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早期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在当时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雨中形成的;是鲁迅的世界观,首先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文艺上的具体反映。而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倡“叫喊和反抗”的文艺,则是他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鲁迅一开始从事文艺运动,就有明确的革命目的。他既痛恶封迠士大夫将文艺视为消闲的工具,也反对资产阶级的“为艺术而艺术”。他从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自觉地用  相似文献   

2.
三鲁迅早期革命民主主义的文艺思想,是在当时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风雨中形成的;是鲁迅的世界观,首先是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神在文艺上的具体反映。而从民族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出发,提倡“叫喊和反抗”的文艺,则是他早期革命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干将与从东北作家群走出的萧红不论是人生经历还是各自的小说创作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相通之处:坎坷困苦的人生经历使得两位作家都将小说创作的视点集中在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方面;他们都与鲁迅有着深厚的友谊,小说创作也都得到了鲁迅的肯定,并程度不同地受到了鲁迅的政治观与文艺观的影响;他们在小说创作上具有相似的美学追求,在小说的艺术表现上也都具有散文化、抒情化和绘画化的特征。他们的前期小说创作都得到了进步作家的肯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位作家依照自身对人生的理解进行的创作却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和否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化革命深入"的重要标志.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对作家的思想建设、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远大目标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表现了鲁迅对于先进文艺前进方向的构想.《意见》不仅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仍将发挥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鲁迅非常关心新作家的成长,他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实践;必须注重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加强艺术技巧的学习;必须批判继承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并注重世界观的根本转变。鲁迅关于革命文艺队伍建设的思想,对于新时期主流文学艺术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最近,笔者读到一篇题为《普及鲁迅著作提高鲁迅研究水平》的文章,觉得里面涉及的许多鲁迅文艺思想研究的问题,包括把鲁迅既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又“赞同”文艺“也可以”“用于革命,使为工具的一种”的主张简单化为赞同“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讨论,因此,特借编《鲁迅文论选》的机会草成此文,以向大家求教。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奠基人亨利·劳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鲁迅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澳中两国不可或缺的民族主义作家,他们在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强调民族意识的唤醒。本文选取两位作家的部分经典作品,从亨利·劳森的正面描写手法和鲁迅的反面描述方式表达民族意识出发,从时代背景、社会描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探讨二者在民族意识表达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鲁迅为主将,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心,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怎样看待鲁迅与“左联”,以及三十年代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是我们与“四人帮”在文艺战线上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付桂泉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67-69,116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摹仿”说,揭示了文艺的起源,并认识到了文艺的功用问题,提出了“净化”说;中国古代《乐记》也探讨了艺术的起源问题,并从儒家诗学功用观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艺的社会政治功用。《诗学》和《乐记》在很多理论层面都有相通之处,并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与鲁迅尽管在文艺思想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观点,但细究起来,他们之间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毛泽东主要是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文艺的性质和作用的,其中心思想是阶级论、人民性和工具论,相对而言却较为忽视文艺的独立性、审美价值和艺术规律;而鲁迅则是以文艺为本位,较多强调文艺独立于政治的特殊性以及尊重并服从文艺规律,侧重点在于文艺的思想性、规律性和审美价值。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学考察和认识角度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对毛泽东鲁迅论的阐释,以教条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捍卫者沉湎于权成经典的重复、印证而裹足不前,以“反叛旧的意识形态权威”为指向的解构者在“熊瞎子掰包米”的逻辑思维制驭下频频失足,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宗旨的重构者则立足于现时视阈和历史视闽的融合而颇有建树。要实现“现代人追逐着自己的目的”,研究者需要走近鲁迅,更需要走近毛泽东,毛泽东鲁迅论研究仍有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在翻译方面,鲁迅与郭沫若均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主要表现在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译文所表现的译者地位等方面。在翻译选材方面,鲁迅主张“为人生而艺术”,郭沫若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翻译策略方面,鲁迅坚持“宁信而不顺”,郭沫若则倡导“风韵译”。在译著及译文所体现的译者地位方面,鲁迅让译者“显形”,郭沫若则让译者“隐形”。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他们都以自己丰厚的译著及译学理论共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鲁迅逝世后,毛泽东在延安多次公开评价鲁迅,成功地塑造了延安的鲁迅形象,并使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延安知识分子乃至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毛泽东改造国民性思想渊源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毛泽东是改造民族灵魂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重建是贯穿一生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人的现代化进程中最具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部分.两位世纪伟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既有生长的共同时代背景、思想基础,也存在着家庭背景、求学经历、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遗留下来的历史印痕.  相似文献   

16.
孤独意识在毛泽东诗词中早已有之,到了晚年,大跃进失败,三面红旗受挫,诗思更加沉郁,一些咏史诗词描述的大都是志大才高、命运多舛的孤独寂寞的人物。从诗之角度看,晚年的毛泽东,犹如一位孤独的拾穗者,为我们拾取人生最后的辉煌,作为一名不倦的探索者,其脚步敲击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路上,苍凉的诗行是永恒的印记。诗人又像鲁迅在《野草》中描述的不倦跋涉的“过客”。捧读毛泽东诗词,面对毛泽东遗体,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相似文献   

17.
1942年4月2日延安文艺界问题被正式提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4月1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同意毛泽东提议,决定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在4月2日到4月10日的决策过程中,萧军、艾青、李又然等人都程度不等地或直接或间接为毛泽东提供过思路,而周扬则有可能为毛泽东决定以召开座谈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后作出结论的方式提供过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思想的时代意义需要正确理解。它的时代意义具体表现在:毛泽东思想的内在精神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毛泽东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强调与时俱 进和理论创新与坚持毛泽东思想是一致的,它们的共同对立面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