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代洛阳文人结社,前已有《明代洛阳的文人集团》给以考索。今复考得若干,遂使明代洛阳文人集团总数达21个,其数量之多,堪称北方之冠。因以作补,以见明代洛阳文人结社之全貌。  相似文献   

2.
唐代东都留守和北宋西京留守是洛阳分司机构的长官,身份崇重。唐宋时担任洛阳分司长官的裴度、牛僧孺、钱惟演、文彦博、韩绛等人多位望崇盛,又具有文学才能,喜与文人交往,因而,对洛阳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唱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也时常组织宴饮赋诗游赏等活动,许多诗歌唱和也是以分司长官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文人分司东都对文学创作及洛阳诗歌唱和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唐诗人韩愈分司东都期间,在洛阳任职或居住的孟郊、卢仝等人与之进行了较多的诗歌酬赠唱和。同时,洛阳便利的交通条件、韩愈在文坛的影响及其喜欢奖掖后进的作风也吸引了贾岛、刘叉、李贺等人。诸多诗人在此会聚,促进了韩孟唱和群体的形成,并在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共同的诗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4.
崔致远是唐代最为杰出的新罗文人 ,留唐 16年中 ,他先后擢进士、寓洛阳、任县尉、入幕府 ,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了极积的贡献。本文拟以中韩文献为依据 ,对崔致远的占籍与家世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左思以诗作享誉百代,却以创作《三都赋》震动西晋文坛。从《三都赋》的创作、面世到引发“洛阳纸贵”的震动,反映出西晋文坛一代风气:其一,西晋统一的短暂繁荣激发起文人创作大赋的巨大热情,消歇数百年后,大赋又进入了繁盛时代;其二,都城洛阳迅速形成一个庞大的文人集团和诗赋创作中心;并兴起一种文人结集、相互标榜,以赋赠答,以写大赋为荣的文坛风气;其三,由于南北文化的交流、碰撞,西晋文坛盛行争辩、品评之风;其四,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了在赋创作上追求个性化的思潮。从风格讲,左思的赋作与诗作基本上是统一于“左思风力”的。  相似文献   

7.
东汉王朝在建都洛阳过程中,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和改造。东汉洛阳在都城选址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洛阳周围的地形、土壤肥沃度、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因素;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主要表现在阳渠的修建、苑囿的建设、关隘以及道路的修整等方面。东汉洛阳对周围环境的改造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城市的美观,同时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局的变幻和党争的加剧,导致中唐后期文人对政治的避离以及对“壶天”境界的追求。以白居易为代表,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以诗酒唱和、园林营构为主要内容,文人们在“壶天”中过起了适意的吏隐生活。承接中唐余绪,晚唐文人的追求和爱好越来越狭小、袖珍,并将这些狭小、袖珍的东西放到诗中不厌其烦地加以表现。他们也向往“壶天”境界,但已不同于中唐文人的吏隐,他们使用更多的是“壶天”具有的另一层与隐逸、幽栖乃至神仙相关的意义。一方面是政治上被边缘化的命运,另一方面是审美情趣的改变,二者聚合一途,遂导致晚唐文人对江湖山林的群体性回归。而从对“壶天”境界的歌咏中,亦可看出他们在时代大潮推涌下既难于仕宦亦难于吏隐而不得不将视线投向江湖山林的某种苦衷。  相似文献   

