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受到了外来新思想的冲击,但也有人看到宗族的正面作用,提出了改造宗族,促进社会发展的观点。而族谱的纂修同样面临了革新还是从旧的问题。近代苏南地区为中国得风气之先的地区,其族谱编纂便从修谱观念到修谱制度、修谱方法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很多变化。但另一方面,族谱和宗族一样,从传统到近代的嬗变是一个痛苦而又漫长过程,新旧交织与矛盾其实便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是宗族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下农村宗族的"路径依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是导致中国农村宗族制度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100多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农村宗族展现出兴盛与衰落、冲突与和谐的发展轨迹,同时也突现出农村宗族对社会变迁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我国各少数民族古近代社会存在的宗法制度,既有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等各民族共有的内容,也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本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宗法制度的不同民族特点,表现在宗族、家族制度与地域组织结合的不同形态,女性在宗族家族中的地位及其不同表现形态,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的不同存在形态、多种形态的继承制度及其性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社会结构是一种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元的宗法制度。此种制度决定了个人对家庭和宗族必然会产生强依赖关系。与此相应,此种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群体也占据价值的主导和优先地位,而个人则只是其所属群体的依存者或派生物。儒家文化之他“围”与个人之自“围”形成一种合力,固化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同时,从文化之“围”进到制度之“礼”实现超越和融合,使群体本位思想得以渐进生成。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上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家展开。而所谓“家”,据许慎的“《说文解字》解为“处也。从人。”清·段玉裁注为“此篆本意,乃之处也。”“家”则意为“交覆深屋也”,即四面覆盖着屋顶的房子,“”为小猪,“家”则表示供放小猪的深广大屋,即祭祖的宗庙,也就是部族祖庙所在地。它作为部族的中心,以共同的祖先崇拜连接着具有血缘关系的各个分氏族,并最终定型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自西周以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嫡长子继承权、封土建邦制和宗庙祭祀制度。到了20世纪初,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保留在中国农村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房”在古汉语中具有分支的意思,延伸至宗族理论,可理解为从属于宗族宗庙的各个分支的祠堂的代名词。在分湖柳氏的日常活动中,处处呈现分房原则,分房原则也制约着家族内部各种功能性的关系如财产继承、喜庆婚丧等等,根据分房原则所拟订出来的身份或份额决定了家族内部各房支对各种事务的管理权限和参与程度。通过“房”这一中介,可以将宗族史研究和家庭史研究结合起来,并可以为在本土“语境”下把握中国传统“家庭”的真正含义提供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论北宋的平民化宗法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时期 ,重建平民化宗法制度形成一种社会思潮。它在宗法制的施行范围、祭祀法、家谱的纂辑、宗族公有经济的设置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先前的思想特点 ,推动了宋以后宗法制度的复兴和在民间的普及 ,对巩固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统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代地方豪族宗族组织是在战国以来宗法制度民间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其中,"九族"是宗族亲属关系的最大范围,而核心家族则在宗族中处于支配地位.宗族成员通过定期的祭祖、聚会活动来增进相互间的血缘联系和认同意识,从而使宗族组织的凝聚力得到加强.在宗族内部,经济赈恤和武装自保是宗族社会功能的主要体现形式.它不仅起到了维系宗族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宗族组织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与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殖民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农村,冲击了东北农村社会的宗族制度,使得民初以来宗族的变迁过程发生逆向性发展,宗族制的弱化过程发生改变而出现强化趋势,中断了中国东北农村社会正常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由于宋明理学家的推崇和设计,使宗法制度到宋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初方孝孺是一代名儒和谱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宋元的宗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方孝孺宗法思想产生的背景,详细评述了它的内容和主张,并试图通过分析其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探讨其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13.
论徽州宗族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华富 《东方论坛》2010,(2):96-107
宋元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特别繁荣,徽州成为中国宗族制度一个十分典型的地区。徽州宗族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一、祠堂建设;二、族谱修纂;三、族田设置;四、宗族活动。许多世家大族花费巨额财富,大建祠堂,大修族谱,大置族田,大搞宗族活动,充分地表现了徽州宗族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海洋民族的大陆民族的文化,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社会、也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与中世纪西欧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种姓制度相出入的宗法制度的文化。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组织这三个层次的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产生于西周,并逐渐有了一套固定的形制、规模和制度,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宗庙文化,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它表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论汉代皇帝宗庙设置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帝宗庙作为象征皇帝世袭统治的礼仪建筑 ,它的设置地点和建筑模式与礼仪传统及社会背景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中国古代宗庙制度的发展历史上看 ,西汉时期正处于都宫庙制瓦解和同堂异室庙制形成的关键时期 ,两汉与东汉在宗庙设置上各自呈现了皇帝生前自立庙、宗庙异处、郡国立庙和两京设庙、同堂异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王善军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在唐宋之际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即由门阀宗族制度逐渐演变成为以“敬宗收族”为特征的宗族制度。①这一变革,也就决定了封建宗族制度社会职能和社会影响的历史性变化。“敬宗收族”宗族制度的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对明清时期的潮商商帮治理制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潮州地区强大的宗族文化和宗族地域化使得潮商具有宗族主义和同乡集体主义这两种信念,从而选择了一种综合血缘宗族和地缘同乡特点的商帮治理制度。此外,潮商通过宗教信仰、祠堂、庙宇和会馆组织来加强自身的文化信念,进而维持和稳定商帮治理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宗族是理解中国汉人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莫里斯·弗里德曼的中国宗族理论模式探讨了中国东南部宗族的结构与功能及宗族与国家关系的内容,并提出宗族发达的“边陲社会论”和非对称的宗族分支结构等理论模型。这些宗族理论模型对我们思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等问题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春秋时代乃至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就西周宗法制度的内容和实质、宗法制度的形成及其实行范围等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一、宗法制度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