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这一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评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话中的诗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诗话对"格"作为诗学审美和理论范畴的内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阐释,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作为格调、品格之义的诗格论;作为风格、风致之义的诗格论;作为体式、诗法之义的诗格论。宋人着力的理论性辨识为明清诗学理论中格调论的出现和成熟累积了丰富的理论和批评养料。  相似文献   

3.
周叙的诗学批评集中地体现于《诗学梯航》中,其主要内容为:以汉魏晋唐为宗的诗歌渊源论,主张师古与摹拟的诗歌创作论,辨体别格的诗歌师法路径,扬正抑变的诗歌历史发展观。考察周叙的诗学批评,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明前期诗学风尚,以更为客观地看待明前期诗学在我国古典诗学发展链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诗法论》是翁方纲诗学专论中重要的一篇,代表着作者对诗法问题的总看法。本文联系作者其他言论,对文中诸多难点和矛盾之处加以阐述。翁方纲对诗法的总观点是有法而无定方,重复了诗法论的传统观点;他把诗法为“正本探原之法”和“穷形尽变之法”,而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矛盾之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正反映中国诗法论的固有特征。翁方纲《石洲诗话》历代诗歌的分析,正是以“穷形尽变”之法进行诗歌“肌理”批评的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5.
钱谦益因其政治立场问题,是明末清初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诗学上的理论贡献也多为学者所论。其诗学观念之中,尤以诗歌批评方法最有特色。"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然而此种方法传至钱谦益手中,却有了新的涵义与使用。按照这一批评方法,诗歌中能否看到人世间真实的历史痕迹,能否感受到诗人的内在心志,是钱谦益判断某位诗人诗歌"有诗无诗"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6.
唐末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推重王维诗歌,其有关意见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澄澹精致"是司空图对王诗的核心认识,但这一评价与王诗的艺术特点存在距离,折射了司空图自身诗学观念的晚唐趣味。司空图以"韵味"论诗,改变了盛唐、中唐诗论以"境"、"象"论诗的理论侧重,弱化了对物象做天真自然表现的理论追求,强化了诗人主观体验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意义,反映了晚唐诗歌重人工、尚锻炼的诗风变化;其"韵味论"诗学相对于盛唐、中唐"境象论"诗学的变化,是其右丞诗解读中晚唐趣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晚唐五代苦吟派的诗歌崇拜和耽溺不仅基于诗教传统,还带有浓厚的谶纬诗学意蕴。一方面,汲取谶纬诗学的政治伦理意蕴建构起经天纬地的神学"诗道"观。诗是造化之精,诗人则是璀璨的"文星",也是国运盛衰的象征,"诗谶"遂流行。另一方面,苦吟派还彰显了谶纬诗学的"自持其心"之义,以诗为立心之道,诗格因之以盛。就方法而言,则是在"比兴"传统之中融入谶纬诗学杂糅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以天象、四时比附人事的解经方式。同时兼法《类书》的类目和体例,建构起一个封闭自足、包罗万象且有着特定对应关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诗之"秘旨"得以呈现,其弊则失之穿凿。  相似文献   

8.
朱熹将理学修养中“涵养须用敬”之涵养移位于诗学研究,提出习诗者要象涵泳经典一样涵泳诗意,将理学本体论与诗学工夫论联系起来。朱熹之诗法观是其理一分殊等理学思想在诗学问题上的反映,后世诗论正是在对朱熹诗法观扬弃的基础上开展了对诗法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沈德潜的诗话《说诗晬语》在当时颇有影响。沈德潜以《说诗晬语》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新的诗学理论。在论唐诗方面,反对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格调""骨干气魄";在论汉魏六朝诗方面,不满钟嵘对某些诗人的分品,尤推崇陶渊明诗歌的平淡之风,鲍照诗歌"抗音吐怀"的开创之功。沈德潜的诗论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最明显的是儒家诗教观念的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嘉、道间桐城文士徐璈有两部重要的诗学著述,即《诗经广诂》与《桐旧集》,前者为其治三家《诗》的成果,后者则为桐城诗人总集,二者辅成相弼,共成其诗学思想。徐氏曾与桐城诗学家马瑞辰、光聪谐参加京师万柳堂公祭郑玄活动,然其治《诗》则以主"三家诗"而与马氏(马宗琏、马瑞辰)"毛诗学"并为桐城诗学两大宗。由于徐氏解《诗》秉承桐城学术,所以最为推重钱澄之《田间诗学》,对桐城诸家如方苞、姚范、姚鼐、叶酉的论《诗》语也多有引述。而予"三家诗"之阐发,《广诂》则以明源流、博引证、重考述为特征,并通过引史明礼与章句释义,彰显其辑考成就与经世致用思想,从而具有树立经典的诗学传统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诗味说"是杨万里诗学思想的核心所在,其独特处在于:以"味"论诗歌群体风格特质——追求神似,"舍形逐味";以"味"来规范传统诗教的怨刺内容——要求诗歌精光内敛。杨万里"诗味说"与"晚唐异味"密切相关,他服膺晚唐诗歌的工整,竭力标榜"晚唐异味",是为其"诗味说"张本。  相似文献   

