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截至2004年底发行的全部可转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转债发行公告对股东价值存在显著的负效应。将可转债按股性价值大小排序后发现,发行股性可转债对股东价值的负效应小于发行债性可转债的负效应,这与Myers和Majluf(1984)模型的“优序融资顺序”不一致,反映了中国市场特有的“股权融资优先于债券融资”的融资顺序选择。结合考虑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治理结构,在回归分析中引入反映“二元”股权结构的变量,发现可转债公告效应不仅与股性价值负相关,与公司规模和发债规模负相关,且与股权流动性结构、非流通股帐面值和财务杠杆等反映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量正相关。由此可见,上市公司股权分置与治理结构的变革对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行可转债已成为上市公司筹集外部资本的重要融资工具之一。利用Logis- tic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公司财务杠杆、成长性、盈利能力、股权结构、公司规模、募集资金规模及行业因素同上市公司在可转债与增发A股选择倾向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可转债融资选择倾向与财务杠杆呈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呈显著正相关,与公司盈利能力和募集资金规模呈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与公司成长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行业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公司治理与可转债绩效滑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可转债融资为切入点,以2000年至2008年为研究期间,以中国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采用PSM方法对初始样本进行配对以控制样本自选择问题,对再融资后的绩效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探讨引致可转债再融资后绩效下滑的原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发行可转债的公司绩效显著差于配对公司;在可转债转股高峰期,发行可转债的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向上调整当年利润,即存在基于转股目的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发行前盈余管理反转是可转债发行后绩效下滑更多的原因之一,但是公司治理却能够有效地制约盈余管理反转效应对可转债发行后绩效滑坡的影响;在保持对可转债发行前和转股高峰期的盈余管理予以重点监控外,加强公司治理的建设更是防止发行后业绩下滑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相关事件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可转债发行和转股启动等事件均具有显著非零的股价效应,而股东大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发行公告和可转债上市等事件不存在显著非零的异常收益。这表明市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反应有一个过程.并非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后市场就已经消化了公告的内容。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可转债融资行为所引起的异常收益,可用总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通股比例、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以及稀释度(或相对发行规模)等因素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5.
徐细雄  刘星 《管理学报》2012,(3):459-465
通过在职消费、过度投资、自由现金流和现金股利支付4个变量间接测度管理者攫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并运用中国A股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权益、债务和可转债3种不同融资方式下(横向比较)以及可转债发行前后(纵向比较)企业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发行将导致在职消费和自由现金流的降低以及现金股利支付的增加;但在抑制管理者过度投资中可转债并未发挥积极作用。研究结果为优化我国企业融资结构,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将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可转债市场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转股冲击之后,将再度迎来扩容高潮。特别是随着06年5月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颁布,毫无疑问,可转换债券必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投融资工具,但从实践来看,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从上市公司融资的角度通过对可转换债券在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完善可转换债券融资方式的一些建议与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公司融资结构怎样"摆平"治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融资途径主要是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而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目的是在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的前提下使公司管理者积极服务于所有者权益最大化。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有效性密切相关。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现状按照资本结构理论,在税收不为零的情况下,由于债券有“税盾”(债务的利息可以计入成本,冲减税金)作用,企业通过债券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样就形成了“啄食顺序理论”。企业理性的融资顺序应为:内源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  相似文献   

8.
陈文哲  石宁  梁琪 《管理科学》2021,24(7):94-109
基于可转债既是融资工具也是契约制度安排的双重属性,探析可转债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就近年来可转债市场扩容对上市公司发展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评价.研究发现:1)与普通债券和股权再融资相比,可转债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2)可转债一方面能够缓解创新项目融资约束,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债务治理、股权治理和期权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3)内部人利用赎回条款或向下修正条款短期内促成债转股的行为,会削弱可转债对创新的促进效果.研究有助于厘清可转债多重属性对创新的影响机制,也有助于从利益相关者博弈角度理解可转债的治理效果,并对如何优化可转债对创新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可转债定价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无套利原理分析了我国可转债价值应满足的理论模型,通过对使用有限差分法和LSM方法求解模型结果的比较,得出LSM方法对可转债价值的计算更为有效;根据我国已有的可转债数据,本文分别就含有两种不同类型附加条款的可转债价值所应满足的边界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市场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当前市场对可转债价值存在普遍大幅度高估的现象,同时,根据市场数据分析发现我国曾经出现过的强制性特别向下修正条款所体现的超额价值并未被市场和广大投资者所认知,更由于其限制了公司利用可转债进行融资的灵活性,而使其逐渐淡出可转债市场.  相似文献   

10.
尽管近年来我国新股定价的市场化改革使得IPO抑价(即一级市场股票发行价低于上市首日收盘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总体水平仍较高。IPO即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具有股权融资偏好的我国企业来说,顺利地实施IPO不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通了道路,就现阶段而言,IPO本身已经为企业带来了充裕的资本。2003年我国发行市场的融资结构中,新股融资占市场融资总额的55%,远远高于其他融资方式(可转债、配股和增发)。由于融资规模由发行股票数量和发行价格决定,因此,发行价格是影响IPO能否顺利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