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移民搬迁伴随生活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冲击,而安置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差异更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变化。利用2011年陕西省安康市"农户生计与老年人健康"调查数据,检验了移民搬迁、不同的移民安置方式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求了移民搬迁中社会支持机制的作用。结果发现:移民搬迁本身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影响,但由于移民搬迁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使得移民搬迁与非移民搬迁老人的心理健康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安置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显著不同;社会支持网络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护机制,而且调节了移民搬迁及不同安置方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移民安置方式,打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移民老人的社会融入和交往,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特殊性对移民安置的实施提出了挑战。综合利用文献和田野经验,在梳理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安置主要研究领域的同时,分析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搬迁补偿、移民安置、移民适应、移民融合等问题。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少数民族人地关系与生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及其恢复补偿、少数民族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内肃南县明花乡双海子村与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黄草川村,是两个不同的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生态移民村,分别经历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探索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同时来自不同的地理空间,有着不同的安置方式。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安置条件和搬迁理念,导致二者存在不同的迁移效果,形成的移民社区存在显著差异。对裕固族占多数的双海子移民村和藏族占多数的黄草川移民村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分析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过程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民族地区生态移民的方略。  相似文献   

4.
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导言 移民安置是检验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而移民经济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正是移民安置的重要保证和移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三峡农村移民在丧失了原有的生产资源、社会资源、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迅速适应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只有经济生产的适应性增强了,他们才能逐渐恢复、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慢慢融入安置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中去,从而真正实现政府提出的“迁得走、稳得住、能致富”的安置目标。因此,对已经搬迁的三峡农村移民经济生产的适应状况及差异性进行考察,对于探…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旧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阻力。只有发展民族教育 ,提高人口素质 ,扩大交流与合作 ,才能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落地后能否生根?——已安置三峡农村移民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结构加速现代化转型时期农村移民搬迁后的满意度并不高,工程性非自愿移民群体的不稳定是必然的。受制于环境资源状况并结合移民意愿,采取有土安置和非农安置相结合的兼业安置方式只能是我国今后工程性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以增加收入为目标的后期扶持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只有福利水平的提高才能增加移民满意度,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具有生活意义的稳定的"根"——在农村的家。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生长地进入高校学习,原有的生活活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如何应对异质主流文化带来的压力,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关系到他们的成长和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大局。研究表明,性别、成长地域、聚居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等因素是影响他们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存在着一定的盲目城镇化现象,盲目城镇化对乡村聚落形态造成破坏的同时,也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态环境,导致民族文化破坏严重。借鉴国际上乡市化的经验,探索民族地区发展的乡市化路径,有利于促进乡村聚落形态和民族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同宗教或者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少数民族汇聚到一起,使不同宗教之间会发生碰撞。如何使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内部各个教派之间在移民安置地和谐共处,将会决定生态移民工程能否取得最大效益。从当前西部民族地区若干生态移民安置点的建设状况来看,当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在于改善移民生活,以及迁出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等方面,政府对于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移民文化的保护力度稍嫌不够。这种状况导致移民工程能够改变移民的生活条件,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消失。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是中国最近及未来若干年水利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因为水电开发项目建设会占用土地、房屋等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需要搬迁安置,在搬迁安置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问题,陷入“弱势”境遇之中,急需采取各种方法予以应对。民族社会工作就是一项有效的专业方法,它的工作方法诊断出了弱势移民群体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社会等层面的问题,它的基本理念赋予了民族地区弱势移民群体帮扶工作以对象、价值理念、专业目标优势,它的个体、群体、结构制度理论都蕴含着干预弱势移民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19世纪中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随着朝鲜族在我国扎下根,朝鲜族民俗也作为其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文化开始生根发芽;在20世纪10—40年代,随着我国朝鲜族聚居区域的形成而基本成形,并且开始逐渐具备自己的一些特色。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民俗尽管经受多次民族压迫和强制同化的磨难,但它以顽强的文化生命力,使朝鲜族的生活文化之基本脉络得以保存和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12.
民族习惯和习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并且以少数民族为主的省区,民族习惯和习俗对少数民族的行为具有较大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少数民族生活在习惯和习俗的世界里,特别农村居民受习惯、习俗的影响更大,民族习惯、习俗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居住、饮食、衣着等行为。以贵州农村居民为研究样本,采用1978年至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消费习惯模型,对农村居民饮食、居住、衣着、交通通讯、教育及文化娱乐、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等消费行为进行了计量研究,农村居民的消费主要受滞后一期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两个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德昂族是德宏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条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产生了丰富而具有民族特色的传说故事。德昂族的传说涉及德昂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还和一定的历史事件、地方风物和社会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分析研究德昂族民间传说,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族价值观的心理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价值观是不同少数民族基于各自的历史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地理环境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征的价值观。从心理学角度审视民族价值观的内涵和特征,民族价值观的基本结构是民族价值认识、民族价值评价、民族价值选择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民族学校对学生认知特点及本土知识的应然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学研究证明不同的个体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技巧。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和本土知识特点,他们在学习知识、认知事物时都表现出固有的认知习惯。民族学校的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土知识的纳入,这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本土知识的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博湖县有一支介干蒙回边缘的穆斯林群体,叫作“托茂人”,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族群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托茂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语言习惯、宗教习俗,而这一切都会反映在语言中。汉英两种语言生动地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体现出不同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及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各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互中,凝炼出了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存之道。这些生存智慧与惯习浸润在他们的器物、精神与制度文化中,支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与审美情趣,进而成为各民族地区古朴深厚的生态伦理文化,岜沙苗族文化中传统的器物格局、农耕文化、礼仪习俗、禁忌民约等充分展示了其所秉持的和谐共生生态观、用之有度消费观、代际公平责任观等,为当代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生态伦理提供了价值观照。重构生态伦理应实现由“关爱自然”之伦理立场向“敬畏自然”之伦理立场、“竞生发展”之思维模式向“共生发展”之生存智慧、“消费主义”之生活方式向“生态主义”之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于各民族伦理文化而言,学习借鉴者需择善而从,唯此方能引领民族地区发展“促其行而规其道”。  相似文献   

19.
贵州苗族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伴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贵州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留守老人越来越多。贵州省的苗族人口更高达430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留守老人与其他老年群体相比,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论述苗族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思想观念以及面临的困境,渗透社会工作理念,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