12.
方回建构了以一祖三宗为主干、上溯《诗经》风雅传统并与汉魏晋南北朝相接的诗统论,并从其所建构的道统论中汲取了建构诗统论的方法。它的哲学基础是文以载道,特点是融创作论、批评论与作家论于一体,注重文学史内部发展的规律,诗学批评的标准是诗格论。  相似文献   

13.
严羽《沧浪诗话》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禅宗理论为基础,对一系列诗学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继承并发展了"以禅喻诗"的理论模式,并在此之上建构了一个涵盖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鉴赏论的诗学体系,对后世王士祯等人的诗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两汉是赋论的发轫期。由于受经学这个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两汉赋论必然会打上经学的烙印。其特点是:一、赋、《诗》结缘,为赋体注入"经学"血统。二、从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赋的"讽谏"功能。三、站在经学立场上,评价赋家和赋体。四、受墨守成规的经学思想左右,扬雄提出摹拟赋论。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学批评对黄庭坚予以了特别的关注 ;从人格情性和诗作自成一家上对其进行了标树 ;同时对其诗作格调、用语、结构、笔法等方面审美特征展开了辨析 :对其诗法渊源及特征等也有论评。这为后世诗学批评黄庭坚论建构出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韩驹系两宋之交江西诗派重要成员,其诗学理论颇为富赡,主要表现于诗意观、诗味观、诗法观等多方面,诗"正"而贵"远"、"饱参"与"禅悟"、法度与自由等均为其诗学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西方现代主义知性诗学为参照系,论析中国现代主知主义诗学的两种主要类型:一是以玄学思辨为特征的艾略特诗学,二是注重日常性的里尔克诗学。最后探讨诗学界对主知主义诗学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别材别趣"、"兴趣"说是严羽诗论审美趣味的集中表现。严羽批判江西诗风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提出诗主情和尊重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性。阐述"别材别趣"与"兴趣"的内涵,比较《白石道人诗说》论诗观点与沧浪诗学趣味的异同,结合南宋理学文化语境下陆、朱诗学思想对严羽诗学趣味理论的影响,审视其关联性,以更全面地解释严羽的"别材别趣"和"兴趣"说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诗学建构是在"西学东渐"的情势下进行的.中国理论界吸纳了西方近现代各种诗学方法和观念,缺乏民族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不免导致文论和诗学的"失语症".现代新儒家取"返本开新"之学术进路,以"人化论"、"心化论"、"生化论"为中心来建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这种有根的诗学,既突出民族传统而又兼顾中西,通幽微,达博大,给我们建构21世纪中国特色的文论和诗学体系以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南宋后期诗人方岳有论诗诗数十首,这些论诗诗依托日常吟咏、题书题画、次韵往复的形式表达诗学主张。其论诗诗的主要内容体现在3个方面:一为本体论,即诗之淡雅、诗之奇、诗出本意等诗歌问题;二为作家论,即谈论杜甫、方干、林逋等人的诗歌,从而体现方岳诗兼有唐音宋调的诗歌特征;三为作品论,即从谈论《离骚》追溯方岳田园诗中出世与入世的内在矛盾。从论诗诗"体"与"义"的二律背反而言,方岳的论诗诗诗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