9.
丝路起点具有历史阶段性。本文拟以东汉洛阳为例 ,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两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西汉时丝路起点在长安。东汉洛阳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 ,具备了成为丝路起点的条件。而以洛阳为起点的中西间经济 ,文化交流在事实上奠定了东汉洛阳丝路起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人园林代表了古代文人对诗意生活、人生境遇和艺术情怀的物质话语和构想。文章试图从文人园林的界定、文人园林的本质、文人园林的构建和文人园林的艺术情怀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审慎反思中探析其本质、审美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精神,以期为当下造园艺术服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宅基地闲置问题凸显,对宅基地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宅基地权属问题和宅基地闲置根源两方面对宅基地闲置问题形成的内在逻辑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宅基地闲置问题的外在表达路径从其整理、使用权流转及其模式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休闲农业视域下闲置宅基地开发模式的思路,以期进一步拓展闲置宅基地利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出现了志怪和志人小说的分类,其形成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需要小说引导世人服从统治,士人心态发生变化,清谈之风的盛行,佛教传入、道教的发展也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创作元素。这些都为当时的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改善发动机怠速工况下经济性与排放性,考虑怠速工况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采用怠速Fuzzy-PID控制算法,利用Simulink和Stateflow工具对Fuzzy-PID发动机怠速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结果表明该Fuzzy-PID控制器,有良好的实时性、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同时为解决控制系统的实时性能,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功能强大的可编程定点DSP控制芯片TMS320F2812,来实现信号处理与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机构的设立和变化、主要学者及其田野工作和著述,以及主要学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对日据时期(1895-1945年)日本殖民政府和学院派学者在台湾的人类学活动作一般性概述.同时结合台湾具体的历史情境,对这个时期日本学者的人类学知识的性质作出判断,指出这个时期日本学者在台湾生产的人类学知识在形态上是属于殖民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工程技术的发展都需要一批杰出人才担当领军重任。"钱学森之问"既反映了我国在杰出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也映射出问题解决的复杂艰难。文章以钱学森、冯.卡门和普朗特为例,探讨了工程技术类杰出人才所应具有的共性特质,旨在为我国工程技术杰出人才培养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我国各类著述蜂拥、各种典籍书刻发展的颠峰时期,作为其重要基础和内容的校勘学也集前代于大成,达到了其发展的最高水平。其间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积淀,而且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校勘理论和思想。因而,对之作系统地概括总结,在爬梳中进行条分缕析的阐释,并用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指导现实的编辑出版工作和人才的成长发展,乃是其价值凝结的终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农村闲置资源的概况,系统梳理了共享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分析了共享经济助力农村闲置资源利用的主要途 径;从共享闲置农地中的“共享农场”模式尚待进一步探索,共享闲置民居开发中的同质化、权属管理、法律纠纷、利益分割等问 题突出,共享闲置农机面临大型农机共享难题与传统农机具资源浪费问题,闲置劳动力尤其农闲时的闲置劳动力共享问题必 须认真对待,“共享校舍”相关的闲置校舍确权、规划、开发、监管等问题仍需解决,“共享农产品”要求的全过程生产经营权共享 仍有不小难度等六个方面,探析了基于共享经济视角的农村闲置资源利用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共享经济视角下农村闲 置资源利用问题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8.
"先天"、"先验"、"超验"分别作为康德哲学的 a priori、transzendental、transzendent的译名,在中国的广泛使用由来已久,但多数学界中人对它们的具体源流并不清楚.本文根据国内学人对康德哲学的研习背景,回溯到日本学界开始研习康德的时期,逐次考据这些译名何时何地产生,何时及怎样进入中国,梳理和呈现中国学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这些译名的讨论和争论.  相似文献   

19.
杨慎与《诗经》考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诗经》学史上,清人之考据成就最为世所注目。而清人之考据,实由明之杨慎启其端。杨慎于明中叶,以其博学宏才,一改宋元儒者空谈义理之风,旁征博引,将《诗经》研究推上了考据的轨道。不仅影响了明后期的《诗经》经学研究,而且也为清代《诗经》考据学的兴盛,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文章回顾了中外学者在何谓犹太文学这一问题上所持有的主要观点,指出作家的犹太身份和犹太体验是界定犹太文学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同时,从使用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和使用非犹太民族语言创作的犹太文学两方面考察犹太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在中国学术界,一般意义上的犹太文学研究与隶属于各国别文学的犹太文学研究之间的界限似乎过于分明,多数从事国别文学中的犹太文学研究的学者与中国犹太学界缺乏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