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文诗文体在结构上经历了从线性结构到辐散结构的演变过程。早期散文诗对散文文体要素特别是叙述因素的过多摄入使它更注重作品物理时空的建构,从而使线性结构成为散文诗主要的结构模式;随着艺术探索的深入,散文诗的诗性特征亦即内视特征不断得到重视与强化,由于建构心理时空的需要,辐散结构成为散文诗文体结构的核心。辐散结构是散文诗的诗质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散文诗文体走向独立与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文化契合的产物,是20世纪中国抒情文学文体中一种特殊的抒情文体,在五四自由诗运动时期受到很多作家和诗人的喜爱,迅速完成了散文诗文体由西方向中国的译介和被中国化的文体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体成熟进程.20年代初中期是中国散文诗进入自觉状态后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还形成了比较粗略的艺术流派,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风格.偏重于散文的西方散文诗在中国被严重诗化,更偏重于诗.  相似文献   

3.
代绪宇  王珂 《南都学坛》2003,23(1):80-85
世界散文诗已经有了 1 5 0年历史 ,对散文诗进行文类研究 ,不难发现散文诗已经成熟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由于散文诗文体的易变性 ,散文诗被认为是诗或者散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散文诗文体的稳定性确定了它的文体独立性。中国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都源于没有确立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类  相似文献   

4.
王珂 《东方论坛》2003,(3):33-40
散文诗是一种世界文学体裁 ,散文诗文体在生成发展过程中与诗、散文等文体相互作用。二十世纪中国散文诗是中外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在特定时代契合的产物 ,是西方散文诗文体在中国本土化的结果 ,文体特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偏向于散文 ,在中国偏向于诗 ,甚至被长期视为新诗的一种诗体 ,极大地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散文诗”作为这一文体的“称谓”是不准确的 ,造成了这种文体与诗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串义现象 ,导致了中国散文诗的文体建设与新诗的文体建设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体裁,它具有目的性、程式性等特征和明显的体裁模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记叙文体裁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从叙述视角、叙述评议和人物会话三个层面对格林的短篇故事进行文体分析,以期对故事语篇提供一个可行的文体分析模式.分析故事语篇时,应注意把语言描写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或美学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散文诗,是我国新文学的一个支脉,它的发生、发展和臻于成熟是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同步行进的。尽管散文诗在百草千芳、林林总总的现当代文学园地中算不上一个大的品类,但它也是自成体系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品争芳斗妍,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创作业绩显示其不容轻视的客观存在。从“五四”文学革命直到现在的七十年间,由最初乍脱离其母体的婴儿成长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是在与其它文学门类交相融合,彼此渗透,相互竞争中得到发展的。全面地回顾这段长达三分之二个世纪的文体发展史,对于了解散文诗的形态特征、美学本质、形成的轨迹和预测它的走向,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表现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完成某些任务时的技能表现或评判学生任务作品,评价学生达到目标的水平。它是真实性评价方式之一,也是以质性评价为主的促学评价的一种。从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出发,重点探讨外语课堂教学表现性评价应用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古至今,“文章”和“文学”这两种汉语文体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以致造成了写作和阅读中的悖体现象。正统的写作教科书里,对语言的要求也一直沿用毛泽东于1958年提出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三项标准,从而在大而化之中模糊了两种文体的语言界限。事实上,两大文体语言的表现方式有着系列的差别,这在精神文学者那里似乎不成问题,但在写作教学上却至关重要。如前者的指称性、再现性、直露性、规范性等和后者的非指称性、表现性、含蓄性、变异性等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既非自由分行新诗,又非现代散文。散文诗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具有现代审美价值和特殊质性构成的独立文类。可以从共时文体学和历时文体学两个视角考察散文诗的独立性,并从中发现其文体史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文学批评是“大师的批评”的典范之作。第一是对文学的灵性把握与感知。他主要从个人的写作经验出发,去感受作品的美,去感受作家创作的甘苦。第二是随笔体式的叙述方式。那种阅读直观感受和鉴赏式批评方法,使王蒙在把握文学作品时不象一般的批评家那样注重作品的理论形态,而是比较关注文学本体,大多从文体上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第三是个性化的批评语言。那是一种具有层次感、力度感的语言,也是一种激情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1.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泰戈尔的散文诗有三个特色 :以平淡为美 ,以随意见长 ,以静穆为大。宋诗具有散文诗的特征 ,这提供了对泰戈尔散文诗进行比较研究的契合点。泰戈尔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 ,他钻研过中国大哲学家的著作和大诗人的作品。泰戈尔的散文诗中包含着中国诗歌的美学品质 ,因而特别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泰戈尔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 ,客观上可以视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13.
早期歌谣与谚语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汉代以后二者不断交叉,渐至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谣谚文体属性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特征。与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属性特征相适应,谣谚在艺术上具有篇幅短小、韵律和谐的特征。篇幅短小一是句式短,以四言、五言为主;二是句数不多,以一句、两句为主。谣谚属于韵文文学,讲究韵律,节奏明快,可以合乐而歌、载歌载舞和讽诵咏叹。谣谚的功能特征可概括为谶示神谕与预示吉凶、记录民俗与反映民情、总结经验与传授知识、歌颂善政与批判虐政、施行教化与批评恶俗等。谣谚的属性特征、艺术特征和功能特征是谣谚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从谣谚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伯吉斯《莫扎特与狼帮》中的跨文体写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体写作是 2 0世纪兴起的一种独特手法 ,其特征是作品文体的不可归类性。以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 1 992年新作《莫扎特与狼帮》为例 ,通过对该作品中几种形式迥异的文体的解析来说明 ,在跨文体写作中 ,不同文体表现与各自相配的内容 ,从而达成完美体现作者复杂意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无名氏将诗、散文与小说融为一体 ,创造了一种散文诗式的哲理小说 ,这种小说体现出一种题旨宏深阔大、境象清俊蕴藉、语言繁丽新奇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与松散性及其语境构建,探讨这种语言现象对语篇文体特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诸如广告语言等非正式文体中,较少出现在法律语言等庄严体中。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报告文学发展迎来了又一次高峰,此时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与之前各个时期报告文学迥然相异的文体特征。本文即是在梳理我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的基础之上,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的三个主要的文体特征,这三个主要的文体特征体现了此时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全景式关照"。  相似文献   

18.
此前对人类自然语言中词类分布的研究显示,不同语言中名词所占比例相对固定。德语中名词所占比例是否也符合这一普遍规律?通过对三个大型德语语料库进行研究发现:首先,德语书面语中的名词占比约为38%,尽管德语复合名词比例高、名词化结构多,但其名词占比同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的名词占比大致相当,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人类自然语言中名词占比具有普遍规律这一结论;其次,不同文体中名词及其各子类的占比有所差异,而这一差异由文体特征决定,并且具有跨语言的相似性;最后,时间因素与文体类型均对名词各个子类占比有显著影响,但名词总体占比未受二者影响。综上,可以进一步证实名词分布是人类语言的不变量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文体解构是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本文具体地从语言、叙述、情节三方面阐述了先锋文本对于传统小说文体的解构过程,指出了文体解构的意义,即文体早已在无论是否知道的情况下消解了它的基础,以此使文体赖以屹立的基础化为消解状态。既然语言意义及文本意义都是境域性和差异性的,那么,我们就无法否认文体同样具有境域性和差异性,文体意义也同样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解构状态。而当代先锋文本正是这种状态的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词汇语用信息的临时性与松散性及其语境构建,探讨这种语言现象对语篇文体特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这一特性主要体现在诸如广告语言等非正式文体中,较少出现在法律语言等庄严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