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和自杀态度问卷(QSA)对桂西北11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自我报告测试。结果表明:桂西北大学生总体上对自杀持矛盾或中立态度,但有50.18%的学生对自杀者家属持肯定或理解的态度;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水平较低(95.73±15.90);桂西北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自杀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府里自杀事件屡有发生的现象令人深思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环境影响等,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高校学生自杀呈现出自杀因素的多元化、自杀过程的情绪化、自杀手段的极端化和自杀比率上升化等特征。高校学生的自杀现象对高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于健 《理论界》2012,(6):168-170
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此文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客观方面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在影响,主观方面大学生选择自杀主要源于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包括不良人格特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心理解剖方法,对39例大学生自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自杀大学生在自杀前经历了较一般大学生更多且更为强烈的生活事件;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生活事件多元化但又相对集中,其中恋爱不顺或失恋是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大多数自杀行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实施,表明大学生自杀多数属于激情自杀.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对大学生自杀行为进行预警和干预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自杀是指有意识、自愿的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意念是指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但没有采取或实现自杀的外显行为。以大学生中自杀意念预警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归因分析发现:内外向、神经质、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显著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及严重程度;通过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分析取向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的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若鹏 《天府新论》2007,21(2):153-155
近一段时间以来,愈演愈烈的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什么会在代表着学术与理性的象牙塔内不断发生这些令人扼腕的悲剧呢?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并不可能直接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大学生自杀预防主要针对防止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或将已产生的自杀意念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自杀应先加强个体心理预防,还应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建立起社会预防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学生宿舍氛围的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法,用改编的大学生宿舍氛围问卷对88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①大学生宿舍氛围平均分为62.2(满分为80).②大学生宿舍氛围状况在性别(t=-4.70,P<0.001)、年级(F=3.03,P<0.05)和专业(F=3.68,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是独生子女、生长区域和月消费水平上差异不显著(P>0.05).③大学生宿舍氛围状况在性别×专业(F=8.34,P<0.001)、性别×年级(F =6.50,P<0.01)、性别×专业×年级(F=.33,P<0.01)方面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大学生宿舍氛围总体状况良好;性别、年级和专业对大学生宿舍氛围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如何减少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较为集中.受此影响,不少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进而导致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探讨大学生自杀的社会因素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开展心理咨询,采取自杀干预等措施来减少大学生自杀事件,这在当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考察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两者间的关系.抽取宁波万里国际学校的186名学生为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发现:(1)民营企业家子女(中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朋友、居住、学校;不同性别、年级的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男生的居住满意度高于女生;初一学生的家庭、学校、居住和总体生活满意度最高,高一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最低,高二学生的家庭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显著低于初一年级的学生.(2)民营企业家子女在社会支持三个分量表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朋友、家庭、其他;不同性别、年级民营企业家子女的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都未见显著差异.(3)民营企业家子女的社会支持各分量表与总体生活满意都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民企子女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有非常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民营企业家子女的领悟社会支持对总体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何生海  王晓磊 《理论界》2013,(6):193-196
高校教育改革多聚焦于校内课堂改革,忽视了大学生生活中的网络环境建设。网络引发大学生自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信息资源;另一种是借助网络作为自杀的手段和工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复杂,但与网络信息的低基调、网络激发大学生易变的情绪,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三种认知偏差等有重要关系。本文认为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杀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者人格特质和人格障碍的分析 ,揭示了人格心理与自杀的相关性 ,并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杀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应该努力构建合理科学、和谐有效的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13.
自杀病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自杀现象规律性的科学。研究自杀现象的目的在于预防自杀、控制自杀和对自杀作善后处理。 31年前 ,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创立了这门新的学科。美国施耐德曼起名为自杀学 ( Suicidology)。笔者根据自杀的疾病性质 ,译名为自杀病学。如同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学一样 ,西文都无病字 ,日文和中文都加上一个“病”字一样 ,并无标新立异之嫌 ,而且有点睛之实 ,“自杀病学”者 ,Suicidology也。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温州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主要相关因素.方法:采用LSIB问卷和自编老年人一般家庭情况调查表,随机整群抽样了温州地区347例50岁以上老年人,并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和教育水平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所调查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基本是良好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在年龄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受教育程度、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主要有五方面因素.结论:参与社会活动程度、子女孝顺、城乡、身体活动能力、经济来源等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18,(2):112-119
为进一步探讨海南高校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与气质类型的关系,本文对766名海南高校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梳理.结果表明:大学男生的孤独感体验略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差异较大,大一和大四年级较高;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差异非常明显,家庭经济条件好和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孤独感体验较高;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非常大,抑郁质类型大学生孤独感体验最高,多血质类型大学生孤独感体验最低.因此,气质类型在大学生孤独感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注并干预孤独感对抑郁质类型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刘娟 《天府新论》2010,(4):158-160,F0003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此类事件处理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最大的争端就是赔付问题.处理好自杀赔付纠纷,不仅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规范学校的管理制度,及时排查危险学生等防范学生自杀的事前救济工作,还需要构建自杀事后赔付救济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拓宽赔付渠道,转移风险;引入三方仲裁机构,善用诉讼;强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督职能,规范高校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杀率下降趋势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杀率在1987—2008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运用国家有关数据描述其间全国总自杀率及自杀率在性别、城乡人口中的分布,验证了全国自杀率逐年下降的显著性,并将自杀率与经济发展、流动人口等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中国的自杀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及流动人口的增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以此作为理论假设,用扭力情境的变化解释中国自杀率和经济发展关系,显示中国自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原有冲突情境的弱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的自杀观念与现代社会不同.通过分析<史记>等文献中记载的自杀现象,可以发现古人更多地将自杀视为一种社会精神现象和文化行为,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反常的病理现象.了解古人的自杀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有助于人们反观自己时代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民办高校学生自尊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对浙江省某民办高校39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民办高校学生的自尊状况不受性别、年级、学历层次、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在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父亲职业与母亲职业等几个类别上出现了显著的差异;第二,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支持受经济情况和母亲职业的影响;第三,自尊和主观支持的相关极其显著(p=0.009),而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维度与自尊之间呈正相关,但是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周蓓 《兰州学刊》2011,(1):135-139
清代因经济纠纷引起的自杀时有发生,纠纷主要集中在债务和土地方面。胥役索诈导致的自杀大大不同于普通民众因经济矛盾引发的自杀,它牵涉的是胥役管理。平民生活的贫困、家庭关系的经济利益化、官民关系的紧张状态等是清代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但国家试图构建理想社会的努力与实践是客观存在的,官方从教化、行政和法律的角度采取策略防范和干预自杀,对缓解社会矛盾、缓冲社会紧张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