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的意义图象论,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其的使用这一观点。将意义与语言使用联系在一起必然牵扯到语境这一要素,而维氏将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与活动的相互交织,以及将一种语言看作是一种生活形式的对语境的哲学思考为后来语言学家从理论建构角度研究动态语境开启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审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把"驳斥"私人语言过程看作他自己建立"语言游戏说"之类的主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结合这样的理解,文章从经验、概念、对象、意识四者顺序进行的角度对"语言游戏"的展开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语用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是哲学研究语用学转向的先驱,其"语言游戏"观具有丰富的语用蕴涵。主要包括:"语言游戏"即一种生活形式,是由语言和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词的意义即是词在"语言游戏"中的使用;"语言游戏"具有规则,词的用法即是"语言游戏"的规则,人们在游戏中学会并遵守规则。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中对词语意义的解说,引入说话人意图、言语行为、语境等概念,客观上推动了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强调了训练和使用在学习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理论,进而探讨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女性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没有本质意义,也没有统一性意义,人们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际用法中,才能把握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他走向否定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5.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直接启发下,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该学说全面阐发了语言运用的多样性、实践性,揭示了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以及语言游戏的规则等,并通过"生活形式"概念对语言重新进行了考量.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特色鲜明的语言观,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游戏”理论作为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代表 ,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这其中也包括言语行为理论方面的内容。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于言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必须把它放到日常生活这个大的背景中去。他认为把语言和行为联系起来既是语言游戏 ,同时也是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种类有许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语言和言语行为 ,是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论述丰富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内容 ,对它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在于使用”论点的确在《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并不是说这种重要性在该书每一节都有所体现。在该书前137节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词意义的评论主要集中在语词的“使用”和“实指解释”,第43节因为提及了上述论点,因此显得重要。在§43b中理解“实指”概念必须以正确区分“实指定义”“实指解释”和“实指描述”三个概念为基础,维特根斯坦所使用的“实指解释”是在假定了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具备了完整语言能力的情况下,才认为某个名词意义可以通过“实指”动作将语词“意义”和它的“承受者”联系起来以得到解释。“整体式”阅读主要关注后期维特根斯坦“描述”视角和“评论式”风格。基于“整体式”视角,在§43a有关“意义在于使用”的观念中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在提供某种意义理论,他只是在对语词意义作描述而不是下定义。语词“意义”和其“用法”不仅不同,而且不能互换,这个“使用”概念只是对所有有关语言游戏事例的概括,只有在语词具体使用语境中才能理解语词意义。维特根斯坦在第43节是在谈论语词语言学意义而非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是学界解读其后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其中的"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通过以往研究者对"规则"概念的不同解读分析相关概念的内涵意义,尝试在理论层面发掘"语言游戏""规则""家族相似性"等概念之间的关联,结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最新英译本及其中的"语法"概念,对比Kripke、Wright、McDowell等人的观点,可以总结出维特根斯坦有关语言游戏和规则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0.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精华,他从日常语言人手对语言意义作出经典阐释,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观,而且对修辞学的哲学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对意义使用的语境、目的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概念的阐释无不蕴涵着修辞哲学思想,对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从分析“语言游戏”三个特征出发,进而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上论述了“语言游戏”所蕴涵的修辞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核心和基础。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表征是连接语言和意义的认知纽带。"语言游戏说"中的语境依赖、生活体验、规则遵守和家族相似等观点反映出人类探寻语言认知路径的一些取向特点。基于认知视阈阐释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语言在现实中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主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热点。其中"游戏"主题说自有其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新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的重提。这些不仅开拓了《西游记》研究的新视角,而且在关键性的历史时期对《西游记》研究回归到文本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比了英汉方位词"东"、"西"、"南"、"北"的组合类型,分析了方位词词序的成因,指出汉语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参照点先于目标,而英语一般是目标先于参照点。同时论述了"东"、"西"、"南"、"北"的翻译以及其文化蕴涵,对语言教学、翻译等应用学科具有一定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小说《人寰》改名《心理医生在吗?》重新出版,这一重新命名传达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表明该小说不仅是一个关于“病的隐喻”的文本,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关于文化身份建构的实验文本。小说呈现了严歌苓作为海外华人作家向“他者”寻求文化“疗救”的努力和思考,并试图从“言语一权力”关系中透视历史深处,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许地山散文《落花生》汉英语篇连贯性的分析,探讨了翻译中连贯对等实现的条件。本文认为,汉英翻译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动态分析过程。译者从宏观的角度建立对原文文本的理解,从文本到形式整体考察原文文本的连贯因素,这是实现译文连贯的基础。译者对原文文本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微观分析,再根据译文文本的特点重新生成语篇的连贯,这也是一个有限度的再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不仅从实质定义的角度揭示了私人语言观的荒谬性,批判且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否定了私人语言的存在。通过阅读《哲学研究》和其他资料,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形而上学探讨概括为三方面:并不存在私人感觉;内在感觉经验不是"某种东西",而是一种不同于物理状态的精神状态和过程;感觉语言是对人内在感觉经验的一种表达,一种后天习得的文明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文章应用波克特的语言理解模式,通过分析在源语文本理解和分析阶段各种与译者相关的语言因素和言外因素来追溯《高级英语第一册/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英汉翻译失误产生的根源,指出译者的源语语言能力和言外能力是翻译各个阶段成功的基础,如果译者在第一阶段能力偏弱,就会造成“全盘皆输”的局面。英汉翻译中源语文本的解读、分析和处理失当是造成绝大多数误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词义、语用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出发点,从多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入的重要性,指出进行语言技能传授的同时不能忽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导入,应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尤奈斯库戏剧《上课》既充满暴力色彩和荒诞意味,又极具语言哲学意蕴,但通常阐释偏重前者,将其视为对强权统治及其非理性机制的嘲讽和批判,却往往忽略其中独特而深刻的语言哲学内涵。对后者的考察可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形成意味深长的对应。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有关语言的意义和用法、数学逻辑与经验事实、"疼痛"的语法、"实指定义"与"交流呼告"等方面的论述,有助于深入解析《上课》中失败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而有效地阐释该剧中"算术导向语文学"、"语文学导向犯罪"的离奇逻辑命题。在这部关于犯罪的"滑稽剧"中,算术和语文学授课的荒诞过程和血腥结局,在语言哲学层面凸显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所警示的诸种思维陷阱,并揭示出在权力政治的表层关系之下,隐藏在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深层冲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