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汪怀君 《东方论坛》2008,(5):14-17,55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人伦为本位的社会,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以血缘与情感为基础,展现出了以心换心的情理交往方式,并希望通过礼仪的规范作用来自觉塑造人的德性品格。现代西方社会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交往以肯定主体存在的独立性价值为前提,形成了对话、商谈的理性交往方式,并注重法律对人的行为的强制性作用。中西交往伦理因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文化的体现,家庭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来源。由于不同的自然、经济和文化条件以及漫长的历史沉淀,中西方形成了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宗法人伦关系与契约人伦关系、父子轴和夫妻轴不同的家庭伦理体系,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价值观。研究中西方家庭伦理差异,有益于更好地处理好家庭成员中夫妻、亲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哲学视域中,伦理的根本逻辑需满足两大价值条件:一是建构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的价值关联性;二是以普遍性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使个体性复归于普遍性。伦理悖论的道德哲学本质表现为伦理建构的可能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互联网的交往本性及其公共性建构,天然地带来了伦理建构的新可能。公共性建构汇聚起碎片化的个体,不仅生成经验层面的网络社群,而且内在地自然过渡为价值层面的网络共同体,造就了个体性向普遍性的价值提升,因而潜藏着伦理的意义。但共同体并不等同于伦理实体,网络共同体自身建构过程呈现出"个体主义"和"精神真空"的伦理难题,未能将普遍性作为预设前提和根本目标,因而又携带着伦理有限性的基因。有"形"无"实",互联网交往的伦理建构深陷悖论之中。如何走出悖论,是互联网时代伦理生活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大致可以由三个价值谱系构成: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经晚清洋务运动的器物革命、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五四运动的思想革命,使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经济的社会模式,终于开始取代了以群体伦理为价值本位的农耕经济的社会模式。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民间价值谱系,最终则在五四时代,与从英美而来的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文明,做到了无缝对接。国势的强盛,呼唤着中华民族以新的文化姿态面对世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之声应运而生。但如何使古代的传统中国的价值资源,成为现代中国的价值性构成,"新国学"的提出,可谓是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5.
西方宗教伦理与儒家政治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体现在:西方宗教伦理以关心人类个体生命和生命意义为目标,具有人性化的色彩;儒家政治伦理讲求“内圣外王”,突显个体应负有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儒家政治伦理的价值标准是政治利益,西方宗教伦理的价值标准是宗教信仰。儒家政治伦理讲求意义与自愿,西方宗教伦理讲求理性与自觉。中西传统伦理与现代经济伦理具有良好的契合点和连续性,在批判的基础上,传统伦理可以向经济伦理转化。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中国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本位,西方家庭伦理强调个人本位;中国家庭伦理表现为宗法人伦关系,西方家庭伦理表现为契约人伦关系;中国家庭伦理以父子关系为主轴,西方家庭伦理以夫妻关系为主轴.  相似文献   

7.
家族企业的繁衍,在东西方各有其伦理动因,分属不同的文化。其伦理动因在家族企业的存在、发展之中,无论是作用的范围还是作用的程度均有较大差别,在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现代价值的探讨中,涉及东西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之比较就在所难免。不能以"叛离家庭"(或"以家为本")与否,作为衡量东西方家族企业伦理动因差异的唯一标准和作为是否具有"优秀的文化基因"的判别标准。以"家为本位"特征的作为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繁衍主要伦理动因的儒家家族主义,并不一定就不具有优秀的"文化基因",而只具有否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的合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文化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不断历经改造,所呈现出的宗教伦理性、社会政治性、文化神秘性已完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诉求。孝文化只有在现代社会伦理体系中以个体伦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为合理定位,才能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兰国家,其深厚的历史渊源造就了民族文化中的融合性和包容性,以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主的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影响着土耳其文化艺术的创作发展。梳理土耳其家庭伦理电影的发展历史,指出其创作特征:对建构和谐温暖家庭的呼吁、对传统父权观念的坚持和对西方个体本位观念的认同,并与同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中国家庭伦理电影进行异同性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传播,不同地域使用了不同的防控举措,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情境。人本理念中东方文化追求以集体为本位,而西方文化追求以个体为本位;东方文化将生命安全放于价值的首位,西方文化将自由权利放于首位;东方的思维方式上崇尚天下为公、和而不同,西方则抱守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的观点。这三点是造成此次防疫中东西方举措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逻辑学只是处于一种工具的地位,自身独立的价值并不被承认。因明学传入中国后一直停留在一种工具的研究阶段,未能与伦理道德等专制社会的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相联系,在玄奘身后就很快消歇了。近代出于应对西学冲击的需要,因明学一度复兴,其自身的意义开始被人们重视。但是,在近代中国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并不具备进行专业研究的条件,所以,20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就再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商会乃中西文化冲撞与融合过程中催生的新式行业性组织,其形成、发展本身蕴涵着对传统落后伦理道德思想的清算。在近代伦理道德重构中,商会志士围绕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爱国与利益统一;在思想内涵上致力于中西伦理道德结合;在具体规范上崇尚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竞争、团结平等,在理想人格上努力塑造近代经济人格,并积极社会实践,推动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项积极的伦理交往活动。作为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伦理站在对翻译进行价值评判的角度,探寻差异性文化交流的最佳切合点,以达到文化交流中最大限度的沟通与理解。中国特色词汇承载着中国特定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文章结合切斯特曼的基本翻译伦理模式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中译者应遵循的伦理模式,为差异文化对话、互渗、共生道路的寻求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广告语言出发,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指出中西文化的主要差异在于哲学观上的天人合一与天人二分、价值观上的整体观念与个人主义、思维方式上的综合直觉与分析逻辑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宗族观念等级意识与个人本位平等意识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西方商业伦理教育的缘起和发展历程,从商业伦理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商业伦理教育的内容体系,探讨了商业伦理教育对学生伦理取向的影响,提出西方商业伦理教育对中国的启示。本文发现西方商业伦理的迅速发展乃是源自于深刻的社会现实需要,西方学者结合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商业伦理研究、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现实与几十年前的西方有近似之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扎根中国的文化传统,推动商业伦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理念定位为“生物中心主义伦理学”。但本文不限于对“敬畏生命”核心思想本身,而且联系其自然观念、文化观念和中国启示而进行的研究表明,从研究和借鉴施韦泽的生平和思想,实现中西思想精华积极互动的要求来看,我们有必要更合理地确定敬畏生命理念在现代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从而使得中西方现实人格特征大异其趣.根据双方价值取向,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被划分为伦理型文化和功利型文化的区别;内陆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的区别;和谐性文化和抗争性文化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第13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2003年8月在瑞典召开。大会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哲学与人类意识资源"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70余人就中国哲学与生态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中国哲学与全球伦理、中国哲学与政治、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普世价值作为一种全人类普遍适用且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及指导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它在传播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相对性、时间性、变异性和选择性的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和诗学中的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异同研究,具有文化比较的学术意义,也为中国当代文学在传统文化与普世价值间的发展趋向与定位寻找恰如其分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