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宗法制度是中国文化的最独特之处 ,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为我们追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渊源 ,指明了三个视点———礼器、宗庙和宗族。通过对中国夏商周三代社会的礼器、宗庙和宗族的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 ,宗法制度的信仰背景是祖先崇拜 ,宗法制度是由宗庙制度蜕变而来 ,又是一种宗族制度 ,其实质是政治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2.
西周和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法制度从产生到消亡,大约延续了三千多年,对中国社会发展演变的影响甚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西周和春秋间宗法制度若干传统说法提些不同看法。一.《礼记》关于宗法制的论说不足为据自汉代以来,礼家讲宗法,每以《礼记》为依据。今天也还有部分学者深信不疑。《礼记》的传统说法,究竟可信不可信?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地位。小说主要揭示了在以威塞克斯为典型代表的英国宗法制度下农村社会惨淡阴森的解体过程,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这个保持着古老秩序的宗法制度社会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反映了破产农民的理想和追求、痛苦和灾难。小说具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作者通过叙述《远离尘嚣》等五部小说包含的悲剧性主题的发展过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来揭示哈代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作家论(下)樊德三学识论“学识”,与“德才”一样,也是作家创作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条件。“学”,主要指阅读、练习,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积学”。“识”,主要指观察外物,即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的“玄览”。“学识”论,历来为古代文论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胡适在本世纪30年代所撰《说儒》及《楞伽宗考》两文作了分析。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出现,为研究中国儒学和佛学史的人铺平了道路;但两文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把老子说成是“老儒”即其中之一。另外,胡适对盗取宗卷者表示“感谢”,则使人“百思莫解”  相似文献   

6.
《诗·王风·黍离》(小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力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诗中未有“大夫行役”之言,未见“宗庙宫室”之语,故今人对《小序》之说颇有疑辞。笔者与萧泰芳师论及此事,他认为《小序》还是可信的,并引《史记·宋微子世家》为证:“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  相似文献   

7.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尚书》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礼记·大学》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说法,即“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不是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十分重视民生呢?纵观历史事实,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把“民”抬得那么高,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中的若干内容对于上古时代的海洋文化考察,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海经》涉及地理、神话、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多方面的记载,特别值得重视。有关海神崇拜的信息,有关海洋渔业的信息,有关海洋生态和沿海部族及海岛部族生存条件的信息,可以通过分析获得新的学术发现。有关“■”“鲸”“杖翼”的理解,都有继续探索的学术空间。所谓“海中”“大人之市”,可能与曾经实际存在的海上交易场所有关。《山经》中的部分内容,也透露出上古时代的海洋学知识。考察中国早期海洋史和海洋学史,应当重视对自古号称"奇书"的《山海经》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礼不下庶人”的情况在秦汉以后逐渐发生改变,原本施行于贵族阶层的冠婚丧祭诸礼日渐下移,到唐后期尤其是宋元时期基本实现了“礼下庶人”阶层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古礼中的丧礼也得到了复兴。礼制在宋元时期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以及士大夫复兴宗法制度和匡正世风的需要。司马光、朱熹、吕祖谦均试图在不违背古礼精神的前提下,对先秦丧礼礼制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士庶礼仪文化的需要。相较而言,《朱子家礼》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北宋吕大钧等撰修的《乡仪》和元代郑泳撰修的《郑氏家仪》,则是民间依据古礼撰修家礼文献的杰出代表,在社会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正>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下简称朱编)上册.《论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篇末一段的标点是: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又该篇注释第32条说:“唯求……”“唯赤……”两句“同为孔子先从反面发问之词,然后加说以明。” (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但是,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下简称郭编)对同一段文字的标点则是:  相似文献   

