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学思想方式是思想主体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较自觉的、有一定系统的思考和表述,体现着思想者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林语堂在美学思想方式上选择了闲适和幽默的向度,这一选择因区别于现代文学悲剧和正剧的主流选择而显得独特。更内在于这一选择的动力机制是感悟自在生命的美学思维方式。它源出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性感悟方式,并置入到现代文化多元参照的语境中。受益于这种美学思维方式,林语堂的写作、为学养性、生活的种种都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第一个将英语中的Humor译成中文“幽默”的人,他是中国幽默文学的倡导者,他也是沟通中西方幽默观念的桥梁之一。“幽默”是林语堂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幽默观在林语堂的艺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分三章解读林语堂的“幽默”。第一章论述了林语堂幽默观的内涵:自由独立的思想,宽容超脱的胸怀,闲适自然的情愫。第二章论述了其幽默作为一种文学实践。第三章论述其幽默作为一种人生姿态。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林语堂幽默观的意义,林语堂的幽默达到了艺术境界、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的"幽默"是他的一种文化选择,其散文创作中的幽默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文艺观,也是一种美学追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林语堂选择幽默的背后是一个曾经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人充满期待的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一种精神与心灵的退守.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承认中西文化各有特点,但同时又坚信,既然同为人类,其文化也必有共性."幽默"一词对于林语堂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名词的翻译.林语堂试图在中西文化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点,然后以此共同点为坐标来重新审视中西文化.他的全部幽默人生哲学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之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的名字与幽默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他不仅为西方的humor寻找了一个典雅的中国美称,而且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幽默杂志——《论语》,自己还留下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同时,他还有关于幽默的理论上的建树。由于林语堂以那冷静超远为旨的幽  相似文献   

6.
幽默性散文,是二十世纪台湾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散文处处可见林语堂幽默大师的影子。他从提倡幽默,到台湾散文的幽默,之间有着牵连不断地关系。林语堂的软幽默、硬幽默和智性幽默在台湾众多散文家中得到承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30年代幽默文学兴起,这是20世纪以来中西文化大碰撞所引起的一系列骤变中的一个。作为幽默文学的倡导者,林语堂的幽默观和他的艺术观一样,都是这次骤变所产生的新质。林语堂以他的幽默、性灵和闲适著称于海内外,于是便引发了各界不同的声音。在解读林语堂时,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他的悠闲与幽默,其实他战斗性的一面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为了使其幽默理论本土化,一方面努力从民间文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幽默基因,虽易导致幽默的泛化,但自有其文化学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在中国倡导幽默的实践中,对幽默理论本土化的文化障碍有所察觉,但估计明显不足。30年代左右翼文人对“论语派”的攻击,与其说是政治冲突,毋宁说是一场以幽默为媒介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向西方宣传道家文化并非以阐发老庄哲学的要义、宣传民族文化为最终目的,而是利用道家哲学中的某些因素,意图解决现代西方世界的生存困境,生存而不是学理是林语堂关注的中心,林语堂笔下的老庄思想是一种幽默、平和、和谐的“生存哲学”。林语堂尝试用老庄哲学解决现代世界由发展竞争及战争所带来的种种生存困境,使老庄哲学在现代背景下放出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由于30年代提倡“幽默—闲适”小品,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定格”为“洋奴”和“帮闲文人”。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指出30年代的林语堂基本坚持了反帝爱国的立场。从政治上看,他属于中间派,既同国民党反动派有矛盾,又与无产阶级革命派相牾。从文艺观来看,他奉行自由的资产阶级文艺论,既反对国民党的文化专制,也责难无产阶级的左翼文艺运动。林语堂幽默小品的文化价值是功大于过的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幽默情结和幽默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三十年代初,幽默曾流行于中国的文坛。当时,林语堂创办了《论语》等杂志,大力提倡“幽默”,居然造成了“……轰的一声,天下无不幽默小品”的声势。“幽默大走鸿运”的1932年,也因此而被称为“幽默年”。从此,林语堂就被公认为中国的“幽默大师”,但此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文化锋面上——试论林语堂散文创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语堂一生著作甚丰,思想内容极其复杂,他自谓“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本文主要关注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林语堂的思想有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早期的《剪指集》激昂慷慨,有较强的现实性与战斗性。《大荒集》以后提倡幽默,抒写性灵,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被认为躲进了象牙之塔,逆历史潮流,对历史进步之敌对力量起帮闲作用。本文即对林语堂创作的整体复杂性与具体表现的阶段性进行分析。从他的家庭环境、自然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所处时代等方面究其原因,认为林语堂此人其文是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对林语堂的评价,我们无法超越他那特定的时代,但最终的评价应交给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幽默观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既显赫一时又耀眼巳久的“幽默大师”,林语堂不仅为西文的Humour寻找了一个典雅的中国美称,不仅留下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而且还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幽默杂志——《论语》,从而形成了一个使来自左中右各个阵营的许多作家都涉足其中的幽默运动、以及使现代文学研究不能忽视的文化现象。但是,由于林语堂那以冷静超远为旨归的幽默很不合乎30年代内忧外患、腥风血雨的时宜,所以关于林语堂的认识,不仅现在,就是当时也在见仁见智之间颇多微词。我感到,如果说50年前出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道德与名誉的功利欲求之外,这是他敢于幽默的原因。“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是他幽默与众不同的地方。鲁迅与左翼文艺工作者对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论语》的批判,有明显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5.
幽默现象虽然古已有之,但在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没有幽默这一术语。幽默一词传入中国,首先要归功于林语堂。  相似文献   

16.
以《浮生六记》为例,具体从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和谐"的美学思想,追求本真和快乐的人生哲学,田园化的理想生活模式等方面探讨译者的文化观和翻译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分析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为翻译文本之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位幽默大师,对幽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认同幽默文学的社会价值,且都对幽默文学进行了探讨,对中国究竟有无幽默文学看法不一。在创作中对幽默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也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二人在文学观念上存在较大差异。后来的评论者对两人的创作褒贬有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林语堂是有失公允的。  相似文献   

18.
算尽先机     
成功者不仅低头走路,而且抬头看天;他们总在分析趋势,并试图引领趋势。张兵最近遭遇了第三次失业,心情极度糟糕。"我为什么总是怀才不遇呢?"他问别人。张兵今年37岁,名牌大学德语系毕业。他的电脑操作水平不错,英语水平也不比德语差。他一表人材,还能写一手林语堂体的随笔。他幽默,喜欢表现出绅士气。总之,他认为自己是个全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解析了林语堂幽默观中中庸与极端的矛盾原因。认为林语堂对幽默之倡举是以改造社会、改造人生、改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为初衷的。此举不仅对纠正中国文化两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现代文学艺术的多元化提供了新的思维视点与文体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事件”(亦称“林语堂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