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孝字从教、从学。孝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养、敬、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做到奉养,核心的内容是敬,高层次、高境界是顺。《孝经》认为,孝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地位高、权势大的人,其孝的外延更大一些,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重一些,“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相似文献   

2.
明代乡贤传“孝”的书写形式分为两部分,即明代以前孝子的“哭亲守墓”模式与明代孝子的“现世奉养”模式。“哭亲守墓”源于晋唐正史人物传记的书写手法,“现世奉养”则是明代士人对本朝孝子的“形塑”。这两种模式被乡贤传作者整合于一本传记之中,既统一于“孝”又具有各自的时代性。《金华先民传》对浦江郑氏孝义一族的书写正是“孝”表现形式历时性变化的代表。这种“孝”书写形式的变化,通过乡贤传记的传播及其教化作用影响了明代地方乡里实践。  相似文献   

3.
荀子认为,管理国家必须制定等级、名分,各级各类人均需各自恪守名分,以礼行事.苟子在孝道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孝道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是教育的结果;孝子的重大作用在于“亲近而附远”;孝要讲原则性、正义性.  相似文献   

4.
百孝篇     
佚名 《山西老年》2011,(2):29-29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为人当须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孝子当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相似文献   

5.
唐代人较为重视孝道,特别是“善事父母”。由于权利的严重畸变,皇族内部少有孝慈亲情,皇帝为孝子者少,但不倡孝者无,二者并行无碍。  相似文献   

6.
老莱子是先秦的道家学者,汉代的“老莱子”故事衍生两个支流:一,老莱子是古代楚国的隐士;二,老莱子是“戏彩娱亲”的儒家孝子。唐前诗歌的“老莱子”典故都用隐士含义,唐诗的“老莱子”典故大多数用孝子含义。这一现象彰显了唐人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与推崇:唐人借此典表达对归家省亲的渴望之情;表达“忠先于孝”和“忠孝两全”的忠孝观念。  相似文献   

7.
阿谁 《北京纪事》2010,(5):68-69
大导演以孝传家 公众往往了解的是作为“国家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翟俊杰,殊不知翟俊杰还是“第一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称号的获得者。其实,翟俊杰的孝顺是在圈里出了名的。  相似文献   

8.
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孝”范畴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社会纵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意义内涵,孔子对“孝”的行动指令的说明是服务于这一意义内涵的。  相似文献   

9.
新民谣作为民众评价活动从正反两方面诱导着“孝”的实施.它以诙谐讽喻的方式记录着双向“反馈”模式中单向错位的孝道观;以平易幽默的形式诱导着积极向善的“孝”.新民谣对“孝”的诱导是通过道德之力来弥补自然本能的不足,以亲子双方的精神需要和子女的自力要求发生作用.在当代工商社会中,对“孝”的诱导可以弥补社会养老的不足,在和睦家庭和稳定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小雅.蓼莪》等篇表现子女与父母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历来被称为是“千古孝思之作”。本文从“孝”的起源、发展入手,探讨《小雅.蓼莪》一诗中所包含的“孝”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杨昆  黄永东 《老友》2013,(12):30-31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双桥镇粮管所职工李云却是一位非同一般的“床前孝子”.他十年如一日照顾着全身瘫痪的母亲:他为了照顾母亲。今年35岁了还未结婚。今年年初.在南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李云荣登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12.
2002年9月15日,由重庆市文明办等七家单位联合开展的首 届“巴渝十大孝子”评选活动中,“孝子热线”接到一则“孝 料”称:重庆市万州区有一个叫陈少弟的捡瓦匠,三十年来先后 赡养了四个非亲非故的老人。他让老人们愉快地享受了晚年生活, 自己却错过了人生的爱情季节,不惑之年依旧孤身一人;他为给 老人们求医问药,从“万元户”变成了打工仔,不得不去卖血, 甚至打算卖掉—个肾……  相似文献   

13.
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自然亲情为基础。在中国社会,孝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范畴之一,是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孔子对孝予以特别关注,从“奉养”、“孝敬”、“谏诤”、“父慈子孝”、“亲亲”、“仁爱”多层面全新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孝伦理思想体系。正确认识孔子孝论,发掘儒家“孝文化”的科学内涵,对汲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4.
说"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汉以孝治天下” ,在家国同构一体的封建社会中实际是移孝作忠。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一大特色。“孝”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其基本内涵仍不外“养”和“敬”二字。这应是传统的“孝”中属于精华的内容。在传统的“孝”中也掺杂有不少的封建性糟粕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愚孝 ,也是“孝”的畸形发展。“孝”在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 ,我们对它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封建遗孽而加以全盘否定。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 ,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结合现实 ,既要大力发扬其中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又要强化法律对不孝的制约。这对于增强现代家庭凝聚力 ,促进社会和国家的稳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进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老莱子八十高龄孝双亲的故事久为人们所称道。今天,在山西省永济市石桥村,年过古稀的杨成才孝敬继母的感人事迹也在广为传颂,人们誉他为“老孝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世说新语》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很多孝子形象。这些孝子形象受魏晋特殊的时代风尚影响,表现为以礼尽孝和以情尽孝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虽然其社会精神内核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中国古代孝子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凸显了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的德孝观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孝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稳定家庭、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物质上要赡养父母,有助于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中国孝文化提倡在精神上要尊敬父母,有助于营造融洽的气氛,建立和睦的家庭;提倡中国孝文化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新时期要发挥中国孝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澄清对传统孝文化的模糊认识,加强对青少年孝德教育,并对中国孝文化内容不断地加以提升和转换。  相似文献   

18.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孝"的论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集中分析了儒家有关"孝生"的一些说法,其中涉及养亲、敬亲的几个基本环节,包括对双亲物质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敬顺,以及孝子事亲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分析了孔孟与荀子在从父与从义之间,孰者更为优先的问题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进而指出儒家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义两种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其立场是如何的游移不定。最后,该文从生命保存与生命延续的角度说明了儒家独特的"孝生"观。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家庭的幸福,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也没有个人的幸福。孝敬是家庭伦理道德的核心,是维系家庭亲情的纽带,没有孝敬的家庭就不成其为家庭。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古文字“老”、“考”与“孝”的含义相同,都表示了后代对父母及祖先的赡养、热爱与尊敬。秦汉之际的《孝经》就是一部关于封建孝道的经典论著,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大都有关于孝道的记载。什么是孝?《尔雅》的解释是“善事父母”;《孝经》里这样论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还提出“孝子之事也,居则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