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根据小说文体学理论,从主题、结构、语言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斯坦培克中篇小说《珍珠》的两个汉译本。通过对两个译本在语言表现层次方面的细致分析,剖析了两个译本的利弊,并由此提出,翻译时对原文风格的再现就是对原文主题、结构和语言等风格的再现。文学翻译不仅要忠实原作,更要传达原作的风格。对译本进行文体学层次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把握原文风格,提高翻译层次。  相似文献   

2.
从美学视角看散文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视角分析了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指出散文翻译应尽量传达原文包含的多层次美的信息,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三美”的展现——评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渊冲先生用他那支传神之笔展现了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在“意美”方面,他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不仅表达原作的字间之意,而且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情。当原文有几种解释时,他选择最美的一种。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而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原则。新的实用型翻译原则应是:先理解,再翻译,再理解。意思就是先博览群书,理解好了原作才能翻译;认真翻译完全文之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全面的修改。错译的原因全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据此原则理解好了原诗的三个层面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话,才能将原诗的意思翻译到位。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也要理解到原作的修辞风格、语言风格等。因此,除了要尽量翻译出原作的内涵之外,还要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文学翻译的艺术,是在各种要素之间取得平衡的艺术。成功的文学翻译,应该体现出“信”与“美”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首先读透原文,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目标语忠实再现原文的意境和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即“信”;二是注意原作者的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即“美”。要从准确度和可接受性来把握信息传递效果,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情感和风格。如果不能传达,则应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美”兼备。  相似文献   

6.
语域对等在散文英译风格再现的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译者需以语域对等为指导准则,对原作进行语域及语境角度的考察—即联系具体情境对原作做出解读,在微观语言层面上确认散文风格的表现形式,对潜藏的风格符号进行挖掘,并尝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域,再现原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传统译者风格的研究大都基于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直觉判断,集中讨论译作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等.这种主观、印象式和规约性的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只重视译文与原文的风格对应,而忽视文学翻译中译者特定的风格.随着描写翻译学的发展,译者风格研究开始借助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通过大规模的语料分析,来考察译者传承原作风格之外所表现出的风格,这可以有效弥补主观判断的不足.文中以<红楼梦>的杨译本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利用包含两个译本全文的可比语料库,基于大量语料的客观分析,试图详细分析译者在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上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最后,试图从译者的母语文化和翻译规范的角度来解释二者表现出的迥异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作家对于美的追求赋予了散文作品无限的生命力。散文形式自由、写法灵活、选材丰富,因此对于译者来说,要在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同时兼顾对原作音律、形式、意蕴方面美的再现实属不易。本文以夏济安译《美国名家散文选读》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探讨译者如何实现散文原作的美感再现。  相似文献   

9.
在英汉或汉英翻译中,常常注意到的是差异比较明显的词汇或语句,而一些看似熟悉的词往往被先入为主的印象误导,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成为翻译中的陷阱.结果在不考虑文化差异、上下文关系和词汇色彩细微差别时被错误的理解与翻译,影响了译文的质量.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整体把握原文精神,再对细节,特别是涉及文化、上下文、词色等细微之处仔细推敲,努力使译文贴近原文,反映出原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