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企业发展的速度快得多,但企业倒闭的速度也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快得多,许多著名的民营企业风光几年就很快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企业"短命"现象成了企业和经济理论界最为关心的话题.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短命"现象,并提出打造中国基业长青企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营企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然而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成长动力不足 ,造成“短命”现象。因此 ,根据企业成长理论 ,从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几个方面培育民营企业成长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但是民营企业却存在普遍“短命”的现象 ,揭示其原因有体制的不完善 ,传统文化的制约 ,经营者的素质不高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 ,因而增强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 ,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4.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入世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 ,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为 :文化层级低、过分多元化、文化建设性差等。要完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 ,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用系统观点对企业文化进行总体构想和规划 ;文化制度创新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形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增育民营企业文化遗传管理制度 ;将民营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等。  相似文献   

5.
“情死现象”——民营企业文化一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眼民营企业,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深入探究,却良莠不齐、难如人意。每每旭日东升,上万家民营企业随之诞生、红火开张;夕阳西沉,上万家民营企业又偃旗息鼓、灰飞烟灭。在这不断的生死交替之问,民营企业为中国经济和民族振兴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价值和功绩,与此同时,又对这个赖以生存的国家和民族造成了伤害。为何这么多民营企业如此短命?而少数民营企业则可成为百年老店?答案就是:拥有怎样的企业文化,决定了这些企业最终的命运和前途。因此,研究和改造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便应成为我们民营企业家,尤其是当今中国职业经理人必须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自身十多年从事民营企业高层管理CEO一职的实际体验,提出了自己对企业文化认定的新观点。如同天赋人权一般,当一个企业成立的第一天,它的企业文化已经产生。这家企业归谁所有,属于哪类性质,主营方向,运作机制,人员规模等,均已实实在在地构成了该企业主体文化的结构、特性、本质,及主要内容。换言之,无论该企业今后如何成长、壮大、衰退、消亡,但它的企业文化已经与生俱  相似文献   

6.
调查表明,全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但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民营企业有60%在5年内破产,有85%将在10年内死亡。为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如此地短命?笔者希望通过探讨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弊端和缺陷,即:“十四个病症”,以期给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民营企业战略危机分析与战略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最新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只有6.5-7岁,而民营企业只有2.9岁。民营企业要摆脱短命的命运,除需要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外,更需民企自身进行理性的战略规划和准确的战略定位。山东省民企存在六大战略危机现象,有四种战略模式可供选择,以促使民企逐步由投机、逐利型向战略、长寿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经过了短暂的繁荣之后 ,很快便陷入困境。文章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剖析 ,并从企业的发展模式、管理制度、经营机制、经营理念入手 ,提出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建设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企业,其企业文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存在着宗亲观念严重、文化建设性差等问题。民营企业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学习型组织”等方法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李沅 《金陵瞭望》2006,(15):5-11
7月初,随着“联想”高调地引进“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开始被很多媒体及企业关注。实际上,企业年金在发达国家是通行做法,在我国推行也已有一段时间.“联想”也并不是最早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驻宁的一些国有特大、大型企业,以及电信、石油、铁路、石化等行业的部分国有企业,一些合资企业及部分民营企业,都已为职工办理了企业年金,而南京市本土企业实行年金制度的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1.
为洞悉中国企业生命周期较短、产品质量问题较多,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公然行贿等问题的根源,从理论上探讨了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企业价值导向—推崇策略—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了在不同大环境社会信任度下企业推崇策略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企业的价值导向倾向于“人本观”,企业更推崇“关系”策略,企业绩效表现为短期较好但长期较差;西方企业的价值导向倾向于“物本观”,企业更推崇品牌策略,企业绩效表现为短期较差但长期较好。当大环境社会信任度较高时,“人本观”为价值导向的企业会从重“关系”轻品牌演变为重品牌轻“关系”;当大环境社会信任度较低时,“物本观”为价值导向的企业会从重品牌轻“关系”演变为重“关系”轻品牌。为改善当前企业价值导向中存在的不足,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创造一个信任的社会大环境,加快行政管理体系改革,提高整个社会环境信任水平;中国企业要将重心转移到品牌建设上来,改变推崇的“关系”策略;公众要树立正确的产品导向,对有严重质量问题企业的产品要果断拒绝,从而引导企业在策略导向上向品牌靠拢;媒体要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坚决披露有质量问题的企业,让仅仅依靠“关系”而不注重品牌的企业没有任何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对企业环境成本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一些国家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充分核算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环境成本,将其作为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补偿,这对我国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了分析,为企业有效控制环境成本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家族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平均寿命很短,迫切需要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本文拟从家族企业文化构建角度探讨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对家族企业文化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树立长期培育的科学理念,优秀的家族企业文化应与企业多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远景一致,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突出个性特征,家族企业文化构建应寻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4.
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 ,是中国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而又重大的问题。文章依据中国国有企业的实际状况 ,提出并分析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治理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组织规模与组织结构的所有特征指标都密切相关。大规模组织的有效管理要求组织走向科层化。中国民营企业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轨迹 ,使得它们无法通过自我内部愿望来实现组织的变革 ,因此 ,通过组织科层化来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化 ,对中国民营企业而言 ,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否则 ,中国民营企业就无法走出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怪圈。组织科层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从国有企业的多重目标属性出发,对于如何认识和评价国有企业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以国家石油公司为范例,应用“目标-绩效”分析框架,构建了石油进口国的国家石油公司绩效评价体系,对包括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内的10家国家石油公司绩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企业联盟、企业集团与“共谋垄断”的边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联盟作为企业间合作博弈战略 ,是“市场———准市场组织———企业”三分析框架的产物 ,与外部一体化的市场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组织化市场” ;与内部一体化的层级制度安排相比 ,企业联盟是一种“市场化组织”。企业联盟与企业集团在连接纽带、法律地位、经营目标等方面形貌相似 ,极易对之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但二者具有实质的差别。中国企业集团化面临着产权模糊、行政干预等现实障碍 ,中国企业应转变战略视角 ,以联盟而非以集团化作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首选。但作为企业间的契约结合与股权结合 ,联盟应时刻警惕其与“共谋垄断”的界限。  相似文献   

18.
对市场经济国家而言 ,证券市场主要有两个功能 :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而对中国的证券市场而言 ,其首要功能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事实证明 ,依靠将国有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并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转制问题。而且 ,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下 ,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显得磕磕绊绊 ,步履蹒跚。因此 ,改革现有的股权结构设置和上市选择机制以及政府的干预方式等 ,就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营这一新概念、新思路已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出现。许多企业正在从被动地治理环境转向主动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转移到符合社会生态安全,符合绿色消费的轨道上来。环境经营是世界范围企业经营理论的一次历史性转变。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四股“绿色冲击波”,能否做出敏锐的反应,关系21世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果认识迟钝,则必将危及企业前途。  相似文献   

20.
企业衍生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区域的经济增长,既可以沿循企业规模扩张的路径,也可以沿循产业簇群式的企业数量扩张的路径。就后一种增长路径而言,新企业生成涌现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经济发展就会越快。探索新企业生成的内在规律,是研究经济增长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路径。对新企业生成过程作一广角透视和理性追踪可以发现:有许多新企业是由现有企业经过裂变、孵化、分孽、分工等复杂衍生过程而来,新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存在着无法割断的衍生生成机缘。经济发展演化与企业衍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经济演化的许多奥秘都与企业代际衍生相关。演化经济学应当把企业衍生问题作为自身的一个基本理论视域。只有这样,对经济演化过程的全面客观真实的理解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