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86,自引:0,他引:86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包括初始年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在内的初始增长条件 ,包括政府消费比率、市场化水平和要素配置在内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以及包括就业水平、投资水平和效率在内的常规增长条件 ,都会影响地区经济的增长绩效。文章认为 ,劳动力市场扭曲影响要素配置效率 ,而由此产生的效率差异正是促成近年来我国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1978—2013年,我国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波浪式发展、变化不大;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呈增长态势,并且2010年后整体影响明显增强;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扭曲程度则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长期来看是导致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主要因素。从劳动力配置扭曲贡献因素来看,工资差异直接导致了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产业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扭曲总体加剧了劳动力配置扭曲。从省际来看,各省产业综合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存在下降的趋势,各省的非农业、农业与非农业间的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的均值走势与全国一致,在省际存在不断扩大的劳动力配置扭曲。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与经济增长舒元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2年我国的劳动力总数为6.99亿人,为全世界劳动力总数的30.5%。①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高度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分析1978年以来我国劳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适时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经济从衰退到复苏,再到实现新的增长,只有在新的结构下才有可能.当前尤其应着力调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以人为压低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为前提的加工贸易和投资来驱动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扩大国内居民消费将成为驱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如果宏观经济政策看不到这点,片面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将扭曲市场调整结构信号,本应调整的结构得不到及时调整,其结果将可能是经济的滞涨.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都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分析劳动力能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本文主要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析人口政策和人口生存周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渐进式”改革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激进式”转型 ,由于转型路径和经济绩效的差异 ,使得这些转型国家劳动力再就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渐进式”改革 ,经济基本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 ,但劳动力市场却出现就业与失业同步增长的情况。激进的“休克疗法”使得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都经历了生产与就业急剧下降的困难时期。我国由于工业资本化的加速 ,经济增长以资本推动为主 ,就业弹性不断缩小。由于劳动力的初始配置不同 ,从而导致转型后劳动力再就业的流向不同 ,等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框架,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效果及劳动力市场传导机制,并结合2012—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效促进了我国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其中在劳动力稀缺且资本要素较丰裕的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使地区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转型;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向生活性服务业转移,但并未实现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同步提升;在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改善地区劳动生产率,但就业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且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引发工资水平下降问题,抑制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由此,各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现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协作,共同打造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渐进式改革中的金融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公有经济部门的投资支撑 ,寻求这笔投资资金的来源就成为转型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市场化改革调整了计划体制下严重扭曲的劳动力及农产品价格体系 ,增加了居民部门的金融剩余 ,在税收途径未能有效地聚集和动员这笔金融剩余的情况下 ,国家通过信用垄断、利率管制、银行信贷控制及高准备金制度等金融控制措施有效地动员了居民部门的金融剩余 ,顶托了公有经济部门的高投资。通过金融控制形成的资本形成机制对渐进式改革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价格扭曲问题仍然突出,阻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对要素相对价格扭曲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把握要素市场发展动态,还能够为理解、指导新时代背景下的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和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1999-2017年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在测度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程度及其变动趋势基础上量化分析要素相对价格扭曲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近20年中国的要素相对价格扭曲严重,资本比劳动力存在更严重的价格低估,但整体而言有收敛改善趋势,尤其2009年以前趋势明显,此后相对保持稳态水平;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要素相对价格扭曲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σ收敛则只存在于全国层面。  相似文献   

11.
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但近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合理地吸收和借鉴日本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理论及其发展,对我国企业就业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量农民工住房存在过度拥挤、环境恶劣和居住分割等问题,不利于其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获取信息和获得机会,融入城市主流生活,加剧了社会分割和贫富分化。在回顾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北京市微观数据,发现"城中村"中移民的劳动力产出增长速度明显低于普通住房社区中的移民,恶劣的居住环境阻碍了农民工劳动力产出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本文基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和住房市场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农民工聚居区的住房供给能力与居住环境质量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的机理。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和农民工聚居区居住环境的公共政策将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3.
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客观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现代化征程的新起点,应准确把握劳动力要素市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契合之处,探寻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建立的政府初衷、内在动力和实施契机。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全力推进全国统一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建立,破除并着力解决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分割、要素流动受阻、要素价格扭曲等问题,最终反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由创新主体在运用创新资源研究、试验所形成的创新产出基础上,将这些创新产出投入生产的过程。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复杂性、风险性和市场性等特征。科技成果转化意味着创新产出形成实际创新价值的过程,若科技成果转化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则会带来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若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就会降低技术创新绩效。我国的创新市场尚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状态,尤其是技术与创新产品交易市场,因此,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来促进我国各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是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对提高其就业能力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本文根据调查样本数据,建立Logistic和Stepwise回归模型,在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选择影响因素并对培训收益率进行研究,发现职业培训对低学历者存在"挤出效应",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民工的培训机会和培训收益方面存在显著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职业技能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增长作用仍待进一步提高。据分析,政府必须统筹规划不同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培训资源;同时,为提高职业培训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对免费培训选择性的"提档升级",努力规避培训对低学历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离不开生主要素市场的建设,其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江苏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卓有成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种资源,必须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这就需要探讨江苏劳动力市场发育的问题。一、江苏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现状1.国内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为劳动力市场的萌发提供了生长点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兴衰与劳动力管理体制的演变密切相关,建国初期,政府所采取的灵活的劳动力管理政策,曾有利于原有劳动力市场的沿续。但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统一调配劳动力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巩固,劳动力市场趋于萎缩直至消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复苏的契机。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体制环境的变化,为劳动  相似文献   

18.
全面回顾自1990年代中期发端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有三个"典型化事实",即阶段性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影响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结构变量、劳动力流动、发展战略、宏观经济波动等.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地区增长和地区差距研究进入成熟阶段.未来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的可能方向是二元经济与经济收敛、要素流动性与经济收敛、经济收敛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收敛绩效等.  相似文献   

19.
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只有当要素替代弹性大于1时,或者发生了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在资本深化过程中,劳动报酬比重会出现下降趋势。在中国现有体制背景下,影响劳动报酬比重的资本深化表现归结为四个方面:(1)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2)转轨经济的增长方式扭曲了要素价格,提高了要素替代弹性;(3)要素价格扭曲使不同所有制经济部门倾向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4)资源资本化进程中的资源价格重估和再定价。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资本深化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不可避免,但是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技术进步的偏向以及金融过度深化导致的资源加速资本深化,从而带来的中国劳动报酬比重过快下降是需要矫正的。矫正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转轨,健全要素市场以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资源高消耗、投资高增长为基础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了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大幅上涨与国内资源约束递增。受此影响,东部沿海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生产成本上升,经济增长趋缓;中西部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投资持续增长,资源产业与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可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致资源稀缺的结构性变迁与地域性转移,以及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变化,使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出现收敛趋势。这表明,在市场体制下,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会带来资源约束变动,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关系变动因此受到资源供给的约束与资源配置力的影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与市场供求关系难以锁定,地区资源供给与资源配置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而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