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民工的职业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普通员工、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是农民工职业的四大基本类别,技工更是农民工职业上升过程中的主要方向.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城市环境对农民工职业上升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4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上升的主力军,而体现农民工综合人力资本的学历和最能体现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强烈进取心是农民工职业由普通员工上升为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等高端职业的共同的关键因素.企业组织内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晋升为中低层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成长为技工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外社会资本、较强的风险承受力和处于不发达中小城市则是农民工成为经营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根本原因,产业梯度转移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深层次原因,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在动力。农民工创业制约因素包括资金不足、支持政策少,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建议进一步健全组织协调工作体系,多渠道解决农民工创业事资困难问题,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创业园的建设,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对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3.
抛开社会因素,就农民工个人而言,市民化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一是市民化意愿,二是市民化能力。前者是主观条件,后者是客观条件并且是最核心的条件。市民化能力是指农民工跨越市民化门槛(即市民化成本)的能力,主要反映的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农民工收入和市民化成本是决定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两大因素,因而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必须从这两处着力: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工收入——通过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以提高农民工工资性收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以提高农民工财产性收入。二是多途径降低市民化成本——通过完善户籍、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以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入户、就业、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成本;通过创新维权机制,以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城的农民工越来越多 ,在城市中他们属于贫困群体。农民工的贫困原因是由于农民工与城市人相比缺乏公正的社会权利 ,即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是造成农民工地位低下的深层次原因。我国农民工社会权利贫困相当严重 ,现行的制度和政策缺乏对农民工社会权利的保障 ,农民工现有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农民工缺乏参与制订社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机会。因此 ,我们要根据制度公正的基本理念 ,给农民工以公平、公正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农民工是当代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农民工的社会分层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更是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中国农民的市民化,首先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但人数过亿的农民工又不可能同步市民化,或者同时融入城市,它必须经历一个渐进地、分期分批地进入过程。为此,文章运用代理论与社会分层理论来分析农民工分层,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将进城的农民工大体上分为准市民身份的农民工、自我雇用的个体农民工、依靠打工维生的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地农民工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组织运行有2种模式,一是"组织农民工";二是"农民工组织"。当前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即"组织农民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有效"的外部性整合,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以对武汉市农民工的访谈及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为例,剖析通过组织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总结了"工友之家"在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中5个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组织找回农民工的归属感,增强群体内部凝聚力;通过组织提供参与平台,提高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积极性;通过组织整合农民工群体内部资源,扩大农民工群体的对外影响力;通过组织联系文化部门、企业、社区及农民工;通过组织填补农民工公共文化供给的错位和缺失。认为"农民工组织"模式是一种内生动力型长效机制,提出了"组织农民工"模式向"农民工组织"模式转型的必然性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有很大的必要性。首先,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其权益维护的必要前提;其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机械整合向有机整合转变的需要;再次,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适应政府从行政整合向法律整合转变的需要;第四,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提高是自我规制其社会失范行为的需要。普法是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农民工普法要构建普法主体的多元性,体现普法内容的针对性,着眼于普法形式的实效性,在培养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同时,兼顾农民工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农民工的劳动环境、生活环境及其社会环境的探究,进行了对改善农民工生存困境的思考,认为必须要关注农民工的职业健康和创建安全的劳动环境,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及其构建农民工的新形象,为农民工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提出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困境问题是实现农民工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制和制度等原因,新生代农民工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深处,形成怨恨。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怨恨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分层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社会下层;从社会身份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边缘人”;从社会交往理论看,新生代农民工仍是初级交往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怨恨感的压抑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危害:伤害农民工自我心灵,阻碍社会进步;引起农民工思想混乱,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降低政府公信力,削弱社会的整合能力和动员能力。在此提出化解农民工怨恨感的对策建议: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就业培训,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析,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析,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论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对弱势群体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是一大薄弱环节,使我国农民工合法权益遭到严重侵犯,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农民工是弱势群体,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愈演愈烈,因此,需要依法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视,特别提出要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当前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其市民化的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和谐人格是指农民工二元人格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农民型人格与市民型人格等不同人格特质从对立走向整合的人格类型。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国民和谐人格来支撑,需要农民工由二元人格向和谐人格的转型。农民工和谐人格是农民工人格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农民工和谐人格构建的基石,农民工市民化和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工和谐人格构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有明显的缺陷,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中立法的空缺、体制的限制、权利意识的淡薄、非政府组织等社会支持系统发展不完善,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的制度、落实农民工权利保护的法律依据、加强农民工权利的行政保护力度、重塑农民工权利的司法救助机制、建立专门的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等是完善农民工社会救助体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过程而产生。农民工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对待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农民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但在现实社会中,却面临着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标本兼治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之策。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只有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才能顺利完成。农民工最终必将转变为新时期的产业工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是当前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现阶段认真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一步深化仍然有赖于农民工的贡献,但住房问题已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运用改进的斯加思塔人口迁移成本收益净现值模型和统计数据分析影响农民工迁移的因素,发现城乡绝对收入差距是农民工进城的主要动机,各地区生活成本的差异将影响农民工在不同地区的迁移,住房是影响农民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日益严重的农民工住房问题有可能加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政府可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引导产业转移,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重新分布是一个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博弈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农民工工资长期被压低的问题,认为我国农民工工资是被严重扭曲的,这必然造成了农民工权益损失;通过分析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农民工之间的不公平博弈,认为企业会一致采取扭曲农民工工资的联盟行动,而农民工在博弈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弱势的;另外分析了我国买方垄断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不合理定价机制,认为农民工实际得到的报酬低于企业的边际收益,说明企业存在对农民工的"剥削"问题。因此,我国农民工工资形成机制是不公平的,需要通过改革措施将农民工工资提高到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转化为市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针对江苏南部地区创造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成功经验,介绍了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这些制度和举措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解决农民工的居住、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由典型地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引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度性对策,这就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底线,构建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