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学研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个性,它们以语言为载体,投射到修辞活动中映现出了不同的民族修辞意识和修辞态度。对比它们可以发现修辞活动的民族性及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修辞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心理,因而对同一客观事物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表现出对同一概念的不同的修辞色彩。文章试从修辞的视角对汉维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从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系统四个方面揭示汉维语言修辞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超常修辞是对一般修辞具有强烈的叛逆性的语言运用技巧。致笑言语的基础。它常用于笑话、相声等创作中。中国笑话、相声的民族性及社会原因。超常修辞手段与一般修辞手段的对比分析:词义范围、语境、情感、意义联系、连贯性、叙述角度、严密性、社会性等方面的超常用词,反复、排比、对偶、对比、比较、比喻、避讳等超常修辞手法。超常修辞的社会效应。超常修辞与一般修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关联与共变的关系。当前两者关系的研究 ,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立足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民族性的层面 ;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着重现实意义的挖掘 ;三、关注人类语言与文化的交融、互补性。唯此 ,方可将汉语修辞与汉文化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小说修辞交流横向轴与纵向轴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总是随着历史语境的演变而演变。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可能改变一个时代的思维模式,进而改变读者与作者的审美成规,从而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修辞策略,发展自己的修辞技巧,最终改变小说修辞的整体风貌。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国小说修辞,必然受到时代语境与民族语言文化心理的影响,从而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特征。根据不同时代小说的修辞语境、修辞契约、修辞策略等的差异,可以看到中国小说修辞由传统-阐释型修辞向现代-建构型修辞与后现代-解构型修辞嬗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6.
漫谈修辞的民族性章忠云不同的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毫无疑问,这一切对修辞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社会风尚、心理状态、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等都会使语言的运用产生不同的风格,表现出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俄语成语以它的形象生动,简约练达的语言特点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是,由于不了解俄国文化所特有的民族性,经常会从字面上错误地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本文从俄语成语形成的几个社会因素着手,结合翻译理论,提出了俄语成语翻译应该立足于社会环境,准确地表达出成语的意义和修辞色彩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修辞文本,是指那些运用某种特定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修辞文本的建构应遵守“恰切性”和“有效性”的基本原则。所谓“恰切性原则”,就是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要对修辞接受者有较强的针对性,即与修辞接受者所能接受或理解的知识层面、心理状态、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大致相符合。所谓“有效性原则”,就是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要使修辞接受者能够理解且乐于接受。也就是说,前者要求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后者则要求修辞者所建构的修辞文本具有可解读性、可接受性。“恰切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而“有效性”则是“恰切性”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英语习语中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及其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认为英语习语在非言语交际中具有民族性和修辞性的特征,通过身体动作、面部表情、颜色、服装容饰等非言语行为的表达,强调和加强了言语内容,使得习语更加形象、生动、传神。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语言要素不只是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语言的要素是很丰富的,还包括修辞、色彩、体态语、礼貌语言、个性、语境、文化、民族性、时代性、社会性、语体、颜色、味道、情趣等等,语言要素还有彼此联系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汉语的民族性,是指汉民族语言质的规定性.汉字的民族性表现为汉字形态的艺术性和汉字形声化思维的整体意会性以及建立汉语心理库的民族特征.汉语的音乐美表现为声调的跌宕美,音节的韵律美,音步的节奏美以及语义块整齐铺排的和谐美.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在宇宙现上表现为时空物质之间的不可分性、流动性和汉语建构的简易性以及语序的心理时间流,在句法上表现为话题-说明的结构框架,汉语修辞意味大于语法意味等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英语谚语的历史起源。指出英语谚语按来源可以分为六类:即长期的社会实践;长期的生产实践;长期的生活实践及经历;源于名著、寓言及格言;译借外国谚语;源于《圣经》。从语法、修辞、文体三方面论述了英语谚语的特点。并阐述英语翻译时应注意其民族性和口语性。  相似文献   

13.
尼采的修辞思想,是其对形而上学进行语言批判的关键,更是20世纪西方文学文化批评的思想源头.文章从尼采修辞批评本身的悖论所揭示出的一种"修辞陷阱"出发,在西方修辞传统中去描述和理解尼采修辞思想的涵义和地位,并主要以德曼的思想为代表论述了当代批评对此所作出的思考和回应,从而理解当代西方思想所关注的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论是文学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大众化的文学实践,还是文化符号由"鲁迅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换,以及新的文学规范的设定,都在不断探索本民族文学现代性和民族性并重建构的新的可能性。从延安文学的实践及发展来看,一方面,它的现代性追求尽可能地向本民族的文化靠拢,突出中国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所建构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着现代性追求的实践特征。延安文学所追求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所确立的民族性是内涵着现代性的民族性,民族性塑造着现代性,现代性目标又深化着民族性的诉求,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对接的过程,由此构成了延安文学的双重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并重。现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延安文学的两翼,形成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并为建国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学规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汉字修辞是利用汉字的形体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现象。文章以汉字修辞的语言事实,从美学的角度考察了汉字修辞格的审美功能,讨论了在交际活动中运用汉字修辞所创造的形象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变异美。  相似文献   

16.
倒装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两大类:语法倒装和修辞倒装。主要阐述修辞倒装作为英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所具有的修辞功能,并分析导致其修辞功能产生的三大原则,力求达到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修辞倒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 修辞行为发生在言语表达中,是言语交际的一个方面,处于言语交际的“表达——领会”这一链条中.它不仅与交际环境(语境)、交际目的密切相关,而且与言语领会紧密相联.所谓修辞的立体研究,就是要将修辞现象还原于其在言语交际中的实际位置,从言语的表达到领会这一完整的交际过程中,分析修辞行为的发生、调适和修辞功能实现的原因条件,进而总结修辞的一般规律.这不同于一般所说的对修辞进行全方位研究,它只在言语交际这个范围进行.超言语范围的探讨修辞所蕴含的文化、审美价值,以及探讨修辞所具有的逻辑、哲学、政治、民族、人种、地理、社会学等学科价值,不属于本文所指的修辞的立体研究范围.对  相似文献   

18.
倒装作为英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按其功能可划分为两大类:语法倒装和修辞倒装。主要阐述修辞倒装作为英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所具有的修辞功能,并分析导致其修辞功能产生的三大原则,力求达到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修辞倒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法的修辞角度讨论了语法与语法修辞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了6种语法形式所体现的修辞意义,介绍了8个介词与反身代词连用时的修辞性比喻用法,探讨了自由间接引语的修辞功能。最后认为语法和语法修辞二者相互补充,可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西方传统竞争性、二元性、转变型修辞难以完全合理阐释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一种推崇多样性、关系性、自决性的邀请修辞值得提倡。它所构成的独特观念来源于女性主义价值观,与中国古典修辞思想也有一定的关联。本文通过梳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本体论、价值论、知识论三个元理论假设,结合古典修辞文本的哲学诠释,探寻中国古典修辞实践与邀请修辞价值原则重叠的话语印迹,挖掘邀请修辞与中国古典修辞思想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两者在多样性与关系性这两个元理论上同频共振。本研究对推动中西修辞的交流互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