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传记学批评方法,结合鲁迅生平、思想,可以看出,<野草>体现了鲁迅的生命观、历史观--"中间物"哲学,体现了他绝望抗争的人生态度.从创作过程、鲁迅心境可以解读<故事新编>"油滑"写法的必然性及其意象、情节中的复仇情绪.  相似文献   

2.
社会上对贬损鲁迅的反击余音未了,又有人搬出了周作人当年的理论来解读<伤逝>,认为"<伤逝>是鲁迅意在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爱情悲剧写兄弟恩情断绝后内心难言的隐痛".这是否定<伤逝>社会意义的说法.<伤逝>并非写"兄弟情",而是对"五四"时期沉湎爱情、躲避社会斗争的青年群体的典型刻画,是对知识分子"国民性"的反思、喟叹与批判,<伤逝>有其非凡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看/被看"模式的消解--从《复仇》到《突围表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作品中,有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模式,且这些模式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在"看/被看"这一模式中,残雪是唯一一位把"看/被看"模式消解到底的作家.比如,她在<突围表演>中描写的三个意味不同的裸体表演场景,就是对鲁迅<复仇>中提出的"表演者/观看者"之间关系的颠覆性质疑与逆转性深化.  相似文献   

4.
"思无邪"别解及孔子的论《诗》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駉篇>"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明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认为<东嘉先哲录>的作者为王佐.经过凭籍<四库全书总目>和<续文献通考>的考证,<明史*艺文志>记载有误,<东嘉先哲录>一书的作者应为王朝佐.  相似文献   

6.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孔子言以论<诗>三百,后世由此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但学者对其理解不同,众说纷纭,有十余家之多.正确理解"思无邪"的原意,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时代背景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相似文献   

7.
两汉的"式"制取"样"的意思,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构成"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品式"普遍化,一般事务均有"品式"的规定.<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样"方面的规定,用作划分户等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北魏<丘井式>是户籍编造的样式.<输籍样>仿自<户调式>,也用来"定户上下".<通典>不懂"品式"制,把<户调式>中修饰"样"的形式方面的规定,即"占田"、"课田"从"式"中抽出,当作土地制度归入<田制>;把<丘井之式>中的"均田"幌子当真,视其为由国家分配土地的"均田制";把<输籍样>解释为"轻税"之法,目的在于挖"浮客".<通志>、<文献通考>继承了这些错误,并一直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红楼"出典和<红楼梦>命意的索解,除了索隐派若干奇异的猜测,出现了一些会心的领悟和一个荒谬的循环.全面考察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并审视<红楼梦>文本所得七大证据表明,曹雪芹曾经寝食<全唐诗>,浸淫<全唐诗>.<全唐诗>中60例"红楼"意象,所含九种含义可归为五类意蕴,与此对应,<红楼梦>命意可作由浅入深、由面到点、由实写到哲思的五重索解,小说的主人公、背景、情节走向、主导线索、哲理追求一切都可以由<红楼梦>这一书名化入或展开.二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末有关<红楼梦>书名命意的肤浅和乖谬之见可以去矣.  相似文献   

9.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0.
唐孔颖达所撰<周易义赞>始以<周易正义>刊行.从宋至清,<周易正义>又题作<周易兼义>.后人对其间缘由多所探究.清代学者阮元认为<周易正义>之所又题作<周易兼义>,是因为宋人将单行之义疏与经注合刻题称"兼义".其说源流清晰,与诸家著录相合,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11.
被钟嵘称为"太康之英"的陆机,之所以能取得西晋太康文坛的霸主地位,是与他在创作实践中对各类文体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分不开的.陆机在文体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奠定连珠体的基本体式;二、确立骈文的基本格局;三、颂体的创新;四、挽歌的变体;五、赋体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常以冷静从容的幽默笔法叙述一些沉重、悲惨乃至残酷的场面或事物 ,这种笔法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性质。此种黑色幽默用于正面的人或事 ,未免不够严肃或慎重 ,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愤激之情 ,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相似文献   

13.
庐隐的《东京小品》是她构筑的“女性世界”中很特别的一个群体,洋溢着异国情调,展现了下层女性的生活,以其清新的笔调、深沉的感情,展现了一个知识女性跨越国界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风筝》为鲁迅《野草》中重要篇目 ,反映出作者当时既向往“春天” ,又感到无可把握的复杂情感 ,以“风筝”为描述对象 ,形成了精奇独特的艺术构思 ,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陌生化的诗学特征,尤其体现在语言、意象和叙事等几个方面。虽然陌生化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阻力,但同时也使《野草》的生命哲学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表现出诗的意境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的说法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语体"散文或象征主义散文诗的源头,尽管称高长虹为"散文诗集的开先河者"与事实不符,却完全可以称他为开创者之一。通过比较《朝花夕拾》和《土仪》的写作、发表、结集出版情况可以知道,如果《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闲话风"的创作潮流的说法属实,那么开创现代散文"闲话风"创作潮流的系列文章应该是高长虹的《土仪》而不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用"生存论"视角解读了《狂人日记》中狂人的言行后认为:他的言说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其"突外"后在常人世界的"归化"是一种生存方式;他的存在已成为中国封建礼教和旧文化秩序的一个他者性参照系,并体现了鲁迅直面现实和超越现实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9.
"四杰"作为初唐文学革新的前驱者,在反对齐梁文风方面是一致的.他们所提倡的都是儒家传统的诗教观,这很容易导致对屈原产生偏见,王勃和卢照邻就曾经对屈原有所指责.骆宾王、杨炯对于屈原的认识与王勃、卢照邻又不同,他们两人都不曾贬低过屈原.政治上的不幸遭遇,使王勃和卢照邻对于屈原的认识在后期也有所改变.在创作上,"四杰"都受到了<楚辞>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四杰"对屈原都有着明显的继承.  相似文献   

20.
西晋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和陆云被钟嵘称为"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二陆"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为吴国的大司马。吴亡,陆机、陆云隐退故里10年,后到京城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受到器重,但政治上却不得志,陆机甚至死于"八王之乱"。陆机和陆云的性格迥异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风貌,陆机繁缛,陆云鲜净。然而两人都很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的作用。陆机的作品《文赋》精微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在艺术构思、谋篇布局、美学标准和文体的分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