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意蕴.《陇头歌》丰富完整了“陇首”意象的文学意义,并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南朝文人运用“陇首”意象表达人生、生命的无奈与悲怆,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唐代边塞诗高峰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六盘山古称陇山,又说六盘山之南段曰陇山。唐之陇州治在汧源(即今陕西省陇县),陇山绵延于州境。今人言及陇山,多据《三秦记》,从文献角度而言,《三秦记》对陇山记述是最早的文献之一,其中没有提到六盘山,说明古人一直即以陇山指称今之六盘山。从《三秦记》记述可以推断,古代诗歌中的“陇头”、“陇首”、“陇水”、“陇坻”、“陇坂”等意象当源于上述俗歌所唱,“陇头歌”等类似诗题也定是由此演化而来。后代诗歌凡是沿用这些题目,运用这些意象所表达抒发的悲凉凄怨的情思也一定是受此濡染而形成某种范式。陇山在唐诗中的有多种指称,其诗意的主体情感多为幽怨哀戚、悲叹呜咽。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中国文学传统的美学范畴。本文在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动态意象中离析出动作意象,即由表示人的行为动作的词与其涉及对象联合构成的动态意象。有些动作意象由于长期沿用而形成传统意象,如“折柳”、“寄梅”等。动作意象大多表达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目的、动机和心理活动等寓意。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5.
《关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爱情诗 ,它以抒情男主人公直抒怀抱为特色 ,从而与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爱情诗的传统 ,即通过特定的意象隐示“女主人公”之情 ,形成鲜明的对照。这种美学趣味的变化显示了儒家伦理对社会人生的规范  相似文献   

6.
“月”自古以来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含义和意象,如“风花雪月”、“花好月圆”、“闭月羞花”等。在中日两国的古典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歌,其中以唐诗集《唐诗三百首》与和歌集《小仓百人一首》中的咏月诗歌为代表。“月”意象在两诗歌集中,既有哀怨的悲情之美和幽怨的相思之苦的共同点,又有唐诗中独特的哲学意味和高标人格的再现,对比分析唐诗与和歌中的咏月歌,分析中日文学中对“月”的审美意识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加强对日本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意象可分为主观抽象的“意”和客观具体的“象”两部分。“意”和“象”之间关系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个人意象和恒意象在创作和欣赏中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民族意象中的“意”和“象”之间已形成稳定的关系模式,它经过漫长时间演变而成,对欣赏和创作影响都很大。  相似文献   

8.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炉(烟)”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0.
贾谊赋中的意象,香草美人减少而善鸟神兽增多;多用对比句式,即善恶对举,且物我合一,由此形成了其相应的艺术特色。贾谊赋意象的思想内涵有一个由儒而道渐变的过程。通过对贾谊赋意象的分析,可以看出贾谊赋逐渐摆脱了对屈宋的模拟,丰富了文学意象,努力塑造文学的个性,推动了主流文学朝骈俪和铺张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中“炉”、“烟”的特点与唐宋词的总体风貌十分契合 ,“炉 (烟 )”意象因之成为唐宋词人运用得最为广泛和成功的文学意象之一。本文对此二意象在帮助形成唐宋词特有风格、意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了探讨。同时 ,将李清照作为个案研究 ,对其词中使用“炉”、“烟”意象的具体情况作了分析 ,这有助于我们更深一层理解这位女词人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上讲,南朝文人乐府诗不同于非乐府诗的写作特点在于它的虚拟性。非乐府诗所写的内容多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当下感知的情境;乐府诗则因其写作的拟代传统而形成对当下情事的疏离,所写内容多出于臆想和虚构。这种虚假化的写作方式对南朝文人乐府诗意象的艺术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拟"使意象具有递相沿袭的特点,"虚"则形成了意象的装饰性和象征性特征。同时,随着诗坛风尚在齐梁时代的变迁,南朝文人乐府诗中也表现出了某些写实的倾向,这些诗中的意象多是具体可感的。  相似文献   

13.
衍形文字是中国文学的载体.这一独特的文字结构起源于中国古老的符号意识,营创了文学(“文”)的原始思维.刻划符号、外部纹饰、器物形态形成了“制器尚象”的文明传统,亦催生了汉文字的成熟,使得文象并存,意象重构.以像表意,逐渐形成华夏文化的独特思维结构,并直接推动了意象观念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 ,也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意象一词产生于先秦两汉 ,从“象”到“意象” ,主要是在哲学范畴内的讨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引入文学范畴 ,主要是指文学构思中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象交融后 ,产生于作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 ;大约从明代开始 ,对“意象”的阐述逐渐接近现代含义 ,即指通过作者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 ,融会了主体意趣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一切知行活动离不开“思维”,而“思维”又始终以“意象”为内容。它初由“观察”与“记忆”的两大支柱丰富“意象”,再由“联想”与“想象”的两大翅膀拓展“意象”(多),然后由“形象”与“逻辑”(二)的两大思维运作“意象”,最后由“综合思维”统合“意象”(一(○)),以发挥最大的“创造力”。如此周而复始,便形成“多”、“二”、“一(○)”的螺旋结构,以反映“意象系统”。而这种结构或系统,不但可在哲学层面寻得它的依据、文学层面考察它的表现,也相应地可在美学层面找到它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是诗歌的本体。早在明代,胡应麟就已经意识到了《古诗十九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微妙的、甚至是重复出现的意象。本文从意象的角度出发,探求《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的深刻历史内涵以及其艺术魅力的源泉。生命永恒、生命短暂、生命死亡这一组生命意象中融入了游子们对生命悲剧的感伤与无奈。无法求得生命长久的游子们转向对现实生活的追求,从而表现出了对生命的爱恋、追求与肯定,形成了对生命各个角度的思考。生命意象群与人生短暂的主题浑然一体,使《古诗十九首》达到了“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泣鬼神,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学意象的生成每一步都不离开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而存在。“象”经“相”而成于情意;“象”与“表象”互相发明跃为“意象”,主要在于情与意的统摄,作为一种表现方式的意象体现了心理潜在的压抑;“意象”转化为“文学意象”则要求“情绪化捕捉”的能力,象征手法是审查机制的一重构成。  相似文献   

18.
对西方文学而言,西方的创新理论就是西方的进化论,而且进化论也符合西方文学的实际。而对中国文学而言,由于“兴”的运用,由于意象语言系统的建立,中国文学则一直保持一种稳定性与持续性,其创新的理论也立足于意象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庄周梦蝶”中“蝴蝶”这一意象的分析,说明庄子把意象作为一种获得大道的途径和手段,通过意象来体道、悟道,以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庄子的这一审美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和美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生命观有不同的生命价值观。任何一种生命价值观都会遭遇现实的困惑,哲学如此,文学亦如此。文学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在怀古伤逝题材中表现最为突出。中国古代知识群体,无论持入世的儒家、超脱的道家,还是无执无著的禅宗生命价值观,在亲历古代遗迹时,都会难以自禁地流露其生命情绪。在怀古文学意象选取中的最大特征,就是今与古、生与死、永恒与短促的“情绪”对比的不同。不同的“意象情绪”对比传递出作者不同的生命观,由此形成怀古文学以生死为焦点的鲜明的生命特色。随着生命本体观的苏醒和认识的深入,怀古文学对生命价值与生命本体间冲突的表现也在深入,并引起怀古文学中有限与无限统一的哲学生命思考,其意象的选取也渐次由悲凉到空漠,最终走向平淡与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