“人类交往”方式的演进与普遍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源点。逻辑起点、现实基点与思想源点共同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生成之源,对其系统、深入的阐释与审思则是我们学习、领悟、实践这一伟大构想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是邓小平在江西下放时期,也被称为“小平小道”时期。在这三年里,邓小平对“文革”提出了质疑和反思;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科学的理解;对我国经济落后、百姓贫困的基本国情、民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国际的形势发展也有清楚的认识,尤其是集中思考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两大问题。经过三年的思考和构想,逐渐孕育出了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  相似文献   

15.
棚民,是明中叶后,主要是清代出现的一种特殊流民。“棚民之称起于江西、浙江、福建三省”①,据雍正二年清查,通省十三府,“除九江、南康、抚州、建昌四府无棚民外,九府共计一万五千余户。”②乾隆年间,赣州府定南县,因“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③升县为厅。乾隆以后,江西棚民大规模的流徒已不见史载。本文所论仅限于清前期江西棚民的入籍定居及由此而来的土客籍融合和矛盾这一侧面。其目的有二:一是从棚民入籍、土客籍融合看棚民的流徙对近现代江西居民构成的影响;二是为近现代史上江西土客籍矛盾追溯它的历史渊源。不当之处,还望史学界前辈指正.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7.
洪水灾害是昭通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全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发生,因暴雨而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市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50%以上。近年来,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从全市洪水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中分析其成因,探索其防治对策,以期达到有效地防御和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水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加强了  相似文献   

19.
论“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和条件于桂英“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为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它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上的一大创举,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政治智慧。这一构想是实现祖国对台湾和平统一,对香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从周朝到清朝浙江省人口及其水旱灾害变动情况的考察 ,分析了人口增长与灾害次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得出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对该地区的水旱灾害的加剧有着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