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现状,对六省市20 898名3—6岁农村儿童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评估,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焦虑感、抑郁倾向和攻击性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情绪识别与应对低于非留守儿童。为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主题活动,二是在班级建立亲情图书角,三是开展家书传递和其他亲子交流与沟通活动,四是按月组织形式多样的集体生日会活动,五是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培训,六是积极做好家园工作,七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观察评估与支持工作,八是加强专家支持力度。为了分析项目的实施效果,对9 665名3—6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进行了前测和后测,结果发现:学前留守儿童增强了对父母的感情,更加关爱爷爷奶奶,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加喜欢阅读故事,更加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同时,他们提高了安全与自我保护意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开展学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三是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营...  相似文献   

2.
以惠州市七个城区幼儿园的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为主量表,使用差异分析与回归分析,调查惠州市学前儿童的留守情况以及相关的人口学变量,旨在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给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学前儿童在性格缺陷、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地区经济水平会影响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女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留守男童;公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民办幼儿园留守学前儿童;大班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中班留守学前儿童;独生子女或二孩的留守学前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要显著好于属于大孩的留守学前儿童;人口学变量是影响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在陕西省榆林、渭南、安康三地市的农村乡镇初中抽取25个自然班,采用MHT量表,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初中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的这种家庭非完整性以及亲子关系的非连续性,使儿童所能享受的关爱度和指导力下降,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三个维度上差异极为显著;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母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差异;而母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外出留守儿童没有显著差异;留守女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留守男童。最后,从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三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抚养、教育和关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文章以近三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为依据,综述了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提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多为消极、被动的"减法"模式,即侧重问题的解决;积极心理学为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开启了另一条路径——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加法"模式,即强调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从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和实现条件等方面,探讨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的培养、实现从做"减法"向做"加法"的转换路径。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他们得到的社会支持资源比较少,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父母、老师、同学和监护人。社会支持作为一种保护性因子,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以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广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近期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对已有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而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干预实验结果显示,社会干预项目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对照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焦虑度等方面有积极的转变,甚至基本达到了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留守儿童之家"干预模式的可行性说明,政府应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和项目建设的监督。同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和农村家庭互助队伍,实施代理家长制度,以切实构建起家庭、社区、学校相结合的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98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个别维度得分和检出率偏高;社会支持状况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而且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预测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家庭作为一个出发点,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更易出现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网络,发展自我决策能力,加强体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注重优势发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能够促进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针对留守学生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严重等五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认为应从七个方面去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一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二要维护学生自尊,坚持个别教育、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三要利用集体优势,深入开展各类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集体活动;四要适时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心理的困惑;五要坚持关爱留守学生学习与生活并举的原则;六要坚持开通亲情热线,融洽亲情,调适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留守学生的能力;七要坚持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培训,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创建良好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各种社会问题。从政府公共政策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调查表明,湘西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许多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是:第一、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第二、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第三、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第四、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高人口素质,协调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证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这一群体中存在的教育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列举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种种表现,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在政府层面加强政策调控和宏观职能,家庭层面加大教育的力度和增强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学校层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巴南区农村留守儿童为例,对留守儿童成长教育现状及其需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法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学习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等多方面。政府、社会、学校以及留守儿童家庭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共同监管、解决留守儿童成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利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和SPSS将知网2000-2015年的重要期刊文章进行分析梳理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1)心理学范围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适应过程研究;(2)积极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发展;(3)基于心理理论的儿童移情及幼态发展研究;(4)学习障碍与认知等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5)儿童认知的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以及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的实践研究;(6)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特殊儿童的学习困难研究;(7)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心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不良心理行为的易感期,因而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更应受到关注。亲子分离造成的亲情缺失、监管缺失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前留守儿童比较敏感、内向、悲观、焦虑等不良心理特质。亲子分离和教育意识与方式是造成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核心因素。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重建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亲子分离、完善监护制度,促进亲情回归;国家、政府、社区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防止亲情流失;父母之间建立合作互助组,形成亲情共享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亲情呵护、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提高父母及代理监护人的教养意识,优化教养方;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意识、方法来提升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质量,促进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与否决定于留守儿童是否与父母建立起亲子依恋关系。通过宣传教育使留守儿童的父母认识并激发自己的教育责任与教育意识,可增进留守儿童与其父母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而减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演进与热点领域,采用知识图谱分析中国知网CNKI上的541篇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1)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凸显关键词为“心理”始于2008年,并已持续两年;(2)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关系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变量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及相关变量研究”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研究”等五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