11.
“弃妇”即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社会的历史上不可胜数。宗法制度首先把女子放在依附男性的奴隶地位,然后设置了丈夫休弃妻子的种种理由。《大戴礼》规定有“七出”:“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这些规定本身就是对女性奴隶地位的道德和法律的认定,是父权夫权主义的产物和标志,就其具体条款而言,其内涵和尺度也都具有主观随意性,家长丈夫可以利用它来随意休弃自己所不喜欢的子媳和妻子。所以历史上“弃妇”之多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平则鸣。文学,首先是诗歌,在上古时代就有为“弃妇”争鸣的作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有两首著名的“弃妇”诗,一是《卫风·氓》,一是《邶风·谷风》。两诗篇幅相近,内容也酷似。从抒情性的深切凄婉、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来说,两首诗不分高下;从两位女主人公所抒发的感情境界所表现的性格特点来看,则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爱”(王国维释“爱”,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倍)”;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视域”、“中国传承文化视域”以及“现实的社会实践视域”之间的视域融合,构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本解读语境中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逻辑起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深入的文本学解读可以发现,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法中内蕴着一种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诠释范式即实践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4.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和《红楼梦》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璀璨双珠,都是以“情”为核心的伟大著作。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是作品中典型的至情女性代表,她们蔑视专制的淫威和礼教的桎梏,共同以情为生命的救难方舟,倾其一生诠释着真情:前者历经生死奇幻,突破情路上的重重障碍,一路高唱着人性的欢歌;后者则任霜剑相逼不改初心,为心为情倾尽血泪至死不渝,至终悲吟着诗人的葬歌。将从情之天下、情之历程和情之归宿三方面来探讨杜丽娘和林黛玉的情感世界,对比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压迫下同样至情女子散发的不同魅力,并探讨各自的作者在其身上赋予的情之内涵。  相似文献   

16.
由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发起创办的《新潮》月刊,是北大建校以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综合性刊物,也是“五四”新旧思潮交战中应运而生的新文化刊物。它始于1919年1月,止于1922年3月,共出版了3卷12期。《新潮》自创刊起就致力于提倡白话文学,翻译西洋文学,介绍西洋现代思潮,批评中国社会、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为文学革命呐喊助威,为思想革命鸣锣开道,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本文试图从思想革命的角度去探讨该杂志对新文化运动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新文化运动是伴随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宗法制度、封建…  相似文献   

17.
辽北早期青铜文化的时代,正当中国历史的夏商,有的或晚到西周时期,这正是我国北方诸族兴起和活动渐频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北方除了商王所封诸侯国,还有不少方国、部族,土方、屠何、邓竹、山戎、北发、肃慎等。在这些方国、部族中,哪一个是活跃在辽北地区高台山文化的主人呢?我认为,应是古史中记载的“发族”,亦即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毅族。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发族的记载:《管子集校》说:“发,东夷名。”《逸周书》记周成王于洛邑王城建成后,曾大会诸侯及四夷,当时是;“周公旦主东方……西面者正北稷俱大鹿;秽人前儿;良夷在子;发…  相似文献   

18.
《颂》诗中的“颂”字,历来多释为“容”,而《颂》诗本身则大家公认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一种溶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近世以来,有人提出异议。张西堂先生认为“颂”即“镛”字,为“镛钟”。此说虽在释字上有悖于传统说法,但仍认为《颂》诗含有歌乐舞蹈。最近,刘毓庆先生撰有《<颂>诗新说》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提出《颂》诗源于“诵”、即诵读,疑其本字为“用”,为宗教祭祀时开册朗诵意,并由此以为《颂》诗不是乐歌而是原始宗教诵辞。这就对《颂》诗的性质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大武乐章不入《周颂》的新说。笔者冒昧揣摩,觉得刘文不无不妥之处,故在此谈谈不同的看法,敬祈刘先生并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把“古代”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时代,即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二是考古时代和传说时代,即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中国从黄帝、炎帝到舜禹时期,是我国几个古老的部族大融合时期,有炎帝部族、黄帝部族、三苗部族、少皞部族、百越部族、西戎部族和北狄部族等。这一时期这些古老的部族逐步趋向统一和融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逐渐地向以地域为基础的部落联盟转变,并且开始了由父系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进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加剧,贫富差别也产生了,阶级初见端(日兒),国家雏形也开始形成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历史书籍不但种类、数量浩繁,而且编纂的体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唐代的著名史学刘家知几所撰《史通》,对总结我国的史籍和史体作出了巨大贡献。《史通》中的《六家》、《二体》篇把唐以前的史籍分为六类,即“六家”;把史籍体裁归结为二体,即编年体、纪传体。根据记载历史的特点,六家中的“春秋家”和“左传家”是以记事为中心,属于编年体;“史记家”和“汉书家”是以记人为中心,属于纪传体。很明显二体包括不了六家中的“尚书家”和“国语家”。那么,这两家的编纂体例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