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朝两国音乐文化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直接影响了每一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在长时期的频繁交流过程中,中朝两国不仅相互吸收、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不同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而且在促进本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两国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图书出版是以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为宗旨,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思想交流为目的,使用一定的物质为载体,通过编辑、复制等手段将著作物制成各种形式的图书出版物,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发挥图书出版的舆论导向、文化积累、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功能,宣传社会主义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是时代赋予图书出版的庄严主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和加拿大两国都是移民国家,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都在两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但由于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两国的多元文化主义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此导致两国实施了不同的语言政策.加拿大实施沉浸式双语教育,而美国则实施淹没式双语教育.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研讨会”于2013年9月15日至18日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研讨会由贵州大学主办,东盟研究院承办。会议共邀请到来自东盟8个国家、韩国以及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深刻内涵、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中国-东盟文化共生与包容性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讨论。通过研讨会,来自东南亚特别是来自东盟的学者与中国学者加强了交流、增进了理解、升华了友谊、收获了思想。  相似文献   

5.
西学传入近代中国后,急需大量表述新知识、新技术的语词。林则徐、魏源等晚清先哲及来华传教士为创出新语词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早期中文报刊与西学著作是新语词得以传播的媒介,英华词典也在新语词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通过在中国出版的西学著作获取了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获得丰富的抽象词汇和专业术语。西学东渐及中日间的文化互动,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社会与历史,也给两国的语言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不断发展,实现两国世代友好,在日语专业学生中有必要进行中日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本文论述了培养学生中日交流意识的必要性和具有的积极意义;梳理了中日关系史上两国国民友好交流的史实,提出了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识培养的基本内涵以及对学生进行文化友好交流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荣辱观教育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定历史时期对公民进行的一项思想道德教育,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丰富和发展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促进各民族道德文化的交流和认同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中要注重与少数民族自身的荣辱观念相结合,注重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民族院校自身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8.
研究集形态出版物是指由出版单位把许多学者数量众多的单篇著作或者单张作品(包括未出版发表的和已经出版发表的两类),在一定编辑传播思想理论和文化优选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研究主题和编辑主旨与编辑原则分类选择收集,使单篇散籍在归并的基础上汇编成册,编辑创构成定期或不定期的一部或者多部、具有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文化传播载体.研究集是一种介于图书和期刊之间以图书的外在表现形态和期刊的编辑内容为基础,定期或不定期编辑出版的具有交叉性的大众出版传媒,这种融书刊两种媒体某些功能元素于一体的传播媒介,在书刊媒体之间扮演着纵横联通的传播纽带作用."集"是中国编辑先贤创造的一种重要的编辑体裁和出版传播载体以及图书收藏编辑类目,它也具有传媒性并且是蕴涵着中国传统编辑思想与编辑智慧的一个词汇.编辑出版传播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延伸扩展并生成了以"集"为内涵的出版文化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海-陆文化同构的泱泱大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基础缘自远古形成的沿海人文地理的区域格局.广泛分布的贝丘文化遗址的存在,众多渔盐舟楫遗物的发现,夏商周以降沿海疆域统辖管理的格局,各"海王之国"的海洋发展及其与海外世界交通交流网络的形成,都为秦汉以来中国统一的陆-海疆域架构、统一的陆-海文化模式、统一的海内外华夷宗藩体制和"汉文化圈"的发展、繁盛.奠定了悠久、深厚的基础.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海外交通交流的历史遗产,即基源于此.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日花文化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人民热爱花,欣赏花,对花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赏花踏花,探花咏花,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花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花文化以及中国的梅花与日本的樱花的比较,揭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及国民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0年来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回望,回顾了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我国出版编辑学专业教育“多专业、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的特点,认为编辑出版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同步发展以及出版高等教育和出版产业的相互支持,紧密配合,是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的改革思路,指出必须加强编辑出版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基础理论和课程规范化建设,同时对今后学科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课题建设和学位建设等方面的任务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藏书楼作为典藏古代文献的特定场所,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促进近代编辑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明清藏书楼及其刊刻出版历史是最为活跃、最具个性的时期。此期形成众多著名出版中心及刻书业集散地,刻书内容包罗万象,精校精刻久负盛名;影刻技术使影印本成为重要版本类型,且活字、套版及版画印刷术都有长足进步,呈现出版技术多元化状态,对近代出版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明清重视文化成果的典藏整理、编纂及出版,编辑出版业进入创作旺盛期,刊刻出版了量多质优的文化成果,可谓我国手工业印刷之集大成,对典籍保护与传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藏书楼为近代出版业的发展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对中国出版之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关于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的论争与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全国多所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关于就业趋向、学科意见以及面向出版单位用人需求趋向两项调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当前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与出版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指出了这一矛盾的症结所在,并从特色教育、学科定位、变更观念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指出编辑出版教育只有改革发展才能承担起产业发展所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出版文化的生产中心是编辑出版工作,它把精神成果通过现代的出版媒体的集合、固化成各类出版物,形成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出版文化的社会认知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对人们的政治、思想、文化和道德等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韩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在历史悠久的东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世纪40到90年代,曾因为历史原因而受到阻碍,但中韩建交后,这种局面很快得到了改善。本文拟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交流等方面来对建交后中韩文化交流发展的动因作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6.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出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 ,其出版传播方式的演进 ,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态进程。它保存、创新、发展并延续了中国 50 0 0多年的文化 ,使中华文明惟一成为世界诸文明古国中不曾中断的文明。秦汉印玺、纸、印刷术均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与发明。纸与印刷术传入世界后 ,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之大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8.
围绕中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异同,就化学领域里中日词汇的交流进行探讨.针对专业术语是由中国人创造出来后传入日本的,还是由日本人创造出来后传入中国的,它们的传入途径如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印刷时代,出版物是人类获取知识最重要的媒介,出版机构也成为人类创造知识、积累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枢纽。与此同时,出版机构也是一种商业机构,它需要获取足够的利润以维系正常的运作,满足其人员的各种需求。正是这两重属性决定了出版机构必须在商业利益和社会公益之间做出完美的平衡。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机构中最杰出的典范,它为中国的现代启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创了一个优良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日本国在吸收中国古代先进的律令、制度和礼仪、文学文字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历法。而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及节气密切相关。本文以此为契机,在叙述了中日两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其异同之后,提出了日本现今保留的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情结即在于其对中国包括汉字和历法在内的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必然结果,并试着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传统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形似义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