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2.
同义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不是源自单音介词的“强化”,而是源自时间词的构成性质。汉语介词结构的时间词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和转指时间词。转指时间词由介词支配的非时间词或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构成。双音时间介词产生后,基本是介引转指时间词,与单音介词介引自指时间词基本形成二分格局。这种分工形成一种强烈的倾向。双音时间介词的语法化动因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与一般语法化“创新”不同,富有汉语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介词短语就是由介词同其他词或短语组成的语言单位。它的前一组成部分8一个介词充当,后一组成部分由一个别的词或短语充当,二者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语句中作一个句子成份。一般语法论著作称之为“介词(宾)短语”或“介词(宾)结构”,有的语法论著叫它“介词词组”.关于  相似文献   

4.
层次相同的同形结构例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1.1 同形结构指包含的词相同、词的排列顺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结构、同形结构就结构看,可以分为层次相同和层次不同的两类。层次相同的又可分为关系相同的和关系不同的两类。本文讨论关系相同或不同但层次相同的同形结构。关系相同的,如“鲁迅的/书”,可以指鲁迅自己的书,可以指写鲁迅的书,同为偏正。关系不相同的,如“研究/资料”,可以指研究某一资料,可以指研究的资料,一为述宾,一为偏正。1.2 此义是客观存在,是语言中的正常现象。歧义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一般不会妨碍交际,因为上下文或语境可以消除歧义。歧义现象所以重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成为研究课题,是因为分析产生歧义的条件,分化歧义结构,有助于处理歧义、制约歧义,从而为机器处理语言信息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细致、深入地认识语法规律,推动语法研究。1.3 文中所举同形结构,有些在语音形式上有差别。关于这种差别,暂不讨论。本文以句法结构为纲,描写和讨论同形格式产生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介词(下)     
《阅读与作文》2007,(6):30-34
七、几个易混介词的用法辨析 1.between,among 这两个介词都可以解作“在……之间”。between常用于两者之间,among一般指在三者或三者以上之间。 例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研究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动词说和介词说,并以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的句法属性为视角,阐释了现代汉语的“被”字结构。指出动词说认为“被”字是动词,而介词说则认为“被”字是介词,进而分析了动词说和介词说在处理汉语“长/短被动结构”时所存在的差异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7.
谈“介词”     
一自马建忠模仿葛朗玛写的《马氏文通》列有介词(字)之后,不少语法著作接受了他这一学说,特别是近几年出版的语法著作,没有一部没列有“介词”。可是,过去也有不少人主张不列“介词”,把它并入动词。本文打算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句法歧义的产生和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Ambiguity)在R.R.DHarmanF.C.Stoke主编的《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的:“一个结构如果是对它有不止一种解释,我们就说这个结构有歧义或二义性。”(P17)因为产生歧义的多半是一些个别的词或短语(词组),也有人把它称为‘biaswords’(使人误入歧途的短语),语言学界也有人把“歧义”分为“句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句法歧义着眼于语言分析,属于语句的语义内容,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变换为不同的结构体,属句法平面,语境歧义着眼于说话分析,属于说话的思想内容,是作家或说话人因一定表达效果的需要为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上对介词短语作了分析。在句法分析中,指出了介词短语内部结构紧密,认为它是一种粘合式结构;评析了介词短语作主语和谓语的说法;还指出了介词短语在不同结构层次上的分布位置。在语义分析中,提出介词短语能够明确语义关系,但有的也会产生歧义,并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在介词短语的内部和外部对歧义现象加以分化。在语用分析中,指出句首的介词短语常作主题,但不一定都作主题;还指出介词短语可以作为焦点,可以在句子中易位,并对这些现象作了语用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歧义(Ambiguity)是任何一种语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歧义指有些句子的意思模棱两可,一句话能作两种甚至更多解释。本文试图对英语非谓语动词引起的歧义现象及其避免方法作些探讨。一、歧义的分类及举例评析根据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在的根源,可将歧义分为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英语的词汇相当丰富,多义词甚多(包括近义词和类义词),经常造成多种理解的可能,出现歧义。如:1)Shestoodbythebank.2)Maryisdrawingaboat.3)Mr.White,thepriestisgoingtoMarryJaneatthechurch.例1)中的“bank”…  相似文献   

12.
从表处置、表工具、表伴随三个方面阐述介词“将”的产生,分析其产生的动因,描述“将”由动词向介词发展的过程,希望对介词“将”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普遍认同:动词后的介词结构为补语,动词前的介词结构为状语。介词结构处于两动词间的语法意义相对复杂,我们从结构和语义两大方面尝试分析“V+介词结构+V”格式。  相似文献   

14.
介词省略这一现象在非正式英语或日常口语中日益普遍。本文论析了可以省略介词的各种情况,对英美用法的异同作了一番比较,探讨了由此引起句子成分功能转变的可能性以及产生歧义的可能性,最后概括了制约介词省略的句法及语义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使”字的介词词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词多由动词虚化而来,“使”字即所。本文通过考察其意义动作性的强弱及其古今出现频率,证实其意义已由实词“派遣”演变为虚词“致使”;又经诸多语法标准检验,得出结论:现代汉语作为“致使”意义的“使”字是介词不是动词,根本不能构成兼语句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下Langaeker(1987)的射体一界标理论指导下,参照Tyler(2003)等人的介词划分标准,对英文介词in/out和中文介词li(里)/wai(外)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比较这4个介词的原型意义的应用及范围。另一方面,借助隐喻方式的拓展,分析这4个介词的拓展范围,种类和频率,以及比较相似原型意义的中英文介词拓展的不同之处。本研究的所有语料均出于BNC语料库和PKU—CCL(北大中文)语料库,研究发现不同国家虽然存在不同文化,但确实有着相同的认知模式。另外。本文也证实了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知识。  相似文献   

17.
双宾语简析     
英语中的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指物,一个指人。指物的宾语叫直接宾语(DirectObject),是动作的承受对象;指人的宾语叫间接宾语(IndirectObject),是动作所向或所为的人或物(多指人,towhom或forwhom)。TomgaveabooktoJohn.TommadeabookcaseforJohn.这种句子的另外一种形式是:TomgaveJohnabook.TommadeJohnabookcase.(一)间接宾语前介词的选用。在直接宾语在前间接宾语在的后的情况下,间接宾语前一般要有相应的介词。介词的选用是由句中谓语动同决定的。一般说来,经常用“to”或“for”。(个别情况如“I’dliket…  相似文献   

18.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看来既不合语法,又有悖于逻辑,却得到社会认同,并广泛用于交际的言语,如“照镜子”、“洗温泉”、“走后门”等。当人们用这类言语进行交际时,并没有出现歧义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这类言语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使用了一种新的规则和方式来结构,即在这类言语中存在着隐性介词。如果把言语交际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  相似文献   

19.
“到+NP”的“到”的隐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相似文献   

20.
<正> 介词结构在句子中除了经常单一地做补语和状语外,我认为还可以在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充当“补·状”式兼语,形成另一种类型的兼语式。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意见,向同志们请教。 1.在现代汉语复杂谓语句中的谓语之间出现“补·状”式介词结构的格式,一般有下面三种: S_1:V_1+J+V_2 S_2:V_1+J+J’+V_2 S_3:V_1+J+O+V_2 在上面的写法里,J代表介词结构,J’代表连用的介词结构,V_1代表介词结构前边的谓语,V_2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谓语,O代表介词结构后边的状语